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戈壁梭梭2 于 2017-7-15 19:58 编辑
新一代槌球是双向发展——一是“康乐、普及”,二是“竞技化、市场化”;它的基本特征是有双重性——即是适应广泛、群众性强的社会群众体育,又是能进各种运动会且能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竞技体育。这一新一代槌球,有可能率先在我国形成,其理由如下:
一、目前我国这一运动内在客观的技术因素,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
1.运动员的技艺水平用不着多说,看看近些年国际大赛的成绩就清楚了。这些大赛都是使用国际规则和天然草地,客观条对我们并不利,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尤其是在我国举办的世锦赛和16年的亚锦赛,不仅在前八名中占有多数,而且包揽了冠亚军,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运动员的技艺水平已经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正如社体中心主任冀运希在2017年门球工作会议讲话指出的:“中国门球运动的技战术水平已经达到了在世界范围的全面领先”。
2.门球器械,主要是球杆,是不是世界最先进,我不敢断言,但起码也在世界前列的范围内。它的特点是多样性,有园头、方头,方头又分平底和船体型,甚至还有斜面槌头。世界各国击球姿势发展的趋势是多样化,球杆的多样性和这一趋势相适应。
3.场地我们是沙场、人造草场、天然草地并用,应该说这是最先进的场地使用。天然草地是这一运动最原始的场地,人造草坪场才是这一运动最先进的专业化的场地,国际门联在国际大赛中不准使用是毫无道理的,既不符合这一运动内在的客观要求,也不符合国际规则的相关规定。
正如前面我讲过的,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有内在的动因和动力,槌球运动内在的动因就是前面讲过的那三条:具有技艺水平的运动员同器械、场地相结合构成了这一运动内在的技术因素。这一内在客观实在的技术因素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必须与其相适应的相关规定——规则、规程等革新和修订;而经过革新、修订的规则、规程等反过来又对客观实在的技术因素进一步发展有促进作用。它们之间这种不间断的推动和反过来促进的相互作用,就是这一运动不断更新发展的动力。既然我们的技术因素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理所当然,与其相适应的规则、规程等也会率先有所突破,2011规则确定了“分数不封顶”,就是具体的例证,我相信类似这样的突破还会有,因此,新一代槌球率先在我国形成是完全可能的。
二、双向发展——一方面是康乐普及,另一方面是竞技化、市场化,这一局面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正如前面我讲的,方方面面的多样性使得我国槌球运动异常活跃:除了日常打着玩,赛事也非常多,中国门协的赛事、各省地市的赛事、各俱乐部的赛事以及单位、农村、社区的赛事,几乎是天天有。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重在参与,康身健体,愉悦心情”为主要目的的康乐型的赛事,这种赛事,贴近群众,对运动的普及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竞技化发展和市场化发展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最初是“球王争霸赛”,之后又有“精英赛”、“读者杯赛”、“黄山论剑”等,直到2015年,酝酿已久的“中国门球职业联赛”也开了,这是槌球运动史上从未有过的赛事,它的影响面之广、关注度之高是空前的,尽管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赛,但对这一运动挺进竞技体育的行列是有重要意义的。可见,这一局面的形成,为“新一代槌球”率先在我国形成夯实了基础。
三、经过30多年的实践,人们对这一运动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开始有些误识,此后便逐步实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作为现代门球刚刚传入我国时,人们普遍认为它只是一种老年体育,甚至还有人认为它就是离退休干部从事的体育运动。随着运动的逐年开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它完全可以成为各个群体都喜欢的人民大众的体育,甚至还可能成为竞技体育。目前,广大的槌球爱好者,经常提出的一个口号就是:普及康乐,发展竞技;领导层面也不止一次的强调运动要向着两个方面发展:在着重抓好中老年人康乐普及的同时,促其向竞技的方向发展。 下面就看看2017年门球工作会议上领导人的讲话:
社体中心主任冀运希指出:“门球运动的现状是以老年人为主体人群的项目,这就决定了强调健身的康乐性门球活动是我们的基础工作。”同时,他又指出:“随着我国门球运动竞技水平的发展,很多年轻人的加入,让门球的竞技性、观赏性有了很大的提升,明星、名将也成了门球人追逐的对象。这一方面我建议借鉴一些竞技体育的发展思路------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竞技性比赛,突出竞技水平和观赏性。”同时,他还指出:“在赛事的运营中采用商业模式,让门球的赛事活动步入自主发展的良性模式”。
中国门球协会主席翁家忍指出:“在侧重门球项目普及推广的同时,重视竞技化发展,使项目的普及与提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张娜秘书长在强调了康乐、普及的同时,也明确的表示:“积极探索,谋求社会力量对门球运动参与和支持,促进门球项目走竞技化、市场化发展道路。”
认识来源于实践,但一旦有了正确的认识,它又对实践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和指导作用。所以,思想上的解放是改革创新的前提,有了上述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思想指导,也是新一代槌球可能率先在我国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当然这还要看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胆识、魄力和智慧,如果还是认为,中国不能搞自己的规则,也不能搞什么特色,老老实实的按国际规则和国际门联的规定办,那,率先形成新一代槌球的就不会是中国,很可能是韩国、澳大利亚或者仍然是日本。果真如此,我们只好继续跟在人家后面“爬”。(这样保险,永远都不会脱轨,永远都不会脱轨,但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