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社区广播台

查看: 4263|回复: 26

论撞击球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5 10: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雾灵山豹 于 2014-9-25 12:25 编辑

  马步站位,猫腰如弓。
  中国太极讲究马步,将中国太极马步引入门球人的站位,既传承中国文化,又古为今用,还科学适用。太极中的马步,十指抓地,如猫扑食。双脚吸盘,紧贴地面,坚如磐石。膝胯弯曲,脊弯如月,上身猫腰横卧,全形如蓄势弹簧,整装待发。重心降低,稳如泰山。人稳则退挥杆稳,这是浅显的逻辑道理。
  我在《论挥杆动作的肌肉数量》一帖中,总结出“单块肌肉承担的力量越小越好,发大力时承担大力的肌肉块数量越多越好”。“马步站位,猫腰如弓”就可以让更多的肌肉块参与发力:小腿肌肉,大腿肌肉,腰部肌肉。如此算来,参与发大力的肌肉块数,达到了16块,几乎遍布全身,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整体的力量。当运动员撞击25米球时,在天然草皮上挥杆击球时,显得力随人愿,潇洒自如,“稳,准,狠”驰骋战场,八米球囊中取物。
  下面是“马步站位,猫腰如弓”的侧面照,见图2:
075818be72pwf625ezsqei.jpg
  正面照,见图3:
080006dth0ffmfxkkqmmkb.jpg
  从相片上,你看到:脚正,人正,杆也正;人和杆融为一体,如压缩弹簧,蓄势待发,充满活力。还未击球,你就感受到了无穷力量跃然纸上,以及动作的美感。
  在这里,我要指出:1  大臂无需靠紧胸骨。让大臂自然离开胸骨,保持放松状态。这是因为大臂紧靠胸骨,容易造成局部肌肉紧张,有害发力,动作易变形;大臂紧靠胸骨,减少了大臂,肘关节的活动空间,退挥杆别扭。以前我在帖子中说过的大臂紧靠胸骨,能够出杆稳,现在看来是错误的。2  双膝之间的距离(间隙),一般情况下是10公分左右,就能满足退挥杆的要求;在用坡面铲跳顶球时,就得20公分左右。因为一般情况下,锤头是后翘;而用坡面铲跳顶球,锤头必须前翘,握杆的手掌必须路过双膝。3  这种猫腰如弓,压低上身的姿势,将双眼在地面上的垂点,落在了本球前面的20公分左右的位置。双眼的这种位置,对瞄准是不是有影响呢?在这里,我也曾步入误区:我们在打枪时,将单眼置于枪的标尺缺口之后,其位置次序是:眼睛,标尺缺口,准星,目标,四点一线。而在压低上身时,其位置关系是:垂尾,锤头,本球,眼睛,目标,而且眼睛是在瞄准线的正上方1米左右的上空。我以前认为,这种位置关系瞄准精度低,于是仿照打枪,尽量将眼睛置于尾锤之后。于是,人先退几步,腾出距离将球杆后倒,再蹲下身来猫腰,以便接近打枪时的瞄准姿势。这样一来,整个撞击动作达到15秒,忙忙倒倒往前赶,最快也得12秒!再说,起身还得立杆,原来的瞄准是否能保持,也得画个问号。于是弃之于不顾,改用现在的姿势。那么,现在的姿势与打枪时的姿势大相径庭,是不是不科学?我们先来分析人的特点。1 人的大脑。人的大脑具有超强的记忆力和运算力,它能将瞬间的扫描深刻记忆在脑细胞,并且将单个的画面串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2 人的眼睛。人的眼睛具有惰性。这种惰性的滞留时间大约是0.1秒。这种惰性有它有利的一面:可以利用眼睛惰性看连续的电影。其实,电影是由一帧一帧静止的画面构成的,电影发明的工程师利用人眼惰性把我们“忽悠”了。我们在转动眼球扫描锤头,本球,目标时,眼睛惰性帮助我们记忆了它们的位置,从而将锤头,本球,目标连续起来,和打枪时的瞄准一样准确!大可不必仿照打枪时的位置关系,不伦不类地模仿,反而起副作用。
  在挥杆击球之前,我的人体移动程序是这样的:在走向本球后面之前,已经看好本球,目标球的相对位置,将他们储存在大脑库中,眼睛暂时离开它们,将注意力集中在锤头和双脚上。这个过程是在迈向本球之中进行,不占撞击时间。当达到本球后面20左右公分时,抬起左脚,同时锤头也贴住了左脚。此时用眼睛余光观察目标,左脚随锤头往下撂时,大致地对准目标,随即贴上右脚,开始精确扫描,移动双脚及锤头两次,下面就是退挥杆击球了。从贴左脚开始,到击到本球止,3-4秒时间,加上走步,大约7-8秒时间,已经是和快枪手万之正老师相差无几了。
  由于今天早上我超过预约的6:30两分钟,老潘没有我的电话,先到南站去了。我还在白沙门傻等,结果6:50老吉从南站打来电话,说等不起了,先走了。很遗憾,失去这么好的机会!我回到寓所,完成了《论撞击球之二》,也是一件幸事!
  上面两张示范照,是在昨天下午1:00,白沙门球场照的,还行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票数 +2 收起 理由
甘夕阳无限好 + 2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9-25 11: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了,谢谢。

点评

谢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发表于 2014-9-25 11: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5 1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soso_e183:}

点评

谢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发表于 2014-9-25 11: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5 11:2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雾灵山豹对门球的执着、研究很令人佩服。向你学习。

点评

谢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发表于 2014-9-25 11: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5 12: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学习了!

点评

谢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发表于 2014-9-25 12: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5 12: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好的 论述,分享给网友

点评

谢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发表于 2014-9-25 13: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5 13: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棒,向你学习。

点评

谢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发表于 2014-9-25 13: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5 14: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000000000000

点评

不明白!  发表于 2014-9-25 15: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5 17: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雾灵山豹对门球技术细致入微的体验,研究,其精神可嘉。门球技术需要有一批像雾灵山豹这样的人进行系统研究,门球技术才会走向成熟。就一般而言,击球动作应该有一个比较科学的定论,才有利于培训,有利于快速发展和提高,避免走弯路。现在,在技术方面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新队员入门莫衷一是,往往是教练说了算,而教练又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准,强调队员效仿,结果是五花八门,百花齐放。现在有一种说法,就是:习惯了顺手了就是正确的,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妥,一个不科学的动作,只要长期不断的反复,结果自然而然的就习惯了顺手了,到头来效果不好,改也难。贴脚击球,是大家公认的,是比较科学的击球动作,至于细节还有待分析定论,手上的动作也有待研究细化,希望雾灵山豹有更多的体会和理论依据与大家见面。

点评

谢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发表于 2014-9-25 17: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5 18: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弓 于 2014-9-25 19:02 编辑

    马步站位,猫腰如弓。这个击球姿势不好。
    一,全身没有放松。全身的肌肉全部拉紧。
太极理论第一条是:心静体松。所谓“心静”,就是在练习太极拳时,思想上应排除一切杂念,不受外界干扰;所谓“体松”,可不是全身松懈疲塌,而是指在练拳时保持身体姿势正确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全身关节、肌肉以及内脏等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状态。
     二,打球动作可以参照目前活跃在门球场上的一批名将,如唐心辉,郭博,徐卫国,杨栋等人。他们都有一个显著特点,人的身体站得值,击球动作潇洒。可以看出,他们是有着太极理论“心静体松”。所以他们能成为中国门球的名将。

     这是我的观点。仅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21: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雾灵山豹 于 2014-9-25 21:44 编辑
张弓 发表于 2014-9-25 18:32
马步站位,猫腰如弓。这个击球姿势不好。
    一,全身没有放松。全身的肌肉全部拉紧。
太极理论第一 ...


谢谢你的坦率,直爽,平心静气的交流。您的帖子有错别字,应该是“站得直”,而不是“站得值”。老实讲,我学过太极拳,但是很肤浅,那只是照猫画虎,根本不知它的内涵。我在撞击球中引入太极的马步站位,也是照猫画虎,取之外表。
任何一项运动,全身的肌肉不可能全部放松,包括太极在内。要是全部放松,人还不得倒下,如何站立呢?太极的马步站位,膝胯是弯曲的,请问如果没有拉紧肌肉支持上身的重量,上身且不“松塌下去”?正确的说法是,全身的肌肉有紧有松,有张有弛。该松的则松,该紧的则紧,不能含糊。
您对猫腰如弓的断言是:全身的肌肉全部拉紧。就我自己的实践体会,根本不符合事实。我全身的肌肉有松有紧,有张有驰。不知您实际体验过没有?还是主观臆断?结论来自实践。没有实践的结论是空洞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您所列举的名将,我的电脑里都有他们的击球相片,徐卫国的没有找到外,其余三位都找到了:
郭博的
DSC00815.JPG
杨栋的
%E6%9D%A8%E6%A0%8B%E8%BF%9B%E4%BA%8C%E9%97%A8.JPG
唐新辉的
%E9%B8%AD%E5%AD%90%E8%BF%9B%E4%B8%80%E9%97%A8.JPG
徐卫国跟郭博有点相似,只是一会半会找不到。上面三张相片中,除了唐新辉的比较直,郭博,杨栋的都不直。徐卫国的也不直,以后找到再给你看。可见你写帖子列举的名将姿势,也不符合事实。
  你注意到吗,我的姿势接近郭博和杨栋的姿势,只是我的腰比他两弯的更多一些。如果他俩的全身肌肉都放松,两人且不得塌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7 16: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弓 发表于 2014-9-25 18:32
马步站位,猫腰如弓。这个击球姿势不好。
    一,全身没有放松。全身的肌肉全部拉紧。
太极理论第一 ...

  张弓老师:您好!
  徐卫国老师的击球姿势相片,我找到了,请看:
%E5%BE%90%E5%8D%AB%E5%9B%BD%E6%89%93%E7%90%83.JPG
  徐老师的姿势也是弯的。这四张相片,只有唐新辉符合您的列举,其余三人都不符合事实。我不知道您当时跟帖时,是否落实过他们三位的姿势,还是您的凭空想象?!我们都是坦率地在交流,没有任何的私人成见。我的这种列举事实的做法,不知您是否能够接受。因为我是一个爱“用事实说话”的人,请您谅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7 17: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你的这种执着钻研精神!

点评

谢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发表于 2014-9-27 20: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