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戈壁梭梭2 于 2017-3-27 17:59 编辑
前面的帖子我已明确,“新一代槌球”具有双重性——即是脑体兼备、适应性强、趣味性较浓的社会群众体育,又是凸显技术,观赏性较强的,能进各种运动会的竞技体育。要打造这种“新一代槌球”,必须狠抓“双向发展”,一是康乐、普及,二是向竞技体育挺进。上一个帖子讲了康乐、普及的问题,本帖专讲向竞技体育挺进的问题。如何促使这一运动成为竞技体育,我的想法是从两个方面抓:一是以赛事为抓手,办好办精竞技型的比赛;二是对运动自身进行深度的改革,打造一种凸显技术的竞技型的打法。 竞技型的赛事已经搞了不少,比如:“球王争霸赛”已经举办十年,今年即将举办十一届,并和“金杆奖”合并办;全国“精英赛”也举办过几次;近几年的“读者杯”赛也有很强的竞技性;最引人注目的是“全国门球职业联赛”已从2015年开始,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今年是第三年,规模仍有扩大的趋势。所有这些,必将促使人们追逐明星、名将,刻苦训练,提高技艺水平,增强看点,吸引更多群众,对这一运动挺进竞技体育的行列,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当然,只有这一方面还不行,还必须要对运动自身进行深度的改革。怎么改?总的原则是:打法简练,一学就会,一看就懂;不是以战术为主导,而是让技术决定胜负;比赛场面,精彩的技术展现接连不断,不但门球人自己喜欢看,一般观众也喜欢看。具体措施是:
一、坚定不移的坚持“分数不封顶”。个球满分不死,可重进一门继续参加比赛,得分累计,总分不封顶,这是2011规则的一大贡献,是这一运动革新改造中的一大突破,是千千万万门球人实践经验的结晶,也是现代竞技体育最大限度挖掘运动员体力、技术潜能这一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它使每个球自始至终充满了活力,极大地调动了运动员苦练基本功的积极性,技艺水平的提高是空前的。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不予认可,认为它已经使得现行这一运动“伤筋动骨”,是严重的“脱轨”行为,要求予以取消。2015规则,加大了重进一门的难度,其实这就是对“分数不封顶”一定程度的遏制,对此,多数人是理解的。但是,有人认为还是不过瘾,提出不准重进一门,只能在开球区左下角成为界外球,轮到打球时在此压线,让对方进三门的球顶掉,下轮再压线,再顶掉,这样一来,它就名存实亡了。难怪军旗老人在一个帖子中提出,要把“分数不封顶”的“临时户口”转为“正式户口”,现在看来,是转正还是注销还真有点令人担忧。不过,我劝人们必须坚定地坚持“分数不封顶”,它很可能就是未来槌球同现行槌球以及以往槌球的分水岭,也是打造“新一代槌球”的奠基石,动摇不得,更不可取消。
二、一定程度的复活界外球。人们经常议论“一边倒”问题,的确,这一运动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比赛往往都是半场球,时间刚刚过半,甚至还不到一半,便输赢大局已定,剩下的比赛都是垃圾时间,这样,哪里还有竞技而言。造成“一边倒”的原因,过去都认为是多杆球,现在又加了个“高分球”,其实不仅如此,一次远距离的冲打、一杆漂亮的擦球、一次轻柔的粘贴,都可能造成对方被清场,一旦被清场,一边倒就很难避免了。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不是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是界外球过多,而且毫无作为,这个问题不解决,一边倒的现象,就很难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怎么样复活界外球,网上已经提出几种方案:
1.撞击对方球不准闪出界外,否则算犯规;
2.围绕中心柱设一个圆圈,叫续击圈,界外球打进这个圈,可以取得续击权;
3.将场地划分为四个板块,界外球在本版块撞击它球或过门无效,但撞柱或撞击其它板块的球或过门都有效。
希望提出更多的方案,经过试行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取消多杆球。多杆球是这一运动的“特权行为”,会给运动带来不公平,而且易于造成过多的一门留球和过多的战术运用,不利于凸显技术。(战术性的打法要保留)
四、缩短时间,实行多局制。可考虑以下三种:
1.总时间30分钟,红、白个一局,每局15分钟,得分累计;
2.总时间45分钟,每局15分钟,三局两胜;
3.总时间60分钟,每局15分钟,红、白各两局,得分累计。
这起什么作用?可以减少一门留球,减少战术的运用,很可能一开始就是技术的比拼、争分抢分,使技术从从属的地位上升为决定胜负的地位,使比赛场上的场面更加精彩,增强观赏性。
有人会认为这是莽打猛冲,没意思,不喜欢。没关系,别忘了我的观点是双重性,是凸显战术的战术型打法和凸显技术的技术型打法并存并举,您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去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