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夏益民

清明祭祖 缅怀先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4-3 09: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寒江垂钓 发表于 2018-4-2 21:00
祝福已逝的亲人们踩着春天的一路芳菲在天堂相聚,在天堂安好!

谢谢好友第一时间热情关注!祝福老师幸福康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3 11: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植树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4 10: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都知道清明节要祭祖扫墓,可你知道它的来历吗?2018-04-04 09:03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前10日后8日,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所以很多地方祭祖扫墓会选在清明节前后,而不是清明节当天。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带着老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只留下一个出口,想把介子推逼出来。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只不过,那时候的清明节,指的是节气,而不是节日。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
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是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但由于清明节距寒食节很近,人们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变,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
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清明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
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5 08: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明祭扫


       祭扫,是清明节的重要主题。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殡葬改革,倡导生态殡葬和移风易俗,节地安葬、节俭治丧、文明祭扫等新风尚蔚然成风。
       自2008年清明节被纳入法定假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清明节期间文明祭扫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明祭扫作为移风易俗和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倡导。而改革落后的祭扫习俗,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平安的现代祭扫理念更成为人民群众的共识。
       今年,各级党委政府创新方式举措,改革传统祭扫习俗。通过推广敬献鲜花、绿化植树、踏青遥祭、经典诵读、网上纪念、集体共祭、社区共祭、错峰祭扫等多种祭扫纪念方式,推动更多殡葬服务机构免费提供可循环使用的绢花圈等殡葬用品,逐步使文明低碳祭扫成为社会主流。通过丰富节日内涵,引导清明活动向更丰富多元的方向发展,融入追思先贤、纪念先烈、孝亲感恩、生命教育等内容,将纪念逝者与弘扬家训家风、传承优秀文化、丰富精神生活有机结合,使清明节成为传递亲情、弘扬文化、保护环境的重要载体。
       民政部门周密部署安排,抓实抓细文明祭扫。作为殡葬事业的主管部门,始终将清明节期间文明祭扫作为推动殡葬改革的有效抓手。每年清明节前夕,通过下发通知、召开电视电话会议等多种方式,对文明祭扫工作进行缜密部署,同时加大文明祭扫理念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祭扫意识,营造全社会浓厚的文明祭扫氛围。在《关于做好2018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通知》中,重点围绕全面加强祭扫安全管理、切实提升殡葬服务水平、大力推行文明绿色殡葬、切实加强宣传引导等四个方面,作了详细的安排和部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5-5-25 01: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