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中国的乒乓球世界顶尖队员退赛事件沸沸扬扬。一说是改革,改掉了刚刚由聘任制出任的总教练刘国梁被取消了;一说是改革要搞“扁平化”,我们也不懂什么叫“扁平化”,只知道“......我们相念刘国梁”,队员和教练集体退赛。此事轰动了世界乒乓,轰动了中国的乒乓球世界。 “改革”是多么好的名词,当然我们要坚决拥护了,就是这个打着“改革”旗号的不适时机的行为,让中国的乒乓球为世界乒乓抹上了一道灰影。这是中国乒乓球的多么大的悲哀呀!
我非常赞成改革,但不能这样改。你想,将中国正盛的常盛不衰的乒乓球一刀割断咽喉,那是改革吗?打着去掉举国体制的口号,打着“扁平化”的新“理论”,他这一刀下去的结果彻底将自己的一己之私心暴露无疑。强身健体是要搞举国体制,竞技更需要举国体制,因为我们还不够特别强大。按人平均收入还没有摆脱一个“穷”字,就是大多数人都富余了是不是还需要搞举国体制,那得看那时的现状了。乒乓球正反映了中国的举国体制的优越性,这是其它任何国家都无法相比做到的。
回想,中国的门球发展,开始是不是举国体制下,大力推广了门球运动,才搞的那么热火朝天。迅雷不及掩耳的蓬勃展开,老门球人都清楚。那时,基层的每个单位的领导几乎都是莫须有的全力支持,全国的门球场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离退休的人争先恐后拥入门球场,未退休的人看的眼红,也有相当部分的人拥入门球场。那是一种什么景像?
各单位,各系统遥相呼应地组织比赛,对参赛队员又是发运动衣,又是发门球棒,又是发点小补餐费,这是不是举国了?是不是举国体制了。
现在呢?不景气的企业的基本上退完了,剩下的极少数企业参加者还是原国家体制下的金融系统,或与金融粘边的如邮、电系统等。门球队越来越少了,门球人越来越稀了,围观的没有了,接班人可以罗雀,这种像霜打的一样的还在延续,几乎见不到再有某某单位组织门球比赛了。这算什么体制呢?
现今,2.2亿60岁以上的中国所谓老年人,门球人在其中占的比例太小了。门球既然适合中老年人的运动,现在门球人中老年人数又占的相当大,对这一代老年人为什么不能倾斜照顾呢?如果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实际行动,而且在全国原先的门球“举国”体制基本被取消后出现的萧条,为什么不去想法解决呢?
到底“举国”好,还是群体自发好?门球这种比较适合中老年人的运动还是先“举国”好,举国了,群体都了解了,而且都愿意自愿参加了,何愁门球发展不起来呢?
中国的乒乓球举国体制下,长盛不衰,几乎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会打两下,都想打两下乒乓球,国球啊!这就是中国特色的乒乓球运动。只有举国,才能带动群体。门球发展的轨迹也正说明了这个问题。
将门球举国吧!这也正符合中国特色的国情。不能只喊人人听不懂的什么“扁平化”。尤其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有中国特色的计划生育的,给国家作出过特殊贡献的这一代老人,多么需要充实自己的生活。举国门球是填补这一空缺的较好良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