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1-28 09: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本求源或者说刨根问底是值得提倡的。我们总不能光会吃鸡和鸡蛋而放弃对它们起源的探究吧。
呵呵呵,说来话长啊。
只因为,过去没有互联网,文字记载工作也不完备,很多事儿只是个“传说”。
狂人在鸡年说门球,所说所言虽是一家之言,但总的要“靠谱”。
门球的起源?
大致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捶丸阶段
捶丸,顾名思义,捶者打也,丸者球也,是中国古代汉族球戏之一。
关于捶丸活动的最早记述,见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署名为“宁志斋”的人编写的专门论述捶丸的著作《丸经》。
根据《丸经·集序》中“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述,可知捶丸形成期的下限至晚在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
捶丸的前身是唐代马球中的步打球。
当时的步打球类似现代的曲棍球,有较强的对抗性。
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来的同场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为依次击球的非对抗性比赛,球门改为球穴,名称也随之改称为“步击”、“捶丸”。
《丸经》共三十二章,约一万二千字,详细地叙述了捶丸的方法、规则、球场道德、场地设备及器材用品的规格。
《丸经·目序》中特别强调了捶丸的作用是“养其血脉,以畅四肢”,是“训将训兵之一技”。
据《丸经》记载,捶丸最显著的特点是:场地要有地形变化、凹凸不平,设球穴,球穴旁要插上彩旗作为标记;捶丸所用杖(棒)有不同的类形,分“撺棒”“杓棒”“朴棒”“单手”等,供人在不同条件下选用,打出不同的球;捶丸之球,一般用赘木制成,这种赘木即树身上结成绞瘤的部分,此类木质生长不规则,树纤维绞结紧密,十分牢固,久击而不坏。
捶丸比赛时,既可分组,也可不分组。根据参加人数的多寡又有相应的名称,多人参加的叫“大会”,七八人参加的叫“中会”,五六人的则叫“小会”,而三四人的称为“一朋”。最少的是两人,叫“单对”。比赛根据筹之多少,可分为大筹(20)、中筹(15)、小筹(10)。比赛以先得以上各数者为胜。
捶丸最显著的特点是场上设球穴,以杖击球。
正如《丸经·集序》所说:“视土燥湿坚岔而安基,择地平峻凹凸以制胜,拽肘运杖,击杓收窝。”捶丸的场地,多设在野外。《丸经·因地章》云:“地形有平者、有凸者、有凹者、有峻者、有仰者、有阻者、有妨者、有迎者、有里者、有外者。”不平的坡称峻,坡的上面称仰,前面有隔的称阻,后面有碍的称妨,能反射球的称迎,左高的称里,右高的称外。后面有碍,往往容易打坏球棒,并且难于打到球窝旁边,所以“后妨不处基”。
捶丸所用杖,俗称“棒”,有着不同的类形。如“撺棒”、“杓棒”、“朴棒”、“单手”、“鹰嘴”等多种,供人在不同条件下选用,打出不同的球。它又依棒数多寡分为全副、中副、小副3种。全副包括10根棒,中副为8根、小副则在8根以下。《丸经·取材章》认为在秋冬之季最宜取木制棒,因这时“木植津气在内”,坚固耐用。“筋胶以牛,用其固也。”用牛筋、牛胶加固,柄用南方大竹制作,取其刚坚厚实。而制棒则应在春夏之际,因此时“天气温暖,筋胶相和”,最宜造作。因此时,《丸经·取材章》谓:“如击得球好,亦须得好棒。”对于棒法,作者认为握棒要紧,力需适中,两手握棒,用力相等不得一松一紧;运棒时,要心手相应。
球,又叫“丸”,用瘿本制成。瘿本即赘木,又叫树瘤子。这种木头生长不规则,树纤维绞结紧密,十分坚牢,久击而不坏。球不可太重,太重则行动迟滞;又不可太轻,轻则飘;以适中为宜。
呵呵呵,这个捶丸怎么像高尔夫球啊?是的,很像。
现代高尔夫球一般认为起源于12世纪苏格兰人所玩的一种叫做“巴卡尼克”的游戏。在英国,也有证据显示,早在14世纪中期,英国人就已经在玩一种类似高尔夫球的游戏。英国博物馆里还有一本16世纪出版的书籍,书中有一张图片画着三个选手,每人有一个球和一根球棍,地上还有球洞。而按照《丸经》的记述,中国捶丸的竞赛规则早在1282年就已经成立,时间比英国的高尔夫球竞赛规则的确定时间早472年,现代高尔夫球的规则最早于公元1754年在苏格兰的圣·安德鲁斯高尔夫球友会制定。
因此,捶丸很可能是在元代传入欧洲的,法国一位著名的东方学者莱麦撒根据大量的史料,考证出中国古代文化由蒙古人西征传入欧洲的种种事实。蒙古人的西征,将以前闭塞的欧亚路途完全打开,不独堂皇命使东西往来如织,其不知名的商贾教士及随从军队者也会很多啊。可以说,元代是一个大规模东西文化交流的时代,而东学西渐又是其主要趋向。因为征服者的文化,特别是接受了汉文化影响的元文化对被征服者而言,总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在这种东学西渐大潮的冲击下,捶丸的入西可以说是完全有可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