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查看: 2542|回复: 14

(转)论撞击球之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6 02: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fw359 于 2015-4-24 03:15 编辑

    站正,站稳,摆好架势,该瞄准了。
  我经常看到网上瞄准的帖子:三点一线,四点一线,五点一线,甚至于七点一线。总之,都离不开“点”和"线"这两个关键字。这是源于打枪瞄准的习惯思维,或者叫做传统思维,是基于光点走直线的特性。“点”和“线”这两个概念非常精细,尤其是光点和光线,简直不具有形状。标尺缺口,准星,目标,都有具体的形状。打枪瞄准,还是依靠这些具体的形体之间相互位置关系,来确定他们的中心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马步站位,”这种人体架势,眼睛架到空中一米,又不在锤尾的后方,无法利用光点走直线的特性。只能利用具有惰性特点的眼睛,在空中扫描锤尾,锤头,本球,目标这些物体,并将它们储存大脑之中,让大脑判定它们的位置关系。显然,这种瞄准方式准然不同于打枪瞄准,很难借助于光点走直线的传统思维了。
  点线思维在“马步站位,猫腰如弓”中是很难做到的。 1 我们的眼睛很难在本球和目标上找到中心点,部分锤上面标有中心线,锤头上找中心才容易些。2 点虽小,在大脑中反而不容易储存,不容易进行位置比较。大脑中容易储存较大的物体形状,也善于比较它们的位置关系。基于以上原因,我提出物体的“直柱延伸思维”。在“马步站位,猫腰如弓”中,“直柱延伸思维”很容易被大脑接受。现在,我就是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瞄准的,瞄准结果不亚于打枪。
  现在详细介绍直柱延伸的思维方式。
  1 锤头与本球
  将锤头“直柱延伸”到本球球,与本球融为一体,形成一根"棒棒糖",如下图3所示:
   这根“棒棒糖”比较粗大,便于大脑记忆识别,分辨它的位置。
2 本球与目标球
  将本球“直柱延伸”到目标球,与目标球融为一体,形成一根直棒锤,如下图4所示:
  这根“直棒锤”比较粗大,便于大脑记忆识别,分辨它的位置。
  这种"直柱延伸"思维方式,看是复杂,实属简单,非常适合大脑对物体的位置思维比较,球友们不妨试一试。
  这种瞄准方式,薄擦球长途奔袭中,显示出他的简单而又精准的特点。以往网上介绍的的擦球方法,例如:切点瞄准法,中心偏移瞄准法,镜像目标球瞄准法,鞋上描点法,偏移计算法......给我的感觉是,都不如这种瞄准法简单精确。
  下面介绍薄擦球长途奔袭。我们希望薄擦球的擦球厚度在1-3毫米之内,本球它球距离在0.5-3米以内,本球奔袭距离在20米以内,它球出走在3-0.3米以内。下图就是薄擦球长途奔袭的“直柱延伸”瞄准方式,见图5:
  下面是过门擦柱打双杆的“直柱延伸”瞄准方式,见图6:
  上面介绍的“直柱延伸”瞄准法,球友们也许会觉得玄乎,不宜接受。但是,我现在确实采用这种方法,而且有两个多月了,效果非常好。我在地坛,在兴隆,在白沙门,球友们无不惊叹我的精准的远射(8米左右),精准的二门过门率,精准的薄擦球长途奔袭成功率。他们惊呼:“老豹和去年相比,进步太大了,简直是两个人!”实际上,正确的说,应该是与两个月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与采用这种新方法是直接关系,这就是改革创新带来的阶跃,是傻练苦练无法达到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9-26 03: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w359 于 2015-4-24 03:15 编辑

     太好了!分别将论撞击  (一  二  三。。。。。。)转发给网友们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6 03: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w359 于 2015-4-24 03:15 编辑

论撞击球之二
    马步站位,猫腰如弓。
  中国太极讲究马步,将中国太极马步引入门球人的站位,既传承中国文化,又古为今用,还科学适用。太极中的马步,十指抓地,如猫扑食。双脚吸盘,紧贴地面,坚如磐石。膝胯弯曲,脊弯如月,上身猫腰横卧,全形如蓄势弹簧,整装待发。重心降低,稳如泰山。人稳则退挥杆稳,这是浅显的逻辑道理。
  我在《论挥杆动作的肌肉数量》一帖中,总结出“单块肌肉承担的力量越小越好,发大力时承担大力的肌肉块数量越多越好”。“马步站位,猫腰如弓”就可以让更多的肌肉块参与发力:小腿肌肉,大腿肌肉,腰部肌肉。如此算来,参与发大力的肌肉块数,达到了16块,几乎遍布全身,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整体的力量。当运动员撞击25米球时,在天然草皮上挥杆击球时,显得力随人愿,潇洒自如,“稳,准,狠”驰骋战场,八米球囊中取物。
  下面是“马步站位,猫腰如弓”的侧面照,见图2:
  
  正面照,见图3:
  
  从相片上,你看到:脚正,人正,杆也正;人和杆融为一体,如压缩弹簧,蓄势待发,充满活力。还未击球,你就感受到了无穷力量跃然纸上,以及动作的美感。
  在这里,我要指出:1  大臂无需靠紧胸骨。让大臂自然离开胸骨,保持放松状态。这是因为大臂紧靠胸骨,容易造成局部肌肉紧张,有害发力,动作易变形;大臂紧靠胸骨,减少了大臂,肘关节的活动空间,退挥杆别扭。以前我在帖子中说过的大臂紧靠胸骨,能够出杆稳,现在看来是错误的。2  双膝之间的距离(间隙),一般情况下是10公分左右,就能满足退挥杆的要求;在用坡面铲跳顶球时,就得20公分左右。因为一般情况下,锤头是后翘;而用坡面铲跳顶球,锤头必须前翘,握杆的手掌必须路过双膝。3  这种猫腰如弓,压低上身的姿势,将双眼在地面上的垂点,落在了本球前面的20公分左右的位置。双眼的这种位置,对瞄准是不是有影响呢?在这里,我也曾步入误区:我们在打枪时,将单眼置于枪的标尺缺口之后,其位置次序是:眼睛,标尺缺口,准星,目标,四点一线。而在压低上身时,其位置关系是:垂尾,锤头,本球,眼睛,目标,而且眼睛是在瞄准线的正上方1米左右的上空。我以前认为,这种位置关系瞄准精度低,于是仿照打枪,尽量将眼睛置于尾锤之后。于是,人先退几步,腾出距离将球杆后倒,再蹲下身来猫腰,以便接近打枪时的瞄准姿势。这样一来,整个撞击动作达到15秒,忙忙倒倒往前赶,最快也得12秒!再说,起身还得立杆,原来的瞄准是否能保持,也得画个问号。于是弃之于不顾,改用现在的姿势。那么,现在的姿势与打枪时的姿势大相径庭,是不是不科学?我们先来分析人的特点。1 人的大脑。人的大脑具有超强的记忆力和运算力,它能将瞬间的扫描深刻记忆在脑细胞,并且将单个的画面串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2 人的眼睛。人的眼睛具有惰性。这种惰性的滞留时间大约是0.1秒。这种惰性有它有利的一面:可以利用眼睛惰性看连续的电影。其实,电影是由一帧一帧静止的画面构成的,电影发明的工程师利用人眼惰性把我们“忽悠”了。我们在转动眼球扫描锤头,本球,目标时,眼睛惰性帮助我们记忆了它们的位置,从而将锤头,本球,目标连续起来,和打枪时的瞄准一样准确!大可不必仿照打枪时的位置关系,不伦不类地模仿,反而起副作用。
  在挥杆击球之前,我的人体移动程序是这样的:在走向本球后面之前,已经看好本球,目标球的相对位置,将他们储存在大脑库中,眼睛暂时离开它们,将注意力集中在锤头和双脚上。这个过程是在迈向本球之中进行,不占撞击时间。当达到本球后面20左右公分时,抬起左脚,同时锤头也贴住了左脚。此时用眼睛余光观察目标,左脚随锤头往下撂时,大致地对准目标,随即贴上右脚,开始精确扫描,移动双脚及锤头两次,下面就是退挥杆击球了。从贴左脚开始,到击到本球止,3-4秒时间,加上走步,大约7-8秒时间,已经是和快枪手万之正老师相差无几了。
  由于今天早上我超过预约的6:30两分钟,老潘没有我的电话,先到南站去了。我还在白沙门傻等,结果6:50老吉从南站打来电话,说等不起了,先走了。很遗憾,失去这么好的机会!我回到寓所,完成了《论撞击球之二》,也是一件幸事!
  上面两张示范照,是在昨天下午1:00,白沙门球场照的,还行吧?


图二

图二

图三

图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6 03: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w359 于 2015-4-24 03:15 编辑

论撞击球之一   我理解撞击球是上场运动员用锤头移动本球的一种操作。由于:1 运动员需从撞击球开始,撞击成功(触及它球或过门或撞柱而不犯规)才有续击权,才能形成战斗力,为本队做贡献,才能取得本队的胜利;2 撞击操作占全部操作65%左右,撞击球是衡量一个运动员的首要技术指标。可见撞击球的重要性。
  如何才能练好撞击球?
  依靠科学,提倡改革,刻苦耐劳。
  撞击球的科学在哪里?
  在门球网的帖子里,在门球书籍杂志的文章里,在顶级高手的脑袋里。
  我,只能局限在我的见识,来介绍撞击球的科学。属于班门弄斧,献丑了。
  在撞击球的“人,杆,球,场”四大要素中,人的因素第一。就从人谈起。
  人挥杆击球必须瞄准击正。瞄准击正,人必须站正。如何才能站正,这里面大有学问,学问就是科学。我的人站正的科学,就是双贴脚,而且不是普通的双贴脚,而是双脚的四凸点全贴锤头侧面的双贴脚。左脚或者右脚的里侧,都有两个突出点:1 大拇指第二节与大拇指掌骨的结合部位内凸点--拇指跟凸点;2 脚后跟的内凸点--脚后跟凸点。
  见图1
  
  中国有句俗语:脚正不怕影子歪。这句俗语用到门球上,脚正人就正。那么,双脚四点贴在锤头两侧,双脚与锤头就形成一个统一体。锤头正,脚正,人就正。反过来,人正,脚正,锤就正。这就是人锤合一,也就是人杆合一。这是一种彼此和谐,休戚与共,兵器融入人体的关系。
  这种双贴脚还有另外优点:省时省心,两步走变一步行。如果不采取这种双贴脚,就得先将人站正,双脚摆正;再将锤头瞄正。这就是两步走。至于人是否站得正,双脚是否摆的正,只有天知道。您看是不是既费心费时,还不把握呢?这就叫做费力还不见得讨好,能科学吗?
  由于明天我要起大早去儋州参赛,现在已经22:44分,我还得洗澡,睡觉。到了儋州,三天之内没法上网,后续的帖子就得拖延了。《论撞击球》会较长,我的精力有限,向球友们致歉!


QQ图片2014092603093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8 08: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w359 于 2015-4-24 03:15 编辑

   撞击球之四
     击球得用球杆。用什么样的球杆好?这可得根据自己的需要。萝卜青菜,各喜各爱。我前后买过18根球杆了,挑来挑去,目前使用的这颗球杆,见下图六:
   杆是泡沫包皮的,柔软又轻巧,就是这个特点,我就独爱用它。为了防止磨损,托人织了个套。软泡沫特柔软,手指稍微使劲,塌下去一个浅坑,松开手指,它又恢复原状,手感特好。我在握杆时,喜欢10个指肚都压在泡沫杆上,就像中医大夫用三个手指肚诊脉一样。我就是引用了中医大夫诊脉的原理,来诊断:1 锤头与双脚四个贴点的松紧程度,从而调整锤头角度,达到四个贴点的松紧平衡。 2 在退挥杆过程中,锤头是否在四个贴点中蹩劲。3 在锤头完全离开贴点时,是否有偏摆。4 在锤头离本球一段距离时,我觉得锤头已经延伸到了本球,本球已经延伸到了目标,不偏不斜正撞在目标中心上。瞎子用拐棍将手指延伸到地面,拐棍融入他的身体,无机变有机。我也学习瞎子的经验,将球杆融入我的身体,锤头变直棒锤。
  那么,为什么球杆轻的好?你可以问瞎子,他会回答:“竹竿轻好哇!手杵轻杆不累。更重要的是轻竹竿触觉好!”我也是从瞎子那里得到的启发:轻球杆的触觉好,便于融入人体,人杆合一。便于锤头延伸,延伸到直棒锤,容易准确击中目标。
  击球还得用锤头。什么样的锤头好用?图七中的锤头,是我见到的锤头中,最好用的锤头。请见它的详细照片,
  图七:
  上图中,在我见到的锤头中,该锤头的两侧面积是最大的,特别适合我的四点贴脚。有了这两个大侧面,原来我的鞋上的滑道,就撤消了。利用这两个侧面平面当滑道,足矣!省得鞋上挂两个累赘,还曾经在球场上绊我一个大跟头。  
  图八:
  上图中,该锤头的底面,是基本上光滑的圆柱面,有的称它是圆弧面。我见到有球友发帖说:这个圆弧面无用,还进行了论证。其实,这个圆弧面的用途大着哩!
  用坡面铲跳顶球
  我发现,许多球友不大会用,或者用不好。用坡面铲跳顶球有诀窍:锤头在即将接触本球之前,锤头底面后半部,要礅地,借助礅地向上的反弹力,坡面瞬间将本球翘起。没有这个反弹力,本球就不爱跳。就是这个诀窍,许多球友不知道,困惑了许多球友。
  图九:
  上图大家一看就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  
  那么,锤头地面礅地点选择就有讲究:它直接对应锤头上翘的角度;礅地点后移,角度增大,反之缩小。我们不用记忆用多大的角度,来铲本球,以适应不同距离的它球,以及不同距离的目标。我们只需摸索经验:不同的两个距离(锤头与本球距离,本球与目标的距离)在锤头地面后部,有不同的对应点。这些对应点是经验的累积:见况就从脑袋中取出来,拿起来就用,无需计算或者背诵那些数据的。我在网上曾经见到一位球友,将不同的角度列出公式,计算出一大堆表格,我看见就头痛,于是跳过去,根本不往下看。你想,十几张密密麻麻的数字,能看得下去吗?还别说记忆了。
  用坡面铲跳顶球,礅地点后移,本球爱跳,就得减少发力,于是本球擦过它球头顶后,奔走的距离就近。反之,礅地点前移,本球不爱跳,就得增加发力,于是本球擦过它球头顶后,奔走的距离就远。利用这一原理,我们就可以控制本球的奔走距离。为了适应不同的本球距离,也要用到这一原理:适当的力度配合适当的角度,才能使本球跳起的高度,大约在70毫米左右,本球跳起的抛物线顶点,正好落在它球的头顶上。
  其实上述的内容,应该放在《铲跳顶球》一文中。此处有点跑题,是为了说明锤头底面圆弧面的重要性。底面是平面的锤头,你想移动礅地点也不可能,它不具备这个功能,只能一个礅地点,那就是锤尾下部直角点,你爱移不移,就我一个。圆弧面上每一个礅地点,在触地时都是光滑的,手感特别好;不像平底面的尾部礅地点,触地时咯噔一下,感觉不舒服。我把这种锤头叫做:“大侧面方头圆弧底翘式锤头”,名称啰嗦点,但比较确切。我的锤头坡面68度,长220毫米。我希望买一个240毫米的,两个侧面长出来20毫米,等于加长了轨道,又符合规则的极限值。可惜长寿公司还没有开发出来。听说有230毫米的,我不愿意要。还有一种:“小侧面圆头圆弧底翘式锤头”,有两个长型通孔,我也有一个,手感不好,大家千万别买。
  还有一点,再跑题一回:坡面73度,适合过2门,击出的球越障能力强,爱走直线。坡面68度 ,本球回弹或横蹦能力强,适用于铲回弹球或横蹦。但是场上来不及更换锤头。解决的办法是,过2门时锤头后翘,增加坡面角度。这样,你就用68度的锤头,达到73度的效果。蛮管事的。
  图十:



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8 08: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w359 于 2015-4-24 03:15 编辑

论撞击球之五   锤头导轨。
  锤头的导轨犹如子弹的枪管,子弹在枪管的限制下不会跑偏,顺着枪管走直线,径直奔目标。锤头导轨也是仿造枪管的功能,限制锤头不跑偏,顺着导轨走直线,径直奔目标。由于规则对此未做限制,致使有导轨的球友在场上略站便宜,部分球友颇有微辞。导轨按几何分类:有点面导轨和面面导轨两类。按功能分类:有单侧导轨和双侧导轨两类。点面导轨中,又有单点面导轨和双点面导轨。下面用示意图详细说明:
  1 点面导轨
  a 单点单面单侧
  这种方式用的人较多。在八种方式中,它对手感要求是最高的。
  b 单点单面双侧
   这种方式也不少见,对手感要求高一些。
  c 双点单面单侧
   几乎看不见有人用这种方式,做为一种可能,还是列举出来。     
   d 双点单面双侧
  我采用这种方式。这种方式在锤尾离开脚后跟凸点时,还是有可能产生偏转的。在这点上,它不如第八种(2d)方式。但是,它可以穿“精武牌”的运动鞋,羊皮面,牛筋革底,柔软随脚,透气性极好,夏天也不捂脚不出汗。闪击踩球特稳当。白色,与运动服相配,显得格外潇洒年轻。我几乎一年四季都穿它,已经是第三双了。
  2 面对面导轨   
  a 面面单侧
  这种方式许多名将都在用,如徐卫国,刘宗宗。对手感还是有一定要求的。
  b 面面双侧
  这种导轨鞋长寿公司,云松公司都有卖的,目前使用最广泛,深受球友门的追捧。我也买过长寿公司的两双。只是因为我的右脚脚骨盖(右拇指跟骨质增生)太大,憋得脚太疼,就不穿了。其实,采用这种方式挺好的:效果不错,又有现成的鞋买,还显得挺大方,是门球人的明智选择。
c 面面单侧附加
  球王张建成和范晓东都在使用这种导轨。
  d 面面双侧附加  
    这种方式少见。这种导轨的导向作用,是八种导轨中最佳的。他的导程最长;只要锤头在导轨的行程以内,锤头就不易跑偏。但是也有缺点,累赘,不雅观,容易绊跟头,建议岁数大的人别用。
  总之,锤头导轨对撞击球准确率的影响,还是巨大的。我现在已经离不开它,否则很难击到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8 08: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w359 于 2015-4-24 03:15 编辑

论撞击之五       熟悉场地与临时观察。
  熟悉场地是在比赛之前进行的。许多球友都深刻认识到熟悉场地的重要性。为了取得胜利,他们不惜提前一个礼拜报道,以便熟悉场地。这是受传统文化熏陶所使然。孙子兵法中强调“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是指挥员必备的知识。门球运动员则不然,也必须具备“下晓地理”的知识。不然,你瞄的正,击的也正,可本球就是顺着沟沟坡坡走,没脾气。而这些沟沟坡坡,往往肉眼看不出来,只能通过运动员现场试杆,才能获知。场地的摩擦力和弹性,也只有在现场试杆中获得。摩擦力特性事关力度,而弹性指标事关跳顶球的成功。这是一个优秀运动员必须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是教练无法替代的。
  熟悉场地也是要讲究科学的,不然事倍功半。一般这样试杆,见图十一:
  首先按蓝色线路熟悉场边,按红色线路熟悉开局线路
  闯二门练习,图12:
  过门练习,图13:
站位练习,图14:
摸球练习,图15:
   撞柱练习,图16:
   这些练习是基本的,必备的,望球友门参考执行。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6 金钱 +6 收起 理由
多多益善 + 6 + 6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9 01: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w359 于 2015-4-24 03:15 编辑

{:soso_e120:}看了快20分钟还没有理出个头绪。看来我是太落后了。主要是我看不到图片。

点评

为什么看不到图片?是手机上网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9-29 01: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01:3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w359 于 2015-4-24 03:15 编辑

看了快20分钟还没有理出个头绪。看来我是太落后了。主要是我看不到图片。[/quote]
为什么看不到图片?是手机上网吗?图文并茂呀!

点评

不是手机上网,但图片打不开。  发表于 2014-9-29 01: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 02: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w359 于 2015-4-24 03:15 编辑

论撞击球之七 预先计划本球移动的最短距离。
  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力度,在这里,我用较为确切的语言来表达力度的含义。见图17:
  
  上图中,运动员的本意是取2门2号位的白球,可是擦空了,但是正好停在界内。这是运动员预先计划的本球移动距离,就是本球最长移动距离。此运动员预先计划的本球移动距离欠妥。正确的计划本球移动距离应该是:见图18
  
  上图本球移动距离要比图17的短许多,是计划中的最短距离。此时这个运动员的计划就周密:考虑了万一擦厚了,我也不出界:万一擦薄了,我也能停在2门前,继续过2门。过了2门,再做打算,走一步,看一步。
  我们撞击球的每一步,都要精打细算,预先计划好它的停留位置,以及做好最坏情况的事先安排。运动员要是能做到这一步,细致入微,就是顶级高手了。

QQ图片20141001024902.jpg
QQ图片2014100102490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 02: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w359 于 2015-4-24 03:16 编辑

论撞击球之八 门球最难的是什么?是发力击球。我用7篇帖子,做好了发力击球的准备工作,就看各位如何表演发力击球了。好像地道战打日本鬼子,各有各的高招。在此,我先亮亮丑,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踊跃参与讨论,各献各的高招。
  我们最后这关键的一击,实际上是赋予本球两个元素:1 动能的大小;2 动能的方向。动能的大小,球友们平时爱用“力度”这个词来表达交流,严格的讲,“力度”不如“动能的大小”确切。在初中物理中,有
    F1*S1=F2*S2
等号前面的F1是双手赋予球杆的力,严格的讲,F1是一个变数。为了叙述简单,我们不妨先看做常数。S1是双手赋力的作用距离。等号后面F2是地面阻力,S2是本球奔走的距离。等号前面是双手做的功,通过击球传递给本球。然后地面阻力做功,将本球携带的能量吸收到地面转换成热能,吸收殆尽后,本球就停止下来。由于地面阻力是一个常数,所以双手赋予本球多少功,本球就奔走多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 02: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撞击球之九 在F1*S1中,S1实际上有两段:S1a和S1b。S1a是退杆距离,S1b是进杆距离。F1*S1=F1*(S1a+S1b)=F1*S1a+F1*S1b。那么有球友要问,前面这个F1,它的作用方向是与目标反向的,进杆吸收的能量应该减去退杆吸收的能量,才是本球真正携带的能量。其实,能量没有方向,只有大小,是一个标量。不管力从哪个方向赋予本球能量,它都是在增加本球携带的能量。如果还不好理解,我就只能用能量的转换来进一步解释。我们在退杆时,赋予本球的是动能。我们的退杆过程,是锤头钟摆过程,见图19:

当我们杆停止退时,动能就转变成势能:mgh,而保存在锤头中。随着锤头改为前进方向,这股势能又转变成动能,而与双手赋予锤头前进的新动能叠加,共同传递到本球上。结论:双手赋予锤头后退的动能是与双手赋予锤头前进的动能叠加的,最后共同传递到本球上。搞清楚这个结论很重要:它告诉我们两个道理:退杆力和进杆力虽然方向相反,其增加锤头的动能是叠加的。退杆距离和进杆距离虽然方向相反,其增加锤头动能的作用也是相同的。即:传递给本球的能量=F退杆*S退杆+F进杆*S进杆。有了上述的公式做理论基础,我们澄清对退杆的错误认识:1 退杆给了负能量,减少了前进的正能量,还得增加前进的发力,使出杆更加不稳定,等于帮了倒忙。2 退杆增加了球杆的偏差,应该尽量少退杆或者干脆不退杆。第一种说法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我在前面已经阐明了,不再赘述。第二种说法很难驳斥。于是,受到极大部分球友的追捧,成了一道很难逾越的风景线。
  我的观点是:尽量减小发力,增加力的行程,来使本球获得同等的能量。我的理论基础是:肌肉发力产生的误差与肌肉发力的大小呈指数曲线上升。力的作用距离越小,越得使用暴力,暴力产生的误差,不是两倍地增加,而是4倍,8倍,甚至16倍地增加。所以,我主张减少发力,增加力的作用距离。
  然而,中国特色的门球,场地光滑,本球不需要多少能量,跑得很远。走出国门,天然草皮就不行了。中国式的正面击球,锤头都在胯下运动。由于场地光滑,只需要1/8的圆周距离,就能将本球击出两个门球场。1/8的圆周距离,是胯下击球的极限距离了。国外的侧面击球,可以3/4的圆周距离击球,所以他们击出的球能量大,跑得远,适合天然草皮。外国人的发力比我们小,却击出比我们跑得远的球,原因就是力的作用距离是我们的六倍:
     3/4 ÷ 1/8=6
  采用胯打式击球,力的作用距离可以达到1/8圆周,那我采用双贴脚呢,更得小,也就是1/16圆周。因为我的锤头不能越过脚后跟,所以作用距离又得比胯打小一半。正因为我采取的双贴脚姿势,力作用空间小,我才极力主张不能取消退杆距离,相反,在条件许可下,还要尽量增加退杆距离!
  减小退杆,使我感到别扭。特别是不退杆,原地拔葱,更使我难以忍受。我特别喜欢钟摆式击球,往后一退,紧接往前一摆,特别悠闲自得,潇洒自如!就像坐在秋千上,悠哉悠哉!你看老式座钟:
[size=0.83em]213408kxmr85oxq7x5pr5v.jpg (17.1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前天 21:34 上传




  “的达,的达......”多么清脆悦耳!我击球就特别欣赏这么“的达”一声,正中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 02: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撞击球之十一 有正确地使用和发挥人体结构各个部分的单独作用,也是平时训练应该重视的科目之一:指骨及指骨肌肉的曲伸只适合握紧球杆;掌骨,小臂骨,大臂骨及其肌肉的曲伸是击球的中间力量;脊椎骨,大腿骨,小腿骨,及其肌肉的曲伸是击远距球的辅助力量。小臂骨上的肌肉掌管掌骨的运动,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手腕力,它是大脑重点控制的对象,因此分配的神经也最多。由于手腕运动最复杂,它是一个“万向运动”,控制它运动的肌肉多而小(相对于大臂上的肌肉而言,相对于掌骨肌肉,它又大多了),所以手腕适合精细的瞄准和击球,特别适合处理小球(粘球,短距离擦边走位,跳顶球,短距离走位,短距离闪送......),此时别的各个部分尽量放松稳定,协助它完成任务就行。控制小臂骨运动的肌肉在大臂骨上,相对于小臂骨上的肌肉较少而又粗壮,大脑分配给它的神经要少些,与手腕协同发力,适合中距离击球发力。控制大臂骨的肌肉在肩骨及上部胸骨上,比较粗大,与手腕,小臂协同发力,适合于远距离发力。剩下的脊椎骨,大腿骨,小腿骨,及其上面的肌肉就不赘述了,他们协同前三部分共同发力,以完成天然草皮上的大力击球。总之,各部分既要分工,掌管好本身的稳定,这一点非常重要;又要合作,共同担负发大力的任务。视况而定,灵活机动,区别对待。
  每一个上部的关节,是下部骨骼的钟摆圆心,腕关节是掌骨钟摆的圆心,肘关节是小臂骨钟摆的圆心,肩关节是大臂骨钟摆的圆心。而椎关节,胯关节,膝关节就不按钟摆运动来理解,按弓的曲伸运动思维就行。
  总之,正确地了解人体结构,对我们稳定而又准确地击球,有很大的帮助。我是医学外行,一知半解,在这里瞎叨叨,可能误人子弟。但是,我给球友们拓宽了思路,也是我一点小小的奉献吧!望我们共同努力,把我们的门球事业做大,做强,做好。这也是晚年的豹子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4-5-14 16: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