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们在西安的厂老宣传队员在一起排练节目,其中一首宣传队员自己创作的歌曲让我感慨万端,好几遍都是热泪盈眶声音哽咽唱不下去了。歌词是:《五丈原下渭水旁,有个美丽小山庄。当年火车拉我来,从此那里成故乡。那地方啊溪水长啊,三线大军扎营房。那地方啊,麦李香啊,十里西沟蓝工装。那地方啊,军号响啊,挥汗如雨建工厂。那地方啊,昼夜忙啊,机声隆隆到天亮。钢花溅呐焊枪晃,造出军车真风光。干打垒啊二食堂,白菜就着粗高粱。单身楼啊小厨房,煤油炉煮挂面汤。游泳池啊篮球场,石榴山上照过相。姑娘小伙好年轻,个个都是俊模样。我的西沟小山庄,如今陕汽更辉煌。青丝白发转瞬间,怎不怀念那地方!》歌词写到了我们的心里,曲调婉转悠长,充满怀念的意味。是啊,我们这一批1500名北京66届初高中毕业生,在1967年底报名参加工作,算是正规的毕业分配。1968年2月进厂,在当时的北京东方红汽车制造厂培训,过上了学徒的生活。1969年几经辗转,陕汽厂址定在了五丈原下的一条山沟(麦李西沟)。根据工厂建设进度,我是第二批来到那里的,时间是1972年3月4日。当时简易公路已经修通,渭河大桥建成通车,解决了岐山县境内渭河两岸的交通问题。生产厂房和宿舍还没有建完。我们来后立即投入到工厂基建的工作中。在北汽学的技术暂时用不上。我们挖地基,推混凝土,上楼板。厂房建好后,随着生厂设备的逐步到货,我们又承担起了设备安装的工作。别看这些工作与我们学的技术不相干,但是这段经历丰富了我的知识,也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为我退休后还能发挥余热好几年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这期间,我们都自觉的进行文化补习。在北汽时我就开始了机械制图、机械原理的学习。我的哥哥和姐姐在大学一个学理科一个学工科,都有现成的教材供我学习,到西沟后又不断充电,有效的为我后来走上技术岗位做了知识储备。试生产开始了,我们又各自拿出了学徒时得到的本事兢兢业业的干好本工种的工作。1974年,顺利试制出5辆样车,(第三轮试制)并通过了产品定型,从此解决了我军重型武器有炮无车的尴尬局面。1975年形成批量生产能力。这一款军车参加了数次的天安门国庆阅兵,现在还在部队服役。这是我们的第一次创业。上世纪80年代,国家引进了奥地利斯太尔卡车技术,是国家7五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时我们在西安和老厂区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凭着我掌握的知识底子,我勇敢的接受了斯太尔项目中,我厂的一个重要总成的国产化重任,历时2年圆满的完成了生产线设计,工艺工装验证,工人培训、编制现场作业指导书等一些列工作,一举通过了国产化鉴定。厂里的第三次创业是2004年开始的,那一年我55岁到了内退的年龄,内退后,被厂里的规划建设部门返聘,为厂里的第三次创业继续努力工作,这期间我参加设备采购招标、基建招标、新建厂房工艺流程排定和生产线平面布置的讨论等等,十分繁忙。如今工业4.0、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在我国方兴未艾。我作为参加过陕汽三次创业的老兵感到十分自豪,更为陕汽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感谢《那地方》歌曲作者让我发了这许多感慨。 |
寒江垂钓 发表于 2017-2-14 19:12
谢谢老师精彩的报道!
向往 发表于 2017-2-15 02:08
谢谢门球老李老师精彩的报道!赞!
喜西 发表于 2017-2-15 02:58
创业的歌,奋进的歌。一首青春岁月创业奋斗的歌。
快乐 一兵 发表于 2017-2-15 10:36
不凡的经历感人的歌!谢谢朋友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