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社区广播台

查看: 2083|回复: 20

也谈槌球(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7 00: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戈壁梭梭2 于 2017-7-20 12:17 编辑

        槌球运动的起源问题。
        世界公认的是法国。
        也有人说我国古代的“捶丸”就是现代槌球的雏形。
        似乎还有人认为,槌球的发祥地是法国,而现代门球的发祥地是日本。(日本搞了个带有国际性大型赛事,其冠名为“发祥杯门球邀请赛”)        世界公认的是法国,1896年成立的世界槌球联合会也确认是法国,因此这个问题就不讨论了。
        同我国古代的“捶丸”是否有关联是个值得进一步考察的问题。“捶”即击打,“丸”即弹丸或球,“捶丸”是我国古代用球杖打球入穴或进门的一种体育游戏,早在唐代就有(有的资料介绍是汉代),最盛期是元朝和明朝。最初是马球,骑着马用球杖打球进门,后来又出现了步打球,即步行用球杖打球进门,这两种运动都是双方同场竞技。据有关资料介绍,马球已于2008年列入我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步打球用的球杖带有拐把子,类似于现代曲棍球,它的起源是否与我国有关尚不清楚。到了宋朝,步打球逐步演变成非同场对抗性的打法,类似于现代槌球,双方轮流依次上场,但是,它不是用槌打球进门,而是打球入穴(洞),穴(洞)的旁边还插有旗杆,看上去好像现在的高尔夫球。       据有关资料介绍,元朝时代蒙古人争西,把我国的“捶丸”运动传到欧洲,法国便借鉴了“捶丸”的某些因素创造了槌球这项运动,如此说来,槌球还真与我国古代的捶丸有着渊源关系。能不能就因此确认槌球起源于我国?恐怕很难,当然也不是没有一点可能性。开始提出足球起源于中国没有多少人认可,但是,到了1958年,国际足联主席首先承认足球起源于中国,2004年国际足联便正式确认足球起源于中国。
       附几幅图片(当时用的球杖及打球的图片):
t01e23db74345b5227a.jpg    t0157f64f050b9d84b0.gif    t016354a12190fd48a0.jpg    t0165986ffa355619e9.jpg   
        同一项运动有两个以上发祥地——作为槌球是法国,作为门球是日本,这样的说法我绝不认同。有人说指的是现代门球,“现代门球”的提法本身就不科学,现代是相对古代而言,既然过去就没有门球这一说,又何称现代门球,称现代槌球还可以。但是,无论现代槌球还过去的槌球,它的发祥地只能是法国,起码到目前为止只能这样认定。




发表于 2017-7-17 05: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生是来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07: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戈壁梭梭2 于 2017-7-17 08:21 编辑

      及早把问题搞清楚有好处,不然,将来会有麻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08: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又重申了一个问题,就是门球与槌球的关系,他们是同一项运动,只是称谓不同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09: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柱成 发表于 2017-7-17 05:28
学生是来学习、学习!

      互相学习,研究过去是为了探讨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10: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戈壁梭梭2 发表于 2017-7-17 09:56
互相学习,研究过去是为了探讨未来。

      不了解这一运动的历史,不明确它在各个历史阶段的长处和弊端,就很难实现成功的改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17 10: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戈壁梭梭2 发表于 2017-7-17 09:56
互相学习,研究过去是为了探讨未来。

非常感谢老师给予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17 11: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曰‘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过去、现在、将来之事前后相承,只有对一亊物的深度了解才能更好的去展望未来。谢谢老师介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13: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能有人把“丸经”找出来研究一下,看看“捶丸”同槌球到底有没有渊源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17 14: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追本溯源,本身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受知识的局限性,还得请相关方面的专业人士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发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16: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丰羊 发表于 2017-7-17 11:24
古人曰‘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过去、现在、将来之事前后相承,只有对一亊物的深度了解才能更好 ...

        您讲的很有哲理,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17 17: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戈壁梭梭2 发表于 2017-7-17 09:56
互相学习,研究过去是为了探讨未来。

非常感谢老师给予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18: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柱成 发表于 2017-7-17 17:38
非常感谢老师给予回复!!!

     谢谢您每次都热情跟帖、支持、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18: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戈壁梭梭2 于 2017-7-17 19:45 编辑

      84年我在位时,申请专款买了一套《四库全书》,本想翻一翻看有没有“丸经”这一卷,遗憾的是我没那个精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19: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学校有几位中文教授,想请他们帮忙查找研究一下,但要学校下达科研课题,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但愿谁有这个条件搞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