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0-1 02: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撞击球之九 在F1*S1中,S1实际上有两段:S1a和S1b。S1a是退杆距离,S1b是进杆距离。F1*S1=F1*(S1a+S1b)=F1*S1a+F1*S1b。那么有球友要问,前面这个F1,它的作用方向是与目标反向的,进杆吸收的能量应该减去退杆吸收的能量,才是本球真正携带的能量。其实,能量没有方向,只有大小,是一个标量。不管力从哪个方向赋予本球能量,它都是在增加本球携带的能量。如果还不好理解,我就只能用能量的转换来进一步解释。我们在退杆时,赋予本球的是动能。我们的退杆过程,是锤头钟摆过程,见图19:
当我们杆停止退时,动能就转变成势能:mgh,而保存在锤头中。随着锤头改为前进方向,这股势能又转变成动能,而与双手赋予锤头前进的新动能叠加,共同传递到本球上。结论:双手赋予锤头后退的动能是与双手赋予锤头前进的动能叠加的,最后共同传递到本球上。搞清楚这个结论很重要:它告诉我们两个道理:退杆力和进杆力虽然方向相反,其增加锤头的动能是叠加的。退杆距离和进杆距离虽然方向相反,其增加锤头动能的作用也是相同的。即:传递给本球的能量=F退杆*S退杆+F进杆*S进杆。有了上述的公式做理论基础,我们澄清对退杆的错误认识:1 退杆给了负能量,减少了前进的正能量,还得增加前进的发力,使出杆更加不稳定,等于帮了倒忙。2 退杆增加了球杆的偏差,应该尽量少退杆或者干脆不退杆。第一种说法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我在前面已经阐明了,不再赘述。第二种说法很难驳斥。于是,受到极大部分球友的追捧,成了一道很难逾越的风景线。
我的观点是:尽量减小发力,增加力的行程,来使本球获得同等的能量。我的理论基础是:肌肉发力产生的误差与肌肉发力的大小呈指数曲线上升。力的作用距离越小,越得使用暴力,暴力产生的误差,不是两倍地增加,而是4倍,8倍,甚至16倍地增加。所以,我主张减少发力,增加力的作用距离。
然而,中国特色的门球,场地光滑,本球不需要多少能量,跑得很远。走出国门,天然草皮就不行了。中国式的正面击球,锤头都在胯下运动。由于场地光滑,只需要1/8的圆周距离,就能将本球击出两个门球场。1/8的圆周距离,是胯下击球的极限距离了。国外的侧面击球,可以3/4的圆周距离击球,所以他们击出的球能量大,跑得远,适合天然草皮。外国人的发力比我们小,却击出比我们跑得远的球,原因就是力的作用距离是我们的六倍:
3/4 ÷ 1/8=6
采用胯打式击球,力的作用距离可以达到1/8圆周,那我采用双贴脚呢,更得小,也就是1/16圆周。因为我的锤头不能越过脚后跟,所以作用距离又得比胯打小一半。正因为我采取的双贴脚姿势,力作用空间小,我才极力主张不能取消退杆距离,相反,在条件许可下,还要尽量增加退杆距离!
减小退杆,使我感到别扭。特别是不退杆,原地拔葱,更使我难以忍受。我特别喜欢钟摆式击球,往后一退,紧接往前一摆,特别悠闲自得,潇洒自如!就像坐在秋千上,悠哉悠哉!你看老式座钟:
[size=0.83em]213408kxmr85oxq7x5pr5v.jpg (17.1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前天 21:34 上传
“的达,的达......”多么清脆悦耳!我击球就特别欣赏这么“的达”一声,正中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