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门球摄影 于 2011-10-7 23:17 编辑
参赛作品-一缕阳光
第1号:第一次握手(或一见如故)
两位来自皇城根下的网友:北京的走入门来(前排右)和西安的一抹秋风(前排左)早已是网上好友,却不曾蒙面。今天(2011年9月23日),为欢迎深圳候鸟相聚在清华大学门球场。这是她们第一次握手,却一见如故。那种激动和兴奋,那种幸福和快乐确难以言表。 这次清华聚会的两位深圳贵宾,网友G姐(后排左)和快乐人生(后排右)对两位主人公“第一次握手”之激动、兴奋和快乐投去了赞许、羡慕的目光。在祝福他们的同时,也分享了快乐和幸福。
第2号 老寿星门球队组照(3幅) 张治忠老先生是一位90高龄的门球候鸟。他曾身经百战、屡建战功,也曾身患癌症、挑战病魔。离休后他酷爱门球、曾经做为湛江港务局门球队成员参加广东省比赛获得第二名好成绩。
2010年2月2日,深圳市福田区益田社区老年人协会在福田老干部活动中心门球场举行康乐门球邀请赛。以张治忠老先生为首的五位八十岁以上的老寿星组成了“老寿星门球队”参加了三场比赛。有的球友戏称这支“老寿星队”可能是全国年龄最大的门球队了(平均83岁)。由于张老率队参战,球场笑声一片。半天的比赛,大家玩得开心,观众看得尽性。老寿星们再一次在比赛中享受到了门球带来的快乐。这里的照片是第二场比赛中张老打球的精彩表现。 1)老寿星门球队全家福(紧接下面的左右二张选一)
老寿星门球队全家福:左起孙平80、马振华81、张治忠90、张玉东83、潘瑞凤
第3号 学新规如饥似渴 为备战即将于2011年8月28日举行的“红叶杯”门球赛,北京海淀区门球协会8月25日在清华大学门球场,对裁判员进行实战操作培训。三幅图片反映了裁判员们如饥似渴学新规,备战海淀红叶杯的动人情境。 如饥似渴(裁判2组)
第4号深圳候鸟的保健医
设立保健医是深圳候鸟门球俱乐部领导为深圳门球人做的一件大好事。每逢大小赛事,您可以看到这个银灰色的“保健箱”摆放在总指挥台旁。也常有一位保健医在那里临场坐诊,为门球人服务。 永不退休的白衣战士熊骏
说明:熊骏大夫(左2)年近八旬,有五十几年医龄。此刻,他正为益田队余教练看病发药。(2010年1月26日深圳市候鸟门球俱乐部会员杯门球赛总决赛)。
和蔼可亲的肖克英大夫
说明:肖克英大夫(左)退休前是一位航医(为飞行人员服务)。这是2010年深圳候鸟门球俱乐部第三届候鸟杯邀请赛午间休息时,她为81岁高龄的贾大姐提供咨询服务。
5号:容光焕发迎接金秋 门球人要从500万发展到1000万,让“农民打门球”是一条有效途径。近年来,北京海淀区有几支农民门球队迅速成长。这次红叶杯有两个队进入复赛,周家巷门球队对就是其中之一。瞧!周家巷门球队,他们的脸上充满了阳光,他们的眼神充满了希望。他们正整装待发,迎接即将到来的收获季节。 容光焕发喜迎金秋
第6号:裁判长和她的爱徒 裁判员队伍建设是中国门球运动发展的关键,裁判员队伍年轻化是中国门球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海淀区门协重视年轻裁判的培养,近几年,高雪英裁判长培养了13名大学生裁判员,有4人参加这次红叶杯执裁。照片是在《红叶杯》比赛现场高裁判长正在指导她的学生。 裁判长和她的小爱徒
第7号我教孙儿打门球 清华大学门球活动开展得好,去年新落成的四连片人工草坪门球场非常漂亮。校内有门球队24个。作为队长之一的廖光环老师退休在家,他酷爱门球,更爱小孙子。这是今年8月下旬备战《红叶杯》休息之余,他教6岁的小孙子打门球的情形。教的耐心,学的认真。如果爷爷奶奶们都来教孙儿们打门球,我国门球人口超过1000万的日子就不远了! 小手放这儿
哈哈,失败了!不要紧,从头再来
第8号 今天是个好日子 捧着奖杯留个影 2011年的8月31日,绝对是个好日子。这天是北京海淀区《红叶杯》决赛的日子。昨天初赛,小组循环赛中我们北下关队计小分以小组第二出线了,这叫幸运。 今天,当我们迎着晨曦,再一次走向清华门球场的时后,我默默地问自己,上午的复赛还有那么好的运气吗? 人们都说好事成双。的确,复赛我们又是险胜进了决赛。好了,我们已经两次好运了,彻底放松吧,已经进前六,决赛不管第几都有奖杯了。下午,我们捧得第六名的奖杯,我们两位新手兴奋不已。今天是个好日子,捧着奖杯留个影。 今天是个好日子,捧着奖杯留个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