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去过淅川,在那也没有亲朋好友,但我和淅川似乎总有一丝特殊的情感。 一九九二年五月,受商州市门协邀请,我们组队参加了商州市第二届“丹江杯”门球邀请赛。这次参赛的球队来自商州临近的三省、七市、十三县共四十多支球队。这在门球活动还不很普及的当时来说可算是盛况空前的大型比赛了。 有幸我们和淅川队分到了一组,使我们有了见识、学习高手的机会。记得当时的淅川队只去了五个人,教练总是小跑指挥,非常活跃。据淅川的其他队员说他是马戏团的教练。比赛中,我们发现淅川队的五个队员个个都是技术全面的门球“大学生”,而我们仅是学习门球不到一年的小学生,根本不在一个层级上。 比赛中淅川队有两杆击打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一是该队教练的一杆球,真可谓漂亮的一击。他击打的④球在二门一号位界内10厘米处,目标⑦球在二线末端线内侧10厘米处、距三线两米左右,两球相距八米远。击打这么有难度的球,成功率能达到60%就算不错了,二十年前只见该教练稳稳一击,自球不偏不倚正中目标。当时我们感到很惊讶,认为这就是门球的最高水平了。 二是淅川六号队员的一杆球,真可谓精彩。这是另一场比赛,距结束比赛还有三分钟,这时轮及六号起杆(当时⑥、⑩球在二门前两米处,⑥球未过二门,⑩球已过二门)。教练员指令⑥球撞击⑩球,闪送⑩球过三门,捎带一角的⑦球。只见六号队员不慌不忙地执行了指令,不但顺利的送⑩球过了三门,还果真捎带上了⑦球。这时场外一片掌声。 从商州参赛回来后,淅川队成了我们多年来学习的榜样,特别是教练用语简明扼要。除打(撞)、擦、闪带、过门等常用语外,我认为“粘”(粘几号球)、kang(音同康,意为把他球撞出界外,自球不出)二字是淅川队独有的指挥艺术。 在此谢谢淅川县门球界的老前辈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