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记得09年9月12日上午9点过的那次日全食么?在四川,大白天的,居然要成为黑夜,还说是要500年一遇,当今人遇上了,当然要好好见识一番。那时,天正下着雨,奇了怪了,门球队员们一个二个都打着伞朝门球场走。一见面,相互抢先发问:“下这么大的雨,你跑来干啥?”“你问我?我还问你呢?”于是,一片哈哈声,大家心照不宣。俗话说:看热闹也要分场合。不为打门球,居然都不约而同地打着伞到门球场来,理由都是:来看“日全食”。显然,这理由有些牵强,难道在家就不能看到么?那真正的理由是什么呢?记得有次我在成都街上逛,在体育中心后门处突见一个大的院落,当然,这院落如今早已“旧城改造”了。人们都在纷纷朝那院落走。我也就随着人群往里走,如同一片树叶顺河漂,也来体会一下“随大流”。一进院落,便有人对我打招呼:“来啦,早上好!”我正奇怪,又有人向我点头问好,看看周围,都在相互点头问好,不禁笑了,这是怎么回事?我和他们并不认识呀,这么“和谐”?“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了?再往前走,真相大白,我进入了一个教会,一个常说“阿门”的教会。他们以为我也是一个教徒了。误会,完全是误会,忙转身回到街上,还在想,一个“阿门”就把他们连在了一起。人是要分群的,往大处说,是“信仰”,往小处言,是“兴趣、爱好”,这些共同点,如同都江堰将大河分流。门球就是门球人的共同点,将部分中、老年人从跳舞族、骑游族、钓鱼族中分流,流入门球场,几经周折、磨练,大浪淘沙般,再淘汰一批意志不坚者,受不了“窝囊气”者,最后留下一批顽固分子,朝天每日活跃在门球场上,相互嘘寒问暖,自成一族:门球族。他们再横向联系,这里打两场,名之曰:“切磋”,那里赛三场,谦虚为“讨教”。到后来,竟到了一个陌生地,见别人拿着根球棒,便要去打招呼。尽管不认识,也能寒暄几句,真所谓“和尚不亲帽儿亲”。在当今,有钱人说自己没钱,没钱人偏又说自己有钱,人们越来越不被信任的情形下,那根球棒竟成了此人可信任的“证据”,这实在是有些荒唐。究其原因,是否那根“球棒”,就是那院落中的那一声“阿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果是这样,我要说,门球可以使人相互亲近,这也算是门球的魅力之六吧,那之七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