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卒6109 于 2011-11-8 19:18 编辑
尴尬的职业化渴望 解读中国非奥项目的处境 新华社合肥5月26日体育专电(新华社记者朱青 程士华)5月16日到26日,中国非奥项目最高级别的综合性赛事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在安徽合肥举行。记者采访了解到,许多参赛选手都迫切希望能走职业化的道路,只是“举国体制”之外的非奥项目职业化诉求落花有意,而现实却流水无情。 赛事少关注度低 职业运动员生存空间有限 从草根运动脱胎而来的台球职业化程度是非奥项目中很高的,大师杯、中国巡回赛等高水平赛事的举办,丁俊晖、潘晓婷等明星选手的出现,在“有明星就有新闻”的效应下,这个项目在国内已经得到了高度的关注;而对于其他如壁球、门球等非奥项目来说,这些还是奢望。 其实像台球一样有群众基础的非奥项目很多,如轮滑、五人制足球、三人篮球等等。五人制足球在一定程度上算是个“幸运儿”,“珠江三角洲职业五人制足球超级联赛”吸引了不少媒体的眼球和赞助商的青睐,这得益于五人制足球能够对接正规足球的特点。具有同样特点的还有三人篮球,有广泛爱好人群的这项在街头巷尾常见的运动,已经在全国范围的“街头篮球挑战赛”等赛事中得到关注。但其他普及度不高的项目显然没有这么幸运。 中国足协副主席薛立说:“十一人制足球是金子塔尖,五人制足球是为十一人制足球构建坚实的塔底。”由于地区和年龄层的局限,成年人全国性比赛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从本届体育大会的情况来看,许多非奥项目还都是依托高校体育学院,专业运动员也寥寥无几。 首次进入亚运会的轮滑项目也没有太多的兴奋,上海轮滑队领队助理黄国强说:“轮滑进了亚运会,政府开始增加投入;我们需要更多更高级别的赛事,这样才能支撑这个运动的发展。上海是全国唯一有花样轮滑指标的队,虽然只有8个名额,但别的地区就没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和幸运了。” 与台球相似的门球目前还只是业余选手的舞台。“我们没有丁俊晖那样的明星,要不然,我们门球也会很火的!”中国门球协会秘书长古桥在门球比赛现场遗憾地说,“门球协会有500万注册会员,如果有台球那样的赛事和企业的赞助,我敢说,门球也会热起来的。” 职业化诉求遭遇尴尬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在全国体育大会上,很多运动员都对自己项目的职业化表现出很大的渴望。陕西毽球队领队马锦宗说,队员们都希望自己的努力有更多的回报,职业化是很多队伍想走的道路。但他们深知,对于毽球这种民族性很强的项目来说,职业化太难了。 像毽球、轮滑这样对职业化抱有很大期望的不在少数。虽然众多项目依托高校发展,但许多人为之付出的心血和努力,由于赛事少和培养条件不足,难以实现职业化的梦想。夺得斯诺克团体冠军后,陕西队领队杨浩说:“我们没有一个外援,都是本土球手,出来参加比赛非常不容易,这次都是自筹经费来参赛。国内的高水平赛事非常有限,斯诺克选手有几个能像丁俊晖那样去英国打球啊!” 非奥项目的这种地位表明,中国的非奥项目职业化缺乏市场大环境,大多数运动员渴望走职业化道路的想法只是一厢情愿。即使是已经入选亚运会的花样轮滑,在得到政府大力扶持的情况下,其专业运动员的名额也非常有限。其他非奥项目运动员想走职业化道路则更不容易。“所谓职业运动员,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他以比赛奖金或赞助为主要收入来源,这样看,国内的斯诺克选手,排名前十六的收入还不错,其他的就比较难了,”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二部部长王涛说。 对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助理晓敏提出的协会、俱乐部及体校多种道路并行的培养非奥项目运动员的前景,一些协会的负责人也表示并不乐观。许多协会和俱乐部设定了高门槛,“如果不是打出了一定的成绩,协会是不会收的,我们也没有经费用来培养运动员,”某台球协会一位负责人在台球赛场里这样说。 非奥项目运动员职业化培养道路何去何从 台球作为职业化程度很高的非奥项目,其对专业运动员“不专业”的培养模式尤为普遍,也受到公众舆论的诟病。“现在有不少家长想复制丁俊晖成功的模式,孩子小学没读完就辍学,专门打台球。这些孩子只能去球房跟着师父学,在那种社会化的复杂地方呆久了,许多孩子球没有学好,倒学了一身的坏毛病,小小年纪抽烟喝酒,甚至还去一些成人娱乐场所,”杨浩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全国只有北京、上海、天津等几个大城市设有教授台球课程的学校,如上海的回民中学等。但这些学校只是一般的中学,台球只是其开设的特色课。与奥运项目运动员在专业体院培养相比,这种特色学校无论是教练还是竞技氛围,显然都不能满足培养出一流台球选手的需求。 王涛说:“我相信没有一个家长愿意孩子不上学。竞技体育的残酷决定了只有很少几个人才能站到金字塔的塔尖,国内打斯诺克的,有几个能像丁俊晖那样呢?一旦孩子在台球上没有突破,只有具备基础的文化知识,他才有另一个起点。如果有教授台球的专业学校,再辅以一些基础文化课的教学,家长们一定会选择这样的学校,而不会让孩子辍学去球房。” 花样轮滑项目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在花样轮滑比赛中,上海队除与陕西队分享了男子项目一等奖外,几乎包揽了所有项目的第一。黄国强表示,这归功于上海有全国唯一的花滑专业队伍,8名专业队员以及后备力量的培养都采取了体校模式。“从小学到中学到大专,最后还可以升入上海体院读本科,我们的培养都是有衔接的,”他说。 晓敏表示,非奥项目运动员的培养与奥运项目举国体制的运动员培养相比,很多时候还是要靠群众基础,“水涨才能船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各种组织建立好,设施提供好,各项竞赛的赛事搞好,让运动员施展才能。一些非奥的特殊项目,普及度低,技术难度高,但国际赛事的成绩好,像蹼泳等,目前一些省市已经设立了专门的指标和名额,可以保障运动员的训练和服装等支持”。 随着全国体育大会的结束,繁华精彩落幕,运动员们依然要回到自己的学校或专业中去,更多非奥项目的职业化只能是他们遥远的梦想。(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