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

社区广播台

查看: 986|回复: 0

中國古代文化大家(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4 18: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温馨晓舞 于 2014-5-14 18:39 编辑

二七年—九七年
東漢思想家、著名的無神論者,今浙江上虞人。出身細微,曾師事浮風班彪,博通百家。主張元氣自然論,並認為世界是無限的。對當時流行的天人感應進行過尖銳的批判,指出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也不可能隨行而應人,重視感官實踐[效驗]作用。王充認為人性中所包含的善與惡是可以改變的,[人之性猶蓬紗也。在所漸染而善惡變矣。]王充思想對後世產生過深刻影響。
張道陵
  三四年-一五六年
一名張陵,東漢五斗米道[因入教者須納五斗米而得名]的創始者,也叫張天師,今江蘇豐縣人。順帝時赴四川鶴鳴山冥居修行。永和六年創立道教,奉老子為教主。張道陵把老子的著作視為經典,並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詮釋,強調道義的重要性,他宣稱,人君只要按道義治國,則國可太平;以道義愛民,則民可長壽。張陵以道佐人主為己任,可說是一個人世的得道者。
張 衡
七八年—一三九年
東漢時期天文學家和思想家,今河南南召人。精通天文曆算,親自研究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作能源的天象儀[渾天儀]以及測試地震的地動儀。以超人的智慧解釋了月光是日光的反照以及月食的成因。他在《思玄賦》中以縱橫恣意的筆墨,表達自己的哲學思考,反對識緯神學,同時也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張衡是我國古代少有的具有清醒科學頭腦的思想家。
一二七年—二零零年

東漢經濟學集大成者,思想家。今山東高密人。精通今文和古文經學,後歸故里聚徒講學著述,弟子蔚為壯觀,為儒學經典進行學術論證,並以古文經學為主,兼采今文經學,遍注群經。秦始皇沒有想到,有些書是永遠焚不毀的,他要消滅的儒家的經典也頑強地活了下來,並以兩種文字書寫方式[古鎦文和漢隸書]向人們昭示著動人的光芒,鄭玄則是這光芒的光大者和傳播者。
二二三年二六二年
三國魏思想家、文學家、音樂家,竹林七賢之一。祖籍浙江紹興,後遷到安徽宿縣。少有奇才,超邁不群,與阮籍齊名。疾惡剛腸,不堪流俗,後為司馬昭所殺。死時有三千太學生請以為師,可謂悲壯之極。主張元氣自然論,人與萬物都是稟元氣而受陰陽二氣的作用產生的,並宣導越名教而任自然。精通樂理,善鼓琴,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思想家氣質的藝術家。
  -二二六年二四九年

三國魏名士、天才而早逝的玄學家。字輔嗣,今河南焦作人。少負盛名,可惜天妒英才王弼死時年僅二十四歲,王弼喜談玄理,提出萬物皆由道而生,以無為體,以有為用,體用不二的思想,貴有而賤無,從本末、體用、動靜、一多等關係來論證他的以無為本的哲學體系。在語言與存在或意識的微妙關係上,王弼發展了莊子的精神:“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二五二年三一二年
西晉名士、著名的玄學家。河南洛陽人。他在向秀《莊子隱解》的基礎上精心鑽研,寫成《莊子注》,郭象反對把道或無為作為世界的本體,認為世間萬物的生成變化都是各自獨立,互不相關聯的,郭象稱之為獨化或獨生。主張個體生命應自足其性。郭象說:“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在這看似絕對的論斷中,我們卻能體味出另一種自在與人格的圓滿。
二八四年三六四年

東晉思想家、道士、醫學家。江蘇丹陽句容人。于羅浮山煉丹,在山中積年而卒。葛洪是中國早期以宗教方式而進入化學領域的探索者。葛洪將道教思想系統化,並同儒家的綱常名教等相結合,提出[]的本體為[]。主張以神仙養生為內,以儒家應世為外,重視對社會的教化作用。葛洪對待用人有其獨特的看法:“同乎己者,未必可用;異乎我者,未必可忽也。”
未完待续...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