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戈壁梭梭2 于 2014-3-9 12:09 编辑
怎么改。
之1,实现门球多样化,扩大门球参与面,推动门球普及,促进技艺水平提高,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做出更大贡献。粗略的设想如下:
实现两个适度分离,一是康乐型和竞技型适度分离;二是实用型和教学型适度分离。
新一届门球协会已经明确指出,门球要“满足不同人群参赛需要”,“实现竞技比赛和康乐交流同步推进的态势”,“满足门球技术多元化发展特性和国际化交流需求”,并肯定了比赛必须有40岁以下人员参加。所有这些,说明了什么?说明门球运动不能只限于老年人,要在着重抓好老年门球的同时,逐步促使门球向其它群体(青壮年、少年儿童)拓展,让它真正成为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大众化的体育运动。这样一来,如果只有一种适于老年人的节奏慢、运动量小、没有什么竞争性的康乐型门球就不行了,必须要实现门球多样化,要做到既有适于老年人的康乐型门球,又有适于青壮年人的竞技型门球,还要有适合少年儿童的教学型门球。这个问题我曾多次发帖提出过,有不少人提出质疑,特别是康乐型和竞技型,认为康乐性和竞技性是门球同时具有的,怎么能分开呢?不错,的确是不能分开的。但是,请人们要注意,我讲的是康乐型、竞技型,而不是康乐性、竞技性,康乐性、竞技性是门球这一运动自身固有的即相对立又相依存的矛盾的两个方面,当然是不能分开的。但是,作为这个矛盾体,分为竞技型、康乐型是完全可以的。
毛泽东在他的著作《矛盾论》中曾经指出,事物的性质是由这一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比如:封建社会,既有封建经济,又有逐步成长着的资本主义经济,当封建经济还是主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时那么这个社会制度就还是封建社会;相反如果资本主义经济成了主要方面,这个社会的制度就成了资本主义。门球也一样,在康乐性、竞技性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如果康乐性是主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它就是康乐型;相反,如果竞技性是主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那么它就是竞技型。并不是说康乐型就没有竞技性,也不是说竞技型就没有康乐性,只不过是各有侧重而已。
具体怎么搞?一是打法有区别,二是目的有区别。
康乐型:基本按2011规则的附则,打轮次,取消10秒限制,个球满分停止,总分25分封顶。需要改动的是:1、打四轮不打五论,五轮要40——50分钟,时间太长;2、最后一轮一切界外球复活,否则经常是一方打,一方看,那就不是比赛了。这种打法,节奏慢,运动量小,竞争不激烈;如果其目的再锁定为重在参与,康身健体,愉悦心情,不鼓励争前八,争冠军,争奖金,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最适于老年人的康乐型的门球运动。
竞技型:与其相反,节奏要快,运动量要大,竞争激烈,尽管也有康乐的一面,但其侧重点是打拼技术、战术,是要争前八,争冠军,争拿高额奖金。具体打法后面专题讲,暂不细说。
教学型:基本按着国际通行的打法打。不限多杆,教练只教不指挥,临场指挥由在册的队员轮流担任,实行暂停制,教练可利用暂停指导和讲评。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儿童一开始学门球,就要全面掌握门球的各种技巧,既有技术又懂战术,为今后逐步取消专人指挥做准备。现在的这种"一个喇叭,五个哑巴"的做法是个很大的弊端。说是脑体结合,实际上是教练动脑、队员动手、动脚,根本没有什么结合。说白了,球场上的队员实际上就是双方教练棋盘上的几个棋子。所以,我就主张要逐步把它改掉。
除以上几种,还应把国际通用的门球列入其中。多种打法,个人选择。
搞什么多样化,不是更复杂了吗,有一种门球打就行了吗。我说还是多样化有好处:
1、多样化使门球既有适合老年人的,又有适合青年人的,还有适合少年儿童的,增强了它的适应范围。这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50多个民族,两亿退休老年人和十几亿其他人口这一基本国情是相适应的。
2、它有利于向其他群体拓展。过去的门球很适合老年人,但对青年人吸引力不大,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问题已经很突出,实现多样化,有了适合青年人的门球,年轻的门球人就会逐步增加,就可以使门球持续、持久的发展。
3、由于参与的范围更广了,门球人口更多了,参与多种打法,技术、战术水平更全面,对于我国门球人参加世界比赛或交流,不会带来负面影响。
4、门球人口多了,年轻的人多了,竞技门球培养出的高手也越来越多了,为门球以后逐步走向商业化、职业化打下基础。
个人的愚见,有些甚至是瞎想。抛砖引玉而已,希望引出更多的高见。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