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军旗 于 2017-3-19 08:02 编辑
为竞技型门球铺路架桥 近年来,我国门球运动向竞技型发展的趋势明显,十年前创建的”中冠赛”、单打争霸赛,开了竞技门球的先河,去年开始的全国联赛,则更进一步体现了竞技型比赛的特点。但是,这些仅仅是良好的开端,且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从长远看,要让她健康成长,逐步达到成熟,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 首先要消除对竞技型比赛认识上的偏见,尤其是各级领导层。我国门球由于历史的原因,直到现在,仍然主要由涉老部门领导,各级门协多数都有个“老字号婆婆”。涉老部门把门球仅仅作为老年人的健身项目,这很正常。从维护老人权益的角度,不支持年轻人的竞技型比赛,也无可厚非,人家管的就是老年人的活动么。这也是中冠赛始终“两头热,中间冷”的原因所在。这是个体制问题,国家体总如有一纸文件改变现体制,当然是再好不过,可在没改之前,只能是加大宣传力度,让多数人认识到,竞技门球的出现,是这项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必然结果。它产生于中国,说明中国门球发展领先于其他国家(地区),包括日本,我们是后来居上,这很正常,也值得中国门球人骄傲。把门球运动定位为老年人康乐健身的项目,是老年人的“专利”,是不全面的,也是极为有害的。竞技康乐并存,相辅相成,是多数体育项目的共同特点,门球当然也不例外,涉老部门既然“代管”门球,应该支持、欢迎年轻人参加门球活动,包括比赛。 二、 提高门球比赛的观赏性。比赛有观赏性,才会有观众。而要有观众,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民众看得懂,二是好看。现在的门球比赛,这两个条件还都不具备。战术复杂,打十几年球的人,不懂战术的占80%以上,何况一般民众呢。门球比赛节奏慢,还经常出现一方全部或大部分球出界,一方打,另一方无还手权力的“一边倒”现象,这样的比赛,能有观赏性吗。观众看体育比赛,看什么呢,是看高超的技术、技能,不是看战术(棋类除外)。是看速度、难度、精准度、娴熟默契的配合。所以,提高门球比赛观赏性的改革思路,应该是:简化战术,提高技术,加快节奏,杜绝“政策性一边倒”。 具体改革措施是,规定“将对方球打出界外,为犯规行为。停杆,对方出界球,放回出界处压线(外投影),为界内球。”这一规定能使界外球减少95%,高水平的比赛,甚至可以达到全场不出现界外球。10个球都在场内,每次轮及上场击球,都有进攻、得分的机会。战术的设计,不再以消灭对方球和不被对方消灭为主,而改为以得分和破坏对方得分为主。这就大大简化了战术,也降低了战术和偶然性左右胜负的占比,真正实现技术主导比赛胜负。 我们从2013年,开始研究门球比赛界外球过多的问题,它的负面影响,形成的原因,解决的办法。经过多场试验,认为这种改法是最彻底、最简便、且易于国际规则融合(接轨)的解决方案。2014年还举行了正式比赛,反映很好。之后我们又连续这样玩了一年多,现在还在这样玩。这一改革方案,达到了简化战术,解放(提高)技术,杜绝“政策性一边倒”的目的。 三、 保证比赛结果的公正性。现在的规则很多规定不具体,难以执行,例如,涉及比赛时间和距离的的规定,多是含混不清、“猴皮筋”式的大概其条款,伸缩性太大,主管随意性太强,不适用于竞技型比赛。因为竞技型比赛,裁判员判罚所依据的“事实”,必须丁是丁,卯是卯,一是一,二是二,换句话说必须准确,没有“事实准确”这一前提,何谈公正?没有公正又如何令人信服?10秒由裁判员默记,能准确吗,就算“准确”,能让双方都认可、心服吗;裁判用时的规定就是“尽量减少”四个字,用几秒是多,几秒是少?呼号时机的规定仅是“及时”两个字。什么时段呼号才算及时?裁判员目测距离10厘米,7.5厘米,能有权威性吗。大家知道,有时裁判员用时多一秒少一秒,呼号早一秒晚一秒,默记宽一秒严一秒,都会直接影响比赛胜负。而这种影响是默默的、不受任何监督的、合情合理地实现的。所以,必须承认,现在的规则,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它仅仅还是一项“战争游戏办法”,还不能说是竞赛规则。它可以用来”玩”,因为是玩,双方对胜负都不是看的很重要,所谓输赢一笑两欢,重在参与。裁判员宽点、严点、差点,没人过多的计较。而竞技型比赛,那就不同了,人家花了很长时间准备,投入了不菲的资金来参赛,就是要争胜负、争名次、拿奖金。技不如人拿不到怨自己,下次努力。可“输给裁判员”岂能心甘?于是,当认为裁判不公时,就没有那么多谅解与包容了,就会发生纠纷。每当赛场出现大的“事故”,不是从制度(规则)上找原因,认识不到“拿着玩具枪上战场”肯定会出问题,而是责怪裁判员无能,有关领导用人不当,要不就是埋怨运动员素质低下,这是极为片面的。虽然上述问题客观上可能存在,但这绝不是问题的根源。为什么别的项目就没有“双冠军”、没有请警方出面平息事态的情况?根源是门球比赛,单方上场活动,时间却是“三方共用”的制度。这样的制度,是任何人、采取什么办法也执行不好的,如此次联赛,虽然在计时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还是出现了令人尴尬的“重赛”事件。这是制度本身问题,不是通过强化规则的严肃性、裁判员判罚的权威性,就能解决的。当年的人民公社,就是这样的制度,一方面,极力强化它的权威,把它同总路线、大跃进,列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三面红旗”,谁说它半个“不”字就会挨批斗,甚至坐牢、杀头;另一方面,反复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可不论怎么折腾,地里就是不打粮食,人们吃不饱饭。原来这都不是干部的管理问题,更不是社员的思想落后,而是制度本身不好,制度改了,立刻丰衣足食。 所以,要发展竞技门球,“时间三方共用”这一基本制度必须废弃,指望靠增加“如何执行好”它的相关条款,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如报8、9、10秒,再判超时的规定,就是为执行好10秒而增加的条款。执行的结果,不足10秒被判超时犯规的确实少了,或说基本杜绝了。但另一方面,超过10秒不判的多了,形成了实际上的“宽松10秒”,这于规则不符,同样还是出纠纷,“名将挂杆”就是这样的例证。 具体修改建议,康乐型比赛、平时玩球没有裁判员的情况下,一律实行轮次制,击球快慢,裁判用时多少与对方(双方)无关;竞技型比赛,实行分时制,即累计计时制,也就是棋类的计时方法。每场30分钟一分为二,双方各使用15分钟,哪方击球员被呼号上场,哪方的表走,击球员退出场外,表停。场上无队员时,为裁判用时,不计。用多用少与双方都无关系。如此反复,直到一方时间用完,立即停止比赛,场上局面不动。之后,由有剩余时间的另一方,继续依次击球(被呼号放弃击球不进场的,不开表)直到时间用完停止活动,比赛结束。为防止恶意省时,可规定最后一方单独击球时间的限制(如最多2分钟),限不限,限多少,由竞赛规程规定。这样改后,双方都惜时如金,场上都是击球后飞奔到位,人等球停,紧张有序的情形。再无拖拖拉拉,慢慢腾腾的现象。消极的延时战术,寿终正寝。此方法我们早在2014年就曾用于正式比赛,反映很好的。(详见2012第10期《门球之苑》《累计计时初探》一文) 四、 赛场设施、执裁手段,要增加科技元素,达到与时代合拍。改用大个头遥控电子计时、记分设备,高悬于明显处,让场内外,都看得清。计时器就用220V电表,加一个遥控开关(灯具店有售)即可,都是现成的,估计百元左右一套;记分牌要设计成变换显示各个球得分数字(1、2、3、5、6。。。)及双方得分合计数字的,现在腕式计时记分表就有这样的,稍加改进即可,无需研发。这两套设备总共300元足矣,不会过多增加办赛成本。取消默记10秒、手工拨分、目测10厘米、7.5厘米,这些原始落后、极不科学的规定。这样,才能让裁判员在阳光下执裁,只有准确、透明的判罚,才能有权威性、可信度。现在,裁判员暗箱操作的太多,这也是赛场纠纷多发的重要原因。 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创新的伟大时代,竞技型门球,本身就是一项重大改革,它产生于这个时代,是它的幸运。为它铺路架桥,使之健康发展,尽快成长壮大,是改革者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