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戈壁梭梭2 于 2017-7-30 21:12 编辑
打造新一代槌球。
前面几个主贴,在跟帖中提出批评意见——虚的多,实的少。如果仅针对那几个帖子,这样的批评不无道理,因为那几个帖子,确实是侧重从理论方面谈问题,很少涉及到实际问题。今天就要务实了,亮一亮我对新一代槌球的初步设想。
新一代槌球不是对日式槌球(现代门球)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它的基本特征是:即是范围广泛的社会群众体育,又是凸显技术、打法简便、能进各种运动会的竞技体育。要造就这样一种槌球,我想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抓:
一、通过多样化活动,力促普及,使其在全民健身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这一运动的多样化已成现实,其表现:
1.场地多样化。沙场、人造草场、天然草场并用。现是沙场为主,将来要逐步做到人造草场为主,为了应对国际比赛,天然草场有条件的地区或某些比赛也要使用。这一状况,即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这一运动的特点,适应广大群众的不同爱好,也和当代世界各项体育发展的趋势相符(场地要和运动的特点相适应)。
2.活动的目的多样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康乐型、竞技型同时并重。很显然,平时打着玩的比赛,以及就近、就地举办的各种小型赛事都是一种康乐型的活动;即使大型赛事,比如:全国老年门球赛(交流活动)、或省市区举办的老年门球赛,也和前面所说的赛事一样,尽管也有一定程度的竞技性,但其侧重点是重在参与,康身健体,愉悦心情,因此,这都属于康乐型的活动。像球王争霸赛、职业联赛等,虽然也有康乐性的一面,但其侧重点是竞技水平的比拼,争前八、争冠军、争拿高额奖金,这种活动就是竞技型的活动。还有一些影响很大的赛事,如:中冠赛、公开赛、锦标赛等,其竞技性、康乐性几乎是旗鼓相当,有这么多不同类型的活动并存并举,即有利于普及,又有利于提高。
3.赛制多样化。不是千篇一律的“五人制”,而是单打、双打、三人团体、五人团体都有,平时打着玩,还经常是双方不对等的比赛。这样做比单一的五人制要好,三人、五人制团体赛比较适于中老年人,而单、双打更适于青壮年人。
4.玩法的多样化。常规的打法是主要的,现在也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打法。比如:三色球,三种颜色的球,三个队上场比赛,这种打法我还没有亲眼看过,具狂总考察认为很不错。其实我们这里也有类似的打法,也是三人(队)轮流上场,一人打一、四、七,第二人打二、五、八,第三人打三、六、九,打法简单,人少的时候,经常这样玩。前几年,陈国英曾设计了“三界球”,玩了一阵子,似乎不玩了,其实坚持下来也很好。最近,狂总正在研究、探讨在高尔夫场地打门球,既有门球的元素,又有高尔夫的元素,这更是一种世界独一无二的新的玩法。估计还会出现其他新的玩法。玩法多了,人们可以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什么样的好玩就玩什么。
5.活动的渠道多样化。有政府搞的,门协搞的,也有民间团体甚至个人搞的。现在,这一运动的民间团体越来越多,“门球世界联盟”、“海润俱乐部”、“上海之春俱乐部”、“深圳候鸟俱乐部”、“海南候鸟俱乐部”、“读者杯”、“龙胄杯”、“长寿杯”等等,年年都有活动,甚至有多次活动。最近又有一个覆盖全国的大型俱乐部——“中富康门球俱乐部”,它正在各地建立基地,赛事频繁,既有国内的,又有国外的,其赛事可能会越来越多。所有这些,都可以使得这一运动更加康乐和普及,对于这一运动的繁荣和发展大有好处。
二、在大力抓好康乐、普及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抓竞技化、市场化发展。
前不久,张娜秘书长指出:“我们一直追球门球运动的双轨发展:一个是普及,让更多人参与,给更多人带来健康;另一个就是竞技化,这是门球上的发展和升华。这种发展使得我们在全国的门球水平提高,同时也在国际、世界的舞台上展现我们的魅力。” 我为张娜秘书长有这样的指导思想叫好,同时我还看到,有那么一些热心这一运动的人,正在下大功夫抓这个问题。 早在2016年,郑炜就开始抓球王争霸赛,连续十年,产生了十个球王,而后又搞了只有球王参加的“王中王争霸赛”。这一赛事为我国的槌球运动造就了一大批运动高手,激励着人们追逐高手、球星,苦练基本功,对技艺水平的提高、赛事品质的提升以及群众运动的普及都起到了积极有力的助推作用。目前这一赛事又有所提升,球王争霸赛改成“金杆奖球王争霸赛” 、原来的三人制联赛改成“金球奖超级联赛” 。困难肯定有,只要坚持,群众拥护,就能办好。 周仕民2005年就和张娜联手打造了中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赛事——中冠赛,2015年他又开始运营“中国门球职业联赛”,这可是800年来槌球运动史上从未有过的赛事,是向竞技方向发展的火车头,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路。说实在的,荆棘丛生、摸着石头过河,难免有些险情,好在2015/2016基本算是顺利地走过来了,2017出现了拖后的问题,人们有些担心是否还能办下去,据说是在解决商业运营的问题,实力雄厚的中国联通,已经投股银铃,全方位参与联赛,果真如此,倒是一件好事,联赛就更有希望了。我衷心希望它能继续走下去,而且越来越好。 还有一大批媒体界的人,如狂人、翠屏绿叶等等,一直为这些赛事摇旗呐喊,及时报道赛况,及时上传视频,使得这些赛事增强了群众的关注度。可不要小看这个事情,舆论工作跟不上,群众的关注的不高,赛事难以坚持。 一手抓“康乐普及”,一手抓“竞技化市场化发展”,我把这一举措叫做“双轨运行,双向发展”,两个不同方向的发展同时推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使槌球运动实现“即是参与广泛的社会群众体育,又是能进各种运动会的竞技体育”这一目标是完全可能的。当然,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那就是打法上的创新。
三、倾力打造凸显技术让技术左右胜负的技术型的打法。 事物都是多个矛盾的统一体,槌球也一样,就活动目的而言,它的矛盾是康乐性、竞技性;就活动方式而言,它的矛盾是单一性和多样性;就打法的特点而言,它的矛盾是战术性和技术性。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双方处于主导地位的一方决定的,单就打法的特点而言,战术处于主导地位就是战术型的打法,技术处于主导地位就是技术型的打法。很显然,现行的这一运动,战术处于主导地位,属战术性的打。要实现“即是参与广泛的社会群众体育,又是能进各种运动会的竞技体育”这一目标,只有战术型的打法不行,还必须要有技术型的打法,要做到两者都有,并存并举。如何打造技术型的打法?我有个初步的设想,供大家参考。
(一)坚定不移的坚持“分数不封顶”。个球满分不死,可重进一门继续参加比赛,得分累计,总分不封顶,这是2011规则的一大贡献,是这一运动革新改造中的一大突破,是千千万万门球人实践经验的结晶,也是现代竞技体育最大限度挖掘运动员体力、技术潜能这一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它使每个球自始至终充满了活力,极大地调动了运动员苦练基本功的积极性,技艺水平的提高是空前的。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不予认可,认为它已经使得现行这一运动“伤筋动骨”,是严重的“脱轨”行为,要求予以取消。2015规则,加大了重进一门的难度,其实这就是对“分数不封顶”一定程度的遏制,对此,多数人是理解的。但是,有人认为还是不过瘾,提出不准重进一门,只能在开球区左下角成为界外球,轮到打球时在此压线,让对方进三门的球顶掉,下轮再压线,再顶掉,这样一来,它就名存实亡了。难怪军旗老人在一个帖子中提出,要把“分数不封顶”的“临时户口”转为“正式户口”,现在看来,是转正还是注销还真有点令人担忧。不过,我劝人们必须坚定地坚持“分数不封顶”,它很可能就是未来槌球同现行槌球以及以往槌球的分水岭,也是打造“新一代槌球”的奠基石,动摇不得,更不可取消。
(二)一定程度的复活界外球。人们经常议论“一边倒”问题,的确,这一运动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比赛往往都是半场球,时间刚刚过半,甚至还不到一半,便输赢大局已定,剩下的比赛都是垃圾时间,这样,哪里还有竞技而言。造成“一边倒”的原因,过去都认为是多杆球,现在又加了个“高分球”,其实不仅如此,一次远距离的冲打、一杆漂亮的擦球、一次轻柔的粘贴,都可能造成对方被清场,一旦被清场,一边倒就很难避免了。所以,上面说的那些理由,只是表面现象,不是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是界外球过多,而且毫无作为,这个问题不解决,一边倒的现象,就很难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怎样复活界外球?网上已经提出几种方案:
1.撞击对方球不准闪出界外,否则算犯规;
2.围绕中心柱设一个圆圈,叫续击圈,界外球打进这个圈,可以取得续击权;
3.将场地划分为四个板块,界外球在本版块撞击它球或过门无效,但撞柱或撞击其它板块的球或过门都有效。
希望提出更多的方案,经过试行做出正确的选择。到目前为止,我个人的倾向是第二种——续击圈,但直径要延长,要使多数运动员打进的成功率达到百分之三十左右,如果打进只是偶然的那就没什么意义了。
(三)多局制,每局时间缩短。
1.真正的上下半局制,红、白各15分钟,得分累计;
2.三局两胜,每局15分钟;
3.4局,红白各2局,每局15分钟,得分累计。
这有什么作用?减少一门留球,减少战术的运用,一开始就是技术的比拼,就是抢分多分。有人会认为这太简单了,没意思,没关系,我讲的是“战术型、技术型”并存并举,您可以自由选择呀。
(四)取消多杆球,不靠运气,不靠特权,全凭技术。多杆球是一种特权行为,打球就应该是一杆见效,用两个或三个续击权去攻击对方是一种特权行为,体育不应有这样的特权行为,特别是竞技体育。(战术性的打法仍可保留)
(其中不少内容在我以前发的帖子中都讲过,不过看到的人并不是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