|
本帖最后由 戈壁梭梭2 于 2019-6-10 17:59 编辑
一直有人呼吁,必须“全面并轨”,即完全照搬以日本门球为模版的国际门球,不能搞什么中国化、中国特色,否则就是“叛逆”。究竟是照搬照用,还根据中国国情创新发展,做个比较就清楚了。
槌球(门球)的组成是四大要素:运动员、器材、场地和相关规定(规则、规程或临时约定等等)。前三个要素是构成这一运动本体的三大客观要素,第四个要素是主观方的要素。下面我们就做个比较。
一、场地。这一运动一直倡导的是用天然草地,它刚在法国诞生时用的就是天然草地,若干年后,有人在街道的平地上按上铁环门,打球进门,这样一来原始的沙场出现了;到英国时代,英国和很多国家还是用天然草地,后来在美国和南美一些国家沙场逐渐多起来;到日本时代,又倡导用天然草地,但仍有些国家用沙场,我国最为突出,基本全是沙场。后来我们发明了人造草坪场,开始是草叶型,叶很稀,注砂很多,并不那抹好打。现在发明了免注沙的人造草死丝的草坪场,好用多了。可以说,在场地方面我们是一直在创新发展,现在我们坚持沙场、人造草坪场、天然草地并用,并以沙场、人造草坪场为主,是最先进的场地使用模式。但是,有人不以为然,硬说使用天然草地才是天经地义的。
槌球(门球)对场地的要求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三条:1.平,打出去的球走直线,不拐弯;2.阻力大小均衡,力度好掌握;3.软硬度适中,闪击踩球不易犯规。天然草地没有哪一点能适应,它和我们30多年实践、创新、发展形成的三者并用,并以专业化的场地——人造草坪场为主相比,谁优谁劣,我想人们是目亮心明的。
二、器材。球都是一样的,不必比较。球杆,主要是槌头不一样。英国时代要求必须是圆柱体(其实恰在这个时代出现了方头);日本时代要求原则上是圆柱体,但国际大赛往往又规定必须是圆柱体;我国开始也基本都是圆柱体,但没多久,圆的、方的都有了,而且方的越来越多,有直行、船型,还有斜面槌头,这是创新,还歪门邪道?我的看法是前者,不是后者。人们的爱好不同、习惯不同,式样多了可以自由选择,那种杆子好用就用那种,这有什么不好!!!
三、运动员的打球。传统的打法是“仿高尔夫”,即:侧苗侧打,它一传入中国我们就是正瞄正打,据说国际门联还不允许,后来又默认了。此后,我国运动员在打球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发展。最初有跨打和贴脚打,贴脚又分内贴、外贴,徐卫国的高杆贴脚曾一度成为时尚,现在最流行的是近槌双脚站位,有人把它叫做双贴,事实不是真证的双贴,如果真是双贴,即不能撤杆,也不能出杆,是打不成球的。20年来我亲身体验到,球打的准不准可归纳为六个字,“瞄的准,击得正”,瞄的准是前提,击得正是关键。近球双脚站位,即有利于瞄准,又有利于击球时槌头稳定,所以成功率很高。我国远动员的击球,是不拘一格,怎么打的准就怎么打,现在,人们正在探究如何打得更准,不客气的说,由于一直坚持创新、发展,目前,我国运动员的打球技巧,已经走到了世界的最前列。
四、规则。规则有过多次修订,但都是修枝剪叶性的“完善”,没有局部质变性的改革。近些年已经有所突破,主要有三条(仅限写进规则的):1.限双。多杆球以前是没有的,这是日本人的发明,开始人们对它很崇拜,我也一样,花了很大精力,练造打多杆球。现在回想起来,靠取得的特权功跨对方不符合体育竞赛的原则,限制这种特权是对的。国际门联也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它取消了“球球多杆”,只保留了二三门的球门双杆;我们不仅限形成,而且限次数,即全场只能用一次。2.“分数不封顶”。英国时代是限分不限时,每球都要往返过六个门,12次,一次得一分,加撞柱1分,满13分者为死球,开始时,一方只有俩个球,先满26分者为胜;到日本时代是即限分又限时的25分制,个球满5分即死;我们改为个球满5分不死,可再次开球,继续参赛,得分累计,总分不封顶。这一规定使每个球自始至终充满活力、激励运动员苦练基本功、充分发挥主力队员的主力作用,并提高了技术的地位,使精彩的技术场面增多,增强了观赏性。3.允许使用各种式样的槌头(好处前面说过了,不再赘述)。
以上我把我国槌球(门球),同以往槌球和以日本门球为模版的国际门球做了个对比,其目的是让人们搞清到底是我们这个不断改革、创新、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门球好,还是以往槌球或“现代门球”好?认识不一致是肯定的,但是,我坚信,人们迟早会意识到,只有中国门球最具强劲的生命力,它必将推动世界槌球(门球)再次实现一次阶段性的飞跃,迈上一个新台阶,进入一个新阶段,再次迅猛发展,再造历史的辉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