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5-10 08: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李枚秀
李枚秀,一位普通的北京门球人。
也有不普通的地方,他会上网,而且,已经84岁的他每天还坚持打球和上网。
他的网名叫三证球迷,至于他有哪三个证,我就不介绍了,因为大家都懂得。
昨天,(2017.5.9),北京东城区第21届三人制门球赛比赛现场。
之所以跑去看球,是因为有一支参赛球队叫中复康队。
还有一个原因,是想去碰碰运气,看能否再见到三证球迷。
在北京城里每年举办的大大小小的门球赛事上,我每次去都能遇到这位莫逆之交的老朋友。
他是1951年当兵的,比我早21年。
我今年63岁了,他今年84岁。
到了比赛现场,我才知道,中复康的忠实会员光头于报名参加了此次赛事。
光头于找了乔丽玲、张勇组成了一支球队。
我到球场后一进门,二号场地,第一眼就看到了答案。
我要找的人都在,而且,他们一会儿同场竞技。
真的是:踏破铁鞋觅无路,得来全不费工夫。
打开手机,在门球狂人圈,开始语音播报,题目是:北京城里一个84岁老头和一个42岁的小伙打起来了!
三证球迷的队里另两个人,一个是一名转业干部,过70了,另一个是位大姐,60多岁了。
简述一下这场比赛过程,就知道我为什么要写这位84岁的三证球迷了。
于永平队打红球。开局红方1号站位(一号位,不太靠边),7号溜打了1号没打着,落位二门后靠边。
三证球迷过一门,溜打1号成功,过二门后,再溜打7号成功,自球去三门了。开局的好局面是他打出来的。
第三轮,三证球迷4号过一门,冲二门成功,远吊靠近四角的对方单球成功,稀里哗啦的,把对方刚组织起来的三个结组球清场。
后来,三证球迷的同伴,也打了一杆好球,吃掉对方两个球。
距离比赛结束还有六分钟的时候,对方才有机会反扑。
呼叫6号时,比赛还有6分钟,场上比分11:5,6号是已经上柱的回头球。
三证球迷犯了本场唯一的一次错误,他指令6号过一门,准备冲二门,在供给三线中的对方结组球。
6号顺利过一门,但,出了一线比赛线。
7号于永平在三线中利用接力球擦到三门一号位,击中对方两个球,还完成了一次原距离带球,送9号压住二角的对方球。
实施清场后,多球向二门球靠拢。5号打成双杆,过三门后上柱成功。7号完成了闪送其余球到二门。9号乔丽玲完成了闪送本方球过三门后,自球过三门,打掉对方在一线靠近二角的10号球后,远距离上柱成功。比分定格在17:12,五分钟内连取12分,实现了大逆转。
午餐的时候,三证球迷跟我说,我们实力不如对方,开局和中局打得不错。6号球放一轮就好了,即使输球,也不会太多。
很欣赏三证球迷在球场上的表现,更钦佩他的谦虚好学的态度。已经84岁的他,迷恋门球不离不弃,门球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此次比赛,他没有预赛晋级,这是很少见的。
今天,此时此刻的我,敲打键盘激扬文字,陶醉在一个世界里;
今天,此时此刻的他,一定是在地坛球场上,因为,他会去看球、去学习。陶醉于他所追求的另一个世界里。
北京城里像三证球迷一样的门球人,会超过一百。能有一千个吗?差不多。能有一万个吗?很悬。能有10万个吗?大概不会有。
北京城如果能有1万个三证球迷一样的门球人,或者有几万,十几万这样的人,门球之幸事,社会之大幸也。
李枚秀,三证球迷,一位痴迷门球的长者,一位为了门球而不知疲倦的健康老人。
(顺便提及,三证球迷住军队干休所,享受国家给予的优厚待遇)
84岁李枚秀和42岁张勇 狂人摄 2017.5.9地坛
比赛期间午餐,一饭一汤 狂人摄 2017.5.9 地坛东门外200米社区食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