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球本质上是项老年运动
郑 炜
因为写作《过门》的缘故,对与门球相关的人事思考的多了一些,对门球这项运动也有了自己更为清晰的认识。 我与门球结缘十几年,蓦然回首,所思所忆,所有的沉淀,皆与老年人有关…… 从门球运动本身讲,中青年及少儿门球,只是门球发展的后备军,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含有一定的社会负能量。门球更适宜老年人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门球定位老年运动,是因为它更具社会意义,涉及临终关怀等深层主题,具有更多令人深思的人生价值取向及精神所指。门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我多次听到这样的故事:某位老人去世前,要求儿女把他(她)的门球棒一起火化或埋进坟里。这让人的心灵感到震撼。如果换成一个孩子或年轻人这样要求,肯定就不正常!不正常之处是这里面一定有特别的曲折故事隐藏在背后。 还有一个故事,说有个老太太,老伴前几年走了,儿子刚结婚,单独买房过日子,她退休后,爱上了打门球。后来儿子有了孩子,是个女儿。女儿两岁时,他开始反对老太太打门球,让她去带孙女。老太太不愿意跟儿子一起住 ,不去,儿子就把女儿送到了老太太家里,开始一个月过来看一次,留下些生活费,后来几个月都不来,好像女儿不是他的。老太太有退休金,也不跟儿子计较这些,一个人带着孙女过活。她打门球时,原先的球友经常来找她,一天不见,就打电话,后来带孙女出不去了,时间长了,球友们也就不再打扰她了。有一天,老太太去阳台上晒衣服,一头栽倒在地……许多天后,邻居闻到特别熏人的腐烂味从她家中溢出,报警后破门而入,发现老太太的尸体已腐烂多日,后来在厨房里,又发现了她那两岁孙女的尸体…… 再说一个老头的故事。老头和老伴都爱打门球,退休后的生活就是早起去门球场,中午饭也从家里带到门球场上吃,一直在门球场上玩到日落才回家。两人真是神仙眷侣啊!但花无百日红,老头的老伴提前走了,老头一下跌入了人生低谷。好在有门球为伴,有球友为伴,他慢慢调整自己,走出了人生低谷。有个会打门球的老太太,也是单身,是个教练,懂门球战术,好为人师,爱训人,人见人烦,球友们都躲着她,不跟她一个场地玩。老头的老伴活着时,老头还跟这个懂战术的老太太吵过架,还差点用门球棒打她。老头的老伴现在走了,儿女们为她找寻老伴,有大学教授,有政府官员,有医生,但他一个也看不上,死活不同意,最后你们猜怎么着?他跟那个懂门球战术的女教练好上了!许多人都不理解。但是我理解这个老头,也理解那个人见人烦的老太太。我从内心里祝福他们! 说完老年人,再说说中青年人。 某些中青年人打门球,更多的是文体干事,打门球也是为老年人服务,受职责驱使,且只能业余,只有老年人打门球是专业,更是一种生活常态。老年门球人视门球为生命,年轻人打门球更多地为了名和利,有的不安心上班,被领导和家人视为不务正业。老年人的孤独,年轻人难以体悟。少儿门球,哄孩子玩可以,没有更大的社会价值,引导不好,误人子弟!包括武术、其它体育项目,除去本身的健身功能,特别是奥动项目,更多的是名利目的。惟有老年门球,追求的是生命意义。众多老年人,每天的生活就是打门球,从早到晚在门球场上。对门球,这是一种真的爱好,一种健身需求,一种情感寄托。特别是中国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空巢老人的精神状态更是引人关注,所以每每举办一次老年门球比赛,其意义不亚于举办一次亚运会、奥运会。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拒绝中青年和少儿门球赛事,从门球这项运动的发展角度来说,多元发展才会更具生命力。但是我没有看到超出一般的特别意义。因此对门球的定位,因人而异,视角不同,定位也就不一样。这就像一袋大米,酿酒师看到的是酒,面包师看到的是糕点,炊妇眼里是白花花的米饭。 从文化的角度,门球从本质上是项老年运动,这是我对门球的最新认识,不代表大众,若有不同的声音,可以交流、探讨。鉴于这种认识,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多关注老年门球人,更多倾向组织举办老年门球赛事。 ,加上心灵召唤(写作使然),多策划组织老年门球赛事,这样我就是一个职业门球人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