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查看: 6215|回复: 68

中华56个民族寻根探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13 21: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傲然挺立 于 2017-8-6 22:16 编辑

1、汉族

汉4.jpg

汉1.jpg

汉3.jpg

汉6.jpg

汉4.png

       汉族又名华夏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为上古时期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后裔,即炎黄子孙。汉族还是一个在历史上从未中断过的、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据史书记载及考古发现,华夏族是黄河流域的最早居民(现代分子人类学也有证明),华夏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大地湾文化(甘肃天水一带)和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一带)。又于7000年—5000年前在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建立了仰韶文化。再于距今约4600-4000年在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地区建立龙山文化。其文明传承脉络是:大地湾文明和裴李岗文明——仰韶文明——龙山文明——二里头文明。据先秦文献的记载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
汉族的祖先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并入黄帝部落,炎黄联盟初具雏形。后来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把联盟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后又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为主体,与山东境内的部分东夷部落组成了更庞大的华夏部落联盟,华夏族源基本固定。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华夏族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华夏族又从分裂走向统一。汉族先秦时期自称华夏,从汉朝开始又逐渐出现“汉”的自称。因此,华夏族有了另一个名字:汉。但原先的称谓“华夏”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汉”这个称谓一起使用至今。
       另外,根据复旦大学基因研究对照和历史迁移记录,汉民族的扩张主因是历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动,而非大家所认为的其他民族汉化所致。相关研究结论认为:当今南北汉族父系至少有80%的同一性,而母系也有50%的同一性。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20: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傲然挺立 于 2017-6-22 17:34 编辑

                                        2、满族
满族2.jpeg

满族1.jpg


满族历史悠久,据推测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茶啊冲文化时期。公元前22世纪肃慎文明的中心在喜都,早期肃慎王国的第二代王室开始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在舜禹时便见诸史籍。《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
肃慎人生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东临大海。到了周武王与周成王时,史书上曾记载他们进献过“楛矢石始砮”。在中国以后的史书中,肃慎即被称为“挹娄”。挹娄生活的地区大致与肃慎相同,不过一部分部落已迁徙到今吉林省和辽宁省东北部。这时挹娄与中央政权的关系更为密切。挹娄人以采猎为主,种五谷、养牲畜。到了北朝和隋唐时期,肃慎人和挹娄的后人被称为“勿吉”和“靺鞨”。他们与中原王朝不仅有密切的经济联系,而且也有了密切的政治联系。隋炀帝曾封其首领突地稽为“辽西太守”,唐太宗封其为“右卫将军”。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是十六世纪末以蒙文字母为基础创制的。后又在字母右边或加圈,或加点,史称“有圈点的满文”或“新满文”。
满族主要从事农业。散居城市的满族人大多从事工业和文化科学事业。满族重视教育,崇尚理学,善于学习,文人辈出。对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都有突出的贡献。”满族也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金朝和清朝)的少数民族。满族统治阶级建立的清朝,代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持续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多年。其间,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都是很有历史贡献的杰出人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21:4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傲然挺立 于 2017-6-22 17:43 编辑

                                        3、蒙古族
蒙族1.jpg

蒙族2.jpg

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的问题上,现代、当代多数学者认为蒙古族出自东胡。东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号的大小部落的总称。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公元前5至前3世纪,东胡各部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各部落过着“俗随水草,居无常处”的生活。4世纪中叶,鲜卑人的一支,自号“契丹”,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带。居于兴安岭以西(今呼伦贝尔地区)的鲜卑人的一支,称为“室韦”。室韦,始见于《魏书》,作失韦。室韦与契丹同出一源,以兴安岭为界,“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室韦”(《北史》卷94《室韦传》)。6世纪以后,室韦人分为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恒室韦、大室韦等5部,各部又分为若干分支。

按语言学家从语系方面的推论,活动在蒙古地区的诸部分为蒙古语系和突厥语系两大部分。在突厥文史料中,称室韦为“达怛”(鞑靼)。后来,达怛又成为蒙古诸部的总称。由于蒙古部的强大,“达怛”一名逐渐又被“蒙古”所代替,成为室韦诸部的总称。文字记载蒙古之称谓,始见于《旧唐书》。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大聚会)上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蒙古汗国的建立,对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义。从此,中国北方地区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个部落而成的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

在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从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后建立横跨欧亚的窝阔台、察合台、钦察、伊儿四大汗国。在西征的同时,又挥师南下。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历经70余年征战,统一了中国,建立元朝。其疆域北至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东北至今黑龙江下游、跨外兴安岭、乌苏里江以东,接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西南包括云南、今缅甸北部、中部、东部;泰国北部、老挝、越南西北部,都纳入元朝国家的行省建置。元朝对确立现代规模的中国版图作出了巨大贡献。自元代以来,蒙古族人民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天文历算、文化艺术、医学等各个方面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5 11: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傲然挺立 于 2017-6-22 17:49 编辑

                             4、回族
回族2.jpg

回族3.jpg

回族1.jpg

         唐宋时期,我国就有了回回之称。但回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却是从元明时候才开始的。

当年成吉思汗西征之后,把大批的中亚细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移民到了中国,这些人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他们人数众多,遍布全国各地,在农、工、商、学、兵等各阶层都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力量。他们不仅在经济、政治上,而且在学术上都有了立足的基础和自下而上的条件,这就是形成民族共同体的前提条件。他们虽然社会地位、职业身份、成就影响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伊斯兰教徒。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特称)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回回民族的简称)。有人口约981.68万(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天津北京上海江苏云南河南山东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也有不少聚居区。城市里的 回族的通用语为汉语;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通晓并使用当地民族的语言。回族主要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大尔迪)、宰牲节(小尔迪)、圣纪节,所有节日都与其他穆斯林保持高度一致有着密切的联系。回族人民在文化、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很大,对祖国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元代,回回不仅带来了西亚的天文学、医学、建筑学、音乐等方面的科学文化成就,而且在学习和传播汉族科学文化技术方面也十分突出。中国的重大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都是经回回商人的介绍传播到欧洲大陆的。回族天文学家扎马鲁丁于至元四年(1267年)向元世祖忽必烈撰进《万年历》,颁行全国,并在北京建立观象台,制造浑天仪、叙纬仪、平伟仪、地球仪、方位仪、天球仪和观象仪等七种天文仪器,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代在钦天监里仍设有“回回历”专科。回回人亦黑迭儿丁是元代著名的建筑学家,他是元大都(北京)宫殿和宫城的设计者和工程组织者,为以后北京故宫以及整个北京的城市建筑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朝著名开国功臣徐达、常遇春、胡大海、冯国用、丁国兴、蓝玉、英、冯胜、邓愈、李文忠、华云龙等被人称为明朝十大回回;明代回族穆斯林航海家郑和,7次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先后到过亚非37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世纪。航行中绘制的《郑和航海图》,是早期海洋地理学的珍贵地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5 14: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识性、资料性很强,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5 14: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的精彩报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5 20: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飞来峰 发表于 2017-6-15 14:47
知识性、资料性很强,学习了

谢谢飞来峰老师关注和支持!
0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5 20: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隆中人 发表于 2017-6-15 14:58
谢谢老师的精彩报导

谢谢隆中人老师的支持和关注!
22.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5 21: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傲然挺立 于 2017-6-22 17:58 编辑

                                        5、藏族
藏族1.jpg

藏族2.jpg

藏族3.jpg

        藏族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部落。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藏族的先民们像许多经历石器时代的先民一样,他们先经过群居采集、狩猎生活阶段,逐步学会了饲养和农耕。雅鲁藏布江南岸雅隆地区的藏族先民后来又分成六部,即六牦牛部诸部落。公元6世纪,山南号称“悉补野”部的首领与邻部结成联盟并尊为盟主。当时,西藏境内另外还有“羊同”、“澎波”、“苏毗”、“工布”等10余族部,均已进入奴隶制社会。雅隆部落首领成为部落联盟领袖,号称“赞普”(王),建成自称为“博”的奴隶制王朝

藏文史籍记载,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区雅隆河谷,为“六牦牛”部的首领,在松赞干布以前已传20余世。当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从最初几代首领的母子连名中,还可以看到曾经历母系氏族阶段的痕迹。公元7世纪初,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赞干布兼并10余个部落和部族,统一青藏高原,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逻娑(一写逻些,即今拉萨)。松赞干布奠定了吐蕃与唐朝200余年频繁往来的“甥舅亲谊 ”。
“藏”为汉语称谓,自称“番”
(藏语音为“博巴”)。藏语对居住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称谓:居住在西藏阿里地区的人自称为“堆巴”,后藏地区的人自称为“藏巴”,前藏地区的人自称为“卫巴”,居住在西藏东境、青海西南部和四川西部的人自称为“康巴”,居住在西藏北部及川西北、甘南、青海的人自称为“安多哇”(巴”、“哇”藏语意为“人)。
藏族称呼很多:唐宋时称“吐蕃”,元代称“吐蕃”、“西蕃”,明清时期称“西蕃”、“图伯特”、“唐古特”、“藏蕃”、“藏人”等。
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乌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区)、朵甘等地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国的一部分,西藏地方从此正式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
人口: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藏族总人口达到628.2万人;其中0-14岁比例为25.6%,超过全国平均数据。生育率为1.60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人口占全国0.4713%,是中国第八大民族 。
文字:“藏文”一词写作“bod-yig”,意为“藏族的文字”。藏文作为藏族人民的书面交际工具,历史之悠久在国内仅次于汉文。它是一种拼音文字,属辅音文字型,分辅音字母、元音符号和标点符号3个部分。其中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以及5个反写字母(用以拼外来语)。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0: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傲然挺立 于 2017-6-22 18:05 编辑

                                    6、壮族
壮族1.jpg

壮族2.jpg

壮族是岭南的原住民。自公元前214年始,岭南进入中原政权的管辖。岭南地区自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在先秦时代,壮族就属于百越的骆越、西瓯等,远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有柳江县的“柳江人”和,“甘前人”,来宾市的“麒麟山人”,荔浦县的“荔浦人”。都安县的“干淹人”和“九楞山人”,柳州市的“白莲洞人”和“都乐人”桂林市的“宝积岩人”,田东县的“定模洞人”,灵山县的“灵山人”等等。这些古人类所在的区域,恰好是壮族先民的活动地域,也是今天壮族的聚居地区。据此部分专家推测壮族为这些古人类的后代。   先秦时期,广西为骆越国,居住着百越中的"骆越"、"西瓯"、"苍梧"人。骆越国是岭南壮族祖先著名的方国,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云:“路音近骆,疑即骆越。”路即骆,此说中的。《逸周书》亦称《周书》,乃先秦古籍,多数篇章出于战国,其中所记商周之事,必有所本。在《吕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骆之菌”,汉代高诱注:“ 越骆,国名。菌,竹笋。”越骆是汉语提法,意为越(山)谷或越鸟,越人语言倒装为骆越。“僮”这个民族名称,是南宋时出现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僮”与“壮”同音),1965年周总理提议改“僮”为“壮”。壮族约90%民众的沟通语言是壮语,现代壮族青年已经兼备了汉语、壮语的表达听力能力。2010年壮族人口超过1700万人,是我国第二大民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7 12: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傲然挺立 于 2017-6-22 18:12 编辑

                                       7、苗族
                  苗族1.jpg

苗族2.jpg      

苗族3.jpg

      苗族历史文化悠久,早在4千多年前,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居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里就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内。苗族是个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老民族。苗族曾有过漫长的原始社会。以树叶为衣,以岩洞或树巢为家,以女性为首领的情况,在苗族古歌中有大量的反映。从一些地区的亲属称谓制度中,还能看出从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从血缘婚到对偶婚的演变痕迹,这反应了苗族经历了相当长的原始社会历史
        苗族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辛勤开拓、先后发明了治金术和刑法。一跃成为雄踞东方的强大部落,这个部落联盟史书上称为“九黎”,其首领便是战神蚩尤,蚩尤依靠竖兵利甲,纵横南北、威震天下,同另一兴盛强大的部落联盟黄帝因土地之争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后来,蚩尤在涿鹿被黄帝、炎帝两大部落的联军打败被杀。族人败退南归;从而开始了漫长的迁徒,苗族的一支去了广西、湖南;一支去了贵州、云南,另一支留在了湘鄂川黔边区。还有一部分人移居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及欧美。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国华南及东南亚。在中国,苗族人口合计9426007 人 (2010年人口普查),为中国人口占第4位的民族。其中 贵州3968400人 、湖南2060426 人 、云南1202705人 、重庆482714人 、广西475492人 、浙江309064人 、广东251970 人 、湖北177490人 、四川164642 人 、福建88017 人 、海南74482人 、上海31351人 、安徽13856人 、北京12957 人 、河北9703人 、江西9125人 、山东8414 人 、新疆7626 人 、河南4321人 、辽宁3952 人 、天津3751人 、内蒙古3349人 、陕西2787人 、黑龙江2575人 、山西2205人 、吉林1446人 、甘肃1212 人 、宁夏1113人 、青海911人 、西藏416人。      

苗族原有自己的语言——苗语,但已经失传。现今苗语采用的是1956年10月为中国的三大苗语方言发明的拼音文字,採用26个基本的拉丁字母作为声母、韵母及声调的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8 10: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傲然挺立 于 2017-6-22 18:18 编辑

                                8、维吾尔族
维族1.jpg

维族2.jpg

维族3.jpg


         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最主要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hé)人,另一支是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这两部分人于公元840年大规模汇合,至16世纪初完全融合完成。根据史籍记载: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游牧民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开封、郑州等地。
   根据2009年统计,维吾尔族总人口达987万人,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共计41.3796万人,新疆人口稳步增长常住人口达2095.19万,人口出生率16.79‰。各民族中,维吾尔族有897.67万人,占总人口的45.73%。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吾尔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0 10: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傲然挺立 于 2017-6-22 18:24 编辑

                                    9、土家族
土家族3.jpg

土家族1.jpg

土家族2.jpg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居毗连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地区。根据2015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土家族人口数量约为8,353,912人,在中国的56个少数民族中排名第七位,仅次于壮族回族满族维族苗族彝族
历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称为“蛮”或“夷”。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就单独被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等。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对举,以对武陵地区的土家、汉、苗三族进行区分。“土家”作为族称,是在较晚时期出现的。民国时期的《咸丰县志》将土司后裔的“支庶之家”称为“土家”,而将当地汉族移民称为“客家”。土家族大姓主要有田、向、覃、彭、冉、李、杨、刘、王、陈、赵、黄等。
土家族人自称为"Bifzivkar"(汉语谐音“毕兹卡”)。“土家族”是汉族对“毕兹卡”的称呼。土家族北支(湖南省湘西州、张家界市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重庆市渝东南,贵州省黔东北)自称“毕兹卡、毕基卡、密基卡等”。南支土家族(仅分布于湖南省湘西州泸溪县境内的几个村落)自称“孟兹”,南支土家语与北部土家语不能通话,现只有泸溪的九百余人使用。
土家语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也有人认为归入缅彝语支,是藏缅语族内一种十分古老独特的语言。绝大多数人通汉语,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识别,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0 11: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傲然挺立老师的转载介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0 11: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广元大漠 发表于 2017-6-20 11:16
谢谢傲然挺立老师的转载介绍。

谢谢四川广元大漠老师支持!欢迎您的光临!
050833g80sx5kvp5htgwm2.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5-7-7 23: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