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

社区广播台

查看: 905|回复: 0

中國古代文化大家(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5 21: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温馨晓舞 于 2014-5-15 21:30 编辑

支  遁
  約三一四年—三六六年
東晉僧人,思想家。般若學派六家七宗之一即色宗的代表人物。字道林,人稱支公或林公。俗姓關,今河南開封人。所談佛理與玄學相融合,宣導只有無所待的聖人之心才能逍遙物外的神秘思想,言論清雅,博得清談者仰慕目光。主張[即色性空],論證了色非自色,因緣而成,現象只是假有。但他沒有看到假有也是空的,按照印般若空宗的認識,一切都是空的。
鳩摩羅什
  三四四年—四一二年
略稱羅什或什,意譯即童壽。是中國佛經四大譯家之一。其父在印度棄相而出家,遠投龜茲[今新疆庫車]。後秦主姚興禮羅什為國師,住長安逍遙園主持譯經工作,其中最著名的且對後世影響深遠者有《成實論》、《金剛經》等。羅什的哲學思想主要是信奉般若中觀,主張假有性空,不著有、無二邊的中觀法門,他是第一個在中國真正理解了印度般若學的人。

                                   陶弘景
  四五六年—五三六年
南朝齊、梁道士,道家思想家,醫藥學家,今江蘇南京人。在矛山傳《上清經》學,開創道教矛山宗。梁武帝禮聘不出,但遇有朝廷大事便向深居山中的陶弘景問訊,時人稱為[山中宰相]。陶弘景繼承老莊思想和葛洪的神仙方術,融會佛儒,主張三教合流,並在矛山建佛道二堂,隔日朝禮,佛道雙修,堪稱奇觀。

玄  奘
約六零零年—六六四年
人稱三藏法師,唐僧人,佛教學者和旅行家,中國四大譯家之一,法相宗創始人。俗姓陳,今河南偃師人。二十三歲在四川成都受具足戒,貞觀十九年返回長安從事弘法和譯經工作。玄奘主張[我][主題] [法][客禮]都是唯識所變,並非真實存在,只有破除了我,法的[執]才能達到佛的境界。

神  秀
  約六零六年—七零六年
唐僧人,禪宗北宋創始者。俗姓李,河南汴洲州人。少習儒道,後出家修習佛典,五十歲時在雙峰山受教於弘忍。與慧能為師兄弟,服勞六年不舍晝夜,深受器重。九十歲時昭至洛陽,得武后、中宗、睿宗禮重,為二京法主、三帝國師。禪法為漸悟法門,以佛塵看淨,方便通經為特點,主張體用互即,動靜一體。他為弘忍所寫的名偈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愛惹塵埃。”

慧  能
六三八年—七一三年

唐僧人,禪宗六祖、南宗創始人,出生在廣東新興。因其偈語深受弘忍贊許,遂密授頓教衣缽。宣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與神秀在北方宣導的漸悟相對立。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行走坐臥皆是禪。其言行保存於人們編纂的《壇經》中,為後世禪宗的宗經。慧能那首得到弘忍賞識的名偈是:“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

劉知幾
六六一年—七二一年
唐代史學家、思想家。字子玄,今江蘇徐州人。專攻史學,屢做官家修史之職,著有我國第一部史學評論專書《史通》。強調直書與實祿,認為史家須有才學識三才並舉方可修史,反對以陰陽五行或災祥論史,主張知人論世,具有強烈的疑古與惑經的批判精神。“愛而知其醜,憎而知其善”,既是劉知幾的史學意識,同時也是他的人生態度。

韓  愈
  七六八年—八二四年

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今河南孟縣人。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因阻諫憲宗迎佛骨,貶為潮洲刺史。在思想上尊儒反佛、道,並構築了儒家的道統以對抗佛家的祖統,認為儒家思想早於佛道,理所當然該是華夏的正統思想。韓愈自己以儒家道統傳人的身份強調道德離不開仁義,並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未完待续...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