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讨论一圈四岛门球试验区
中国门球运动:场地改进,球锤变化,击球姿势千姿百态、日趋科学标准化,使得击球、造球技术全面升级换代,门球运动技战术水平飞速发展,常规门球比赛异常残酷,动不动就会出现“一边倒”现象。
为了改善比赛过程中“一边倒”现象,人们首先自然会想到:采取限制、甚至是取消威力无比、有趣的双多杆球政策,企图减少、避免威力巨大的杀伤力。
结果是里外并不讨好。
限制与部分取消双多杆球,又不敢彻底否定双多杆球历史丰功伟绩与作用,如今失去平衡的双杆球政策,并未使比赛过程中的“一边倒”现象缓解。反而会使“一边倒”现象加剧且失去应有的翻盘机会。
限制、取消双多杆球既然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于是有人便想起了深圳试行、尚属于成功的“一圈四岛”经验。
“一圈四岛”经验,在深圳试验可行。那是由于在深圳是在特殊的场地、环境中施行的原因。一圈四岛政策深圳是在特殊小场地中运行时,由于球体之间相对密度过大、难于打出正常门球运动的味道。才采取被迫无奈的“一圈四岛”政策,进行适当的限制与弥补。深圳在正规、标准的比赛场地上比赛,并不使用“一圈四岛”政策。
现在针对在正规、标准的比赛场地上试验使用“一圈四岛”政策,对于这其中的利弊,应该进行一番可行性研究。
一圈:即界外球的复活圈。
现在我们不谈各种界外球的形成是否合理。如果有不合理的界外球形成,那是门球竞赛规则相关政策调节、调控问题。
单讲界外球复活的主观意愿,能否达到特定效果问题?
1、既然比赛有界外球复活政策:人们自然会形成远离、躲避界外球复活有效打击范围。
2、界外球复活是有风险的。
一旦复活不成、停留在场地中央,是要遭攻击、会再度成为界外球。
3、界外球企图复活一定要有利可图。
无利可图的复活、傻子也不会冒险去干。还不如就近进场压边、压线来得方便、容易。
我的认知水平:
感觉设置“复活圈”政策,还不如从“源头”解决相关界外球问题,来得简单、直接、适用。
在教练员的战术使用中,下令让:击球员击打界外球进入复活圈的概率,一定会很低。
使用频率很低的一种政策、一旦被使用,且无效、失败的频率会很高。
自然在正规、标准的场地上设置复活圈:玩意虽新、但作用不会太大。
四岛:即四角设置安全岛。
首先让我们平心而论的去讨论一下:在正规、标准的场地上打比赛,躲避在边、特别是躲避在四个角边的球,击球员要想击打到它,方便吗?
回答一定是:不方便、不容易击打到。
要想击打到躲避在边、角的球,一定要有高超的本领。或是在同伴的配合下,运用熟练的擦偏球技术,或是娴熟的造打双多杆球技术,才能做到。
击打躲避在边、角的球,本身就是比赛双方技战术角逐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最有趣味的一件事。
我个人认为:
设置四角安全岛:就是彻底否定了门球运动、击打四角球的必要。这将将门球运动最大看点之一:巧妙击打边角球的高超技术,被排挤在门球运动之外。
利弊孰轻孰重?门球人冷静细思一下,便可以得出正确结论。
总结:“一圈四岛”是深圳特区的产物。“一圈四岛”政策不适用于特区以外的任何地区。
试验可以继续进行,推广试验、特别是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一些大赛上进行推广试验,则应该更加慎重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