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泰虎 于 2017-6-12 10:55 编辑
“公正准确”是对门球裁判员最起码的要求,也是裁判员必须做到的。做一名合格的门球裁判员,在场上,既要镇定自若观察场上各球位置与态势,又要果断处置场上突发“事件”的球;既要坚持按规则公正判处,又要稳定场上双方队员情绪,为赛场创造风清气正、和谐快乐的良好环境。下面,我以琐记形式,谈谈自己对执裁的认识与感悟,不吝赐教。
裁判员场上执裁切不可“抢”时间。门球赛场上,击球员都希望自己在30分钟时间内多击几次球,多得些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裁判员就不能为击球员能多打几杆球而“抢”时间,因“抢”时间而致判罚失误比比皆是。有的裁判员当看到击球员击出的球速度放缓或感到不会出现“意外”时,便急呼下一球号,不料因球场地形原因,场上运动的球却撞上了他球。这时场上击球员心里肯定是不悦的,而被呼的下一号球员一旦出杆,后果是可想而知的,由此造成裁判员判罚的尴尬与被动。裁判员在赛场上应做到泰然若定,且不要按击球员“抢”时间的心里来左右自己的执裁节奏,特别是比赛时间还剩5分钟时,落后球队更容易出现急躁情绪,督促裁判员加快执裁速度。且不知,若因执裁“抢”时间而加速,便会造成事与愿违判罚失误的结果,反而浪费了最后宝贵的时间。
谨慎对待边界球判处问题。有关边界球的判处容易引起争议,一种是“压毛边球”情况。即靠近边线的球有似压线而又非压线,若站在边线内侧看,可判出界球;若在边线外侧看,则可判界内球。有经验的老裁判员,则骑在边线看球的垂直“投影”做出是否出界的判断,这样就比较准确客观些。但即使这样,由于人工草坪的特点,边线总有毛边枝杈现象,使有的球员对边界球判处不太服气。鉴于此,我倒认为不妨用三角板或有直角材质(如手机)垂直于地面,紧挨边界实线,这样做比目视“投影”法更精确些,可排出毛边枝杈的干扰,采信更高。第二种是“若即若离”情况。由于人工草坪热胀冷缩的原因,有的门球场边线会出现“辙”痕,当一球顺着边线的“辙”痕运动时,往往会出现球与边线“若即若离”现象,这时裁判员就要顺着球的运动方向跟过去,沿轨迹线判断球是否有出界的现象,切不可垂直于球的轨迹线判定。当球瞬间出界,即使立即又返回边线“辙”痕时,应当机立断判其出界球。
裁判员对被撞击球的位置应做到准确“定位”。击球员在闪击过程中犯规是常事儿,规则明确“取消击球员的闪击权和续击权,自球拿出界外”。在此,裁判员对“如果是犯规发生在放球前”和“当被撞击的球放在边线外进行闪击时”两种情况,还应判处“他球放回撞击后停止的位置”。那么,他球停止的“位置”,需要裁判员有个准确的“定位”,切不可估摸大概位置,这样势必引起被撞击的他球击球员的不满。所以,裁判员对击球员击球、撞击、闪击全过程都要关注,不可分心。一旦遇到“他球放回撞击后停止的位置”情况时,便能迅速对他球位置准确“溯源”,回归原位。对被撞击的他球位置判断,可根据他球运动至球场区域方位(3个门、中柱、4条线、4个角),或附近的球号位置来做参照点。
裁判员除关注场上击球员的动作外,也要注意场外队员的不良行为。赛场上,个别队员品德差,趁裁判员不注意做些小动作,有的为了自球进场便利,用球杆将界外自球拨拉到附近“合适”进场的位置;有的明明是界外球,在人不注意的情况下悄悄地将自球拨弄到边线上。上述两种不良行为,应引起裁判员在执裁过程中注意。队员之所以敢做不良举动,就是认为裁判员在赛场上的精力和焦点在击球员一人身上,无暇顾及场外众多队员的行为。由此,裁判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仅要注意赛场内击球员的动作,也要关注赛场外其他队员的行为。在这里,记录员在场外要积极配合裁判员场上执裁工作,为主、副裁判员分担责任。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