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赵玉书 于 2015-9-7 15:51 编辑
谈 谈 个 人 看 法 讲清来龙去脉是进行战术探讨最起码的前提条件。任何门球战术都是一个“过程”(即环节),只有在详述“过程”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让网友以“事后诸葛亮”的身份去探究哪一个环节属足智多谋、精明老道之举;哪一个环节有目光短浅、呆板愚笨之嫌。 在提出问题或作出结论之前,不详述战术过程或不洞悉各个战术环节,都将是徒劳的。勉强为之,既容易形成主观武断,又易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结合本例,我提出如下问题: 一、对比赛“终局”的概念没有交代清楚。作者可能把一场30分钟的比赛按每10分钟为一个阶段(即开局、中局、终局)进行划分的。但门球人通常习惯是把比赛最后5、6分钟称为终局。 二、场上双方动态情况交代的不清楚。如:白方⑧、⑩、②球的“压边”,是界内球就近压边?还是界外球就近进场压边?我估计作者的原意是界内球就近“压边”。而红方的动向更为简略,只是说“见无球可打,便去过门得分”。从图示看,红方①、③、⑦、⑨都是界内球,只有一个⑨球未过三门,其“便去过门得分”是从哪里去的?去之前各球与邻近白球是什么关系?……等等都不清楚。 三、为什么只有对白球④、⑥的战术布局说明,而在这两轮博弈中却不见红球的丝毫动静呢?如:白方⑩球压线后,为什么红方①球不给③球制角,让③球擦边上柱?或将③球闪送到⑦、⑨球附近,自球(或用⑦、⑨球中的一个)到一门后近位点接应⑤球进场保护三门附近的己方球呢?因为④球进场必定要拿取⑥球,从⑥球的落位看,④球难以借用⑥球杀回马枪打掉①球,更不可能放弃原有战术意图轻进一门攻击红方的接应球。再笨的指挥员也应该知道首先派③球打掉⑥球吧! 作者所介绍的“进门抢先手伏兵建奇功”确实是一种颇具远虑的极佳战法,但结合本战例实际似有些经不起推敲。难道红方指挥员就如此愚笨吗?竟然会两轮“不作为”,傻等对方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