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dzs 于 2012-4-2 18:04 编辑
3月20日我发了 《槌球距与球行距的关系》帖,感谢各位老师参加讨论,更要感谢千里冰封、烨鹤二位老师指出帖中谬误。费了不少力,终于找到了动力学,又重作了,现在交作业,请老师们判作业,并指出谬误之处。 我在电脑上无法打数学式子,只好变通打出,字母后的数字是注脚。
再谈槌球距与球行距的关系 要控制自球运动的距离,有两种方法,一是控制用力的大小,力大球走得远,小则近;二是控制后撤停止时球槌前端面到自球的距离,距离长球走得远,短则近。现专门讨论一下后撤停止时球槌前端面到自球的距离(槌球距s1)与自球移动的距离(球行距s2)的关系。 为了排除用力大小的影响,假定力的大小是不变的,当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就会使该物体沿力的作用方向作匀加速运动,加速度a的大小是由力的大小决定的。 球槌碰球前的运动就是匀加速运动,开始击球前初速度为0,与球接触时的速度是v1, V1×v1=2a1s1………① 球被击出后的正好相反,大体是匀减速运动,其初速度是球槌碰球时使球产生的速度v2,在地面摩擦力的作用作下逐渐减速,直至停止 ,末速度为0。 V2×v2=-2a2s2………② 球槌的末速度和球的初速度是什么关系呢?根据刚体(不变形物体)动量守恒定律可得: m2v2=m1v1 式中:m1是槌的质量,m2是球的质量。 V2=(m1/m2)×v1=k×v1 ……③ 式中:k=m1/m2 因槌和球的质量都是定值,故v1和v2是正比关系。事实上,槌和球都不是刚体,基本是弹性体,但碰撞时的变形不大,且大部分会在碰撞后的瞬间反弹,作用于球上,能量损失很少,故上述的正比关系可近似的成立。 ①÷②并将③代入得: S2=-(k×k×a1/a2)×s1 式中:在人用的力、球、杆、场地不变时,k、a1、a2、不变。 槌球距和球行距的近似正比关系成立。如果在用相同的力时,槌球距10厘米可使自球走10米,槌球距15厘米就可使自球走15米。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同一力度(基本力度)下通过调整槌球距来控制球行距的远近了。 使用什么力度作为基本力度好呢?我建议用在槌球距15或20厘米(根据体力决定)时将球打13米远作为基本力度,因为13米是球场上用得最多的击球距离。这需要在球场上多次实验才能找出合适的力度,并长期坚持用这一力度打球,并用调整槌球距来控制球行距的远近。此法可同样用于闪球。不同球场的光滑程度不同,则要通过现场试打,在球槌距15(或20)厘米时球行距的远近,在选择球行距时加以考虑,光滑时减少,阻力大时加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