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长江电 于 2017-3-16 09:50 编辑
专谈一下打法的多样性问题。
我的主张是:既有凸显战术的战术型的打法,又有凸显技术的技术型的打法,而且今后发展的重点是技术型。战术型的打法是现成的,所谓“现代门球”实际上就是日式槌球,它就是典型的战术型的打法。说白了,日式槌球,实际上就是双方教练,用各自掌握的五个“智能棋子”在下棋,它把战术的地位已经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用不着再用太大的力气去创造。2011规则规定打五轮、取消十秒限制、仍然是25分制就很好。我个人意见还要补充一点:最后一轮,复活界外球,即:把所有界外球视为界内球,因为,第五轮经常出现一方打一方看的现象,这五分钟失去了比赛的意义。
创造一种技术型的打法难度很大,没有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不行。
我所设想的技术型的打法有以下特点:
1、打法简便,凸显技术,减少战术调球,降低这一运动的神秘性,让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2、节奏加快,运量增强,高技术水平发挥的精彩场面增多,增强它的看点和观赏性。
3、激励运动员苦练基本功,促使过、撞、擦、闪等各方面的技艺水平迅速提高。
4、充分调动年轻运动员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青年群众融入这一运动中。
采取什么办法? 还是两条腿走路,两个方案一起进行。
一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化改革,通过一次一次的改革,逐步强化技术的作用,弱化战术的作用,实现技术为主,技术左右胜负。其实这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一大规律,即:渐进的量变达到质的突变的运动规律,具体说可采取以下措施:
1、巩固并进一步完善“分数不封顶”这一改革的举措。这是我国槌球运动向凸显技术的方向迈出的重要的一步,它极大地调动了球员苦练基本功的积极性,对近几年球技水平的提高起了积极的作用,因此,不可有丝毫的动摇。 2、复活界外球。球一到界外就成为死球,不利于加快节奏,增强运动量和场上竞争的气氛,因此,界外球的复活势在必行。复活的办法,网上介绍的有几种,我看中的是球王争霸赛中曾两次试行的“续击圈”。即:围绕中心柱设一圆圈,界外球打进这一圆圈即可取得续集权。不过以往的做法有点问题,一是圈太小,第一次,直径30厘米,几乎没人成功,第二次改为40厘米,来自西安一个姓张的老汉,两次打进续集圈,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还挤进了四强。从此我就看中了这一举措。建议在改进一下,一是圈再大一点,提高它的成功率;二是位置移到中心柱前或后50厘米的地方,因为中间有个中心柱,即使打进了续集圈也不一定能发挥作用。至于网上提出的其它几种方案,希望有关网友在此予以介绍。 3、取消多杆球。这个问题郑炜和狂人前几天发起一次讨论,多数人赞成,部分人反对,我没有跟帖表态。因为我的主张是打法多样性,战术型的打法不但不取消,而且还要恢复球球多杆,不限形成,不限数量和次数,只限续集权的使用,即不准击打任何球,只有用完多杆,进门再取得续集权才能打球,这样一来,既限制了它的威力,又保留了这一精彩的场面,没什么不好。但是,技术型的打法要取消,因为在技术水平相当高的情况下,必要性不太大,而风险性反到很大。同时造打多杆,需要过多的战术调球,这和技术型的打法要简便、突出技术、加快节奏等相脖。
4、其他---------
只要坚定的朝着这一方向,不断的深化改革,我相信,技术型的打法,总有一天会水到渠成。
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新提出的各种方案的试行。比如:
1、“双15”,具体打法请有关网友介绍;
2、寒江独钓提的,在三线中断,距三线两三米处增设一个门。咋一看有点可笑,怎么能随便增加一个门呀?其实是可以的,场地大小和设施的改变也应是改革的内容之一。英式槌球,是门多球少,从各方面提供的资料看,主要有两种,一个是四个球(兰、红、黑、黄),六个门;另一种是六个球六个门。四个球的打法主要是单打、双打,可以肯定,它用不着过多的战术调球,主要的就是进门撞柱的技术表演。经过日本人的改革创新,变成了三门一柱十个球,这样一来,要想顺利的通过三门撞柱,必须要有大量的战术调球。所以,日式槌球,特别重视战术,凸显战术,是典型的战术型的打法。要想创造一种与其相反的技术型的打法,让两种打法并存,场地设施的改变是可以考虑的。
3、前不久,我在一个跟帖中见到一种提法:15分制,先满15分者为胜,三局两胜。受这一启发,我也萌发了一种想法:就打十五分钟,分多者为胜,也是三局两胜。
4、其它------------
两种方案同时进行,一个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改革,经过渐进的量变实现质的突变;另一个是多种全新的方案在一定范围内试行,这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仅供讨论。希望有众多的网友参与,有什么想法说出来,有什么招数拿出来,不怕意见不同,也不怕自己的观点被否定,只要讨论起来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