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
所说的“庚日”是指依据“天干地支纪日法”中带庚字头的那一天。其中,天干由10个字组成,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由12个字组成,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字”与“支字”按照顺序进行组合排列作为每天的名称,如“甲子日”、“庚午日”--------这样两个“庚日”之间正好相隔10天。“一伏”和“三伏”都是10天,而“二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当夏至到立秋日有4个“庚日”时为10天;而有5个“庚日”时则为20天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