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社区广播台

查看: 2911|回复: 2

彭学明 我和王鲁西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5 15: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和王鲁西老师

                      彭学明

    王鲁西老师,在我国门球界无人不晓,是大家十分敬重的门球人。他精通门球之道,且善文,对我国门球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而笔者,只是一个基层门球爱好者,把他和笔者作为本文的题目,确是高攀了,因而心存惶恐,怕惹人耻笑。但笔者和王鲁西老师的相识、交往,却令笔者久久不能忘怀。
    第一次是在2007年。那年7月,江苏省江都市举办了全国七省、市(自治区)门球邀请赛,有来自天津、新疆、内蒙、浙江等21支代表队参加。笔者以高邮市门球队队员的身份参加了比赛。经过角逐,高邮市门球队以全胜的战绩喜获冠军。那次,王鲁西老师也在江都,并在冠亚军决赛后写了一篇题为《“狙击手”战“无声手枪”》的文章,写道:“这次冠亚军决赛是江苏高邮队对大庆测井队,大庆测井队是一支颇具擦球功底的队伍,其擦球效果如无声手枪。开局后红方高邮1号出界,局势对大庆有利,大庆队在前三轮一直保持着组球、进攻的优势。第四轮6号队员急于力创双杆,因力度过大反而自球出界,7号从界外进场接未过一门的9号,白方8号将②球送至四角,将4号闪送到三门零号位,与10号结组,自球也返回四角。即使如此,红方依然大举进攻,9号队员在过一门后,借7号球前行6米,在与对方白球相距8米的距离下,犹如一名优秀的狙击手,发挥了他远距离准确点射的强项,将四角的⑧、②球稳稳击中,又神奇般地从四角起射,沿四线边30公分笔直前行,将位于三门零号位的④球击中,而双双都未出界,白方瞬间土崩瓦解。“狙击手”再也没给“无声手枪”反击的机会。江苏高邮队力克来自七省、市(自治区)的21支代表队荣获冠军。也为我们提供了难得有效的一例对策战例。文章中的“无声手枪”是大庆油田队的一位擦球高手,名叫迟福林,他擦球功夫精深,且出杆极快,被称为门球场上的“奥沙利文”,笔者就是执⑨球的队员,当时笔者只有3年球龄,技术稚嫩,功底很浅,只不过临场打了一杆好球,被王鲁西老师看到,写了以上文章。笔者在网上看到后,反使笔者惴惴不安,深感自己技术上的不足,一方面感谢王鲁西老师对笔者的鼓励,另一方面也更激励了笔者去炼好基本功,向高水平学习。这一次,因笔者初出茅庐,竞错过了与王鲁西老师当面相识的机会,后来通过网友的查询,得知了王老师的电话号码,便与他作了一次通话,这便算作是我们的初次相识了。
    第二次相识,是在2009年9月上海“浦东高东杯”国际门球邀请赛上。比赛有来自日本、印度、中国香港等32支代表队参加,我们高邮市代表队获得了第4名的好成绩。在9月25日开幕式大会前,笔者老远看到了手拿相机和本子的人的身影,便连忙跑了过去,上前喊了一声王老师,他诧异地看了看笔者,等笔者自报家门后,他便热情地与笔者握手,亲切地交谈起来,他递过了一张名片,并和笔者在主席台前照了相。在此后的三天里,笔者因忙于比赛,他也因忙于大赛采访,除了点头问候外,相互接触深谈的时间就没有了。最后的冠亚军决赛中,笔者与他坐在了一起,本想多请教一点东西,但因他作为现场录相的解说员,不得半点分神,笔者也只得遗憾作罢。这次笔者对他的最深刻印象是,他是门球热心人,是一个大忙人。中国门球正因为有了他们这一批忙人,才得以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以后,笔者也曾有几次与他的通话,但更多的是不想多打扰他,但他那宽厚睿智、平易近人的形象已深深印在笔者的脑海中了。
    2010年10月山东滨州的日子是我们的第三次相遇,滨州主办了“读者杯”门球挑战赛,报名人数爆满。笔者虽然也寄了报名表,但仍被电话回绝了。为了能打上比赛,笔者提前两天来到滨州,并找了网友孔凡会帮忙,等着候补的机会。在报到的那一天里,笔者又遇到了王鲁西老师,还有张广纯、解璀林老师。因为熟悉了,便多了许多话题,当然说得最多的还是门球,从门球技术到门球规则,使笔者又懂了不少。还由于吃住都在滨州的佳和宾馆,同吃、同住,又一同前往球场(场地离驻地约1000米)整天都能在一起,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对门球的精辟理念,独特见解,以及他们宽博的知识面,高尚的人品,都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滨州的赛事,日程安排紧,工作量大,8块场地,每个场地一天要打19场,加上住地又远,王鲁西老师他们都是最早到场,最迟退场。比赛中,要录相、采访,晚上还要写稿,真是太辛苦了。第二天一早,他们又早早地出现在门球场上,真令人感动和敬佩。比赛中,王鲁西老师与笔者交谈较多的是关于门球技术。有个别名将,短距离的撞失误连连,看了都令人惋惜。有一场球,一位名将竟连0.5m、1.5m的两次撞击连续失杆,引起了王鲁西老师的深思,他对笔者说,有的名将高手,远射,闪带都不错,但却忽视了短距离撞击的基本功,出现了不应有的低级失误,这是为什么,原因在哪里,值得大家深思和探讨。他要求笔者对此也作些思考。滨州回来后,因忙于家里的赛事,竟把这事搁浅了,也未能写出点东西。想想有亏于王老师对笔者的信任了。
    笔者和王鲁西老师,虽远隔千里。但门球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了,门球使我们相识、相知。现在的笔者,虽然打了六、七年的门球,但对门球的博大精深,远远懂得不多。笔者也曾常常痴人梦想。自己能象王老师他们那样多好啊!王鲁西,他永远是笔者学习的榜样,他永远是笔者的老师!

发表于 2012-3-20 09: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鲁西再来涿州
发表于 2012-3-20 11: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S球迷 于 2012-3-20 11:58 编辑

敬重"老师",虚心学习,不仅是一种品质,更是进步的阶梯和桥梁.向你学习.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