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社区广播台

查看: 2210|回复: 5

休闲学读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6 20: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新乡快乐人 于 2014-1-8 06:50 编辑

读了这篇文,好像以前没有读过书,没有读懂书。转
       一评孙悟空:信仰紊乱
  不管怎么评《西游》,有一点是绕不开的——这是一部描写宗教战争的小说。佛道两家为争夺早被儒家一统天下的东土大唐,合纵连横,勾心斗角,无所不用其极。在此背景下,第一主角孙悟空的宗教信仰问题,便是三教此消彼长的一个映射。
  由石卵孕育出来的石猴,本来应该像一张白纸没什么信仰的,但他不是。我们看第一回,当他第一个跳入瀑布泉中,发现可供群猴居住的洞天福地之后,猴子们一个个只顾着“抢盆夺碗,占灶争床”,这时,石猴忍不住了,“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这情节大家都熟,只是没多少人注意到,一只山中石猴,怎么就说出如此文绉绉的话来?我要说,恰恰是这句话,暴露了他是个天生的儒家子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出自《论语•为政第二》,原文是:“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信,是儒家修身“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孔子的意思,人失去了诚信,就像车没有了车辕和横木衔接的活销,寸步难行。石猴以此来提醒其他猴子,要守信用,拜他为王。
  石猴此话一出,“众猴听说,即拱伏无状,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此“千岁大王”,又是儒家的玩意儿——天子称“万岁”,分封诸王只能称“千岁”。明朝大太监魏忠贤、太平天国的东王杨秀清,皆权倾朝野,也只敢称“九千岁”,不敢僭越称“万岁”。
  称王之后,“美猴王领一群猿猴、猕猴、马猴等,分派了君臣佐使,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注意这个“分派了君臣佐使”,也是儒家“君君臣臣”那一套。
  石猴脱口而出就是《论语》,生下来就懂“三纲五常”,这些都足以证明,他天生就是一个儒家信徒。
  可这个儒家信徒,偏偏粉的是道家那一套。当他为了学长生不老术,听从通背猿猴的话离开花果山寻仙访道,到了灵台方寸山时,一听到樵夫唱歌,歌中有“静坐讲《黄庭》”,他立马就说:“《黄庭》乃道德真言,非神仙而何?”《黄庭》,即道教《黄庭经》,该经为上清派重要经典,全真教功课之一。这只能说明,石猴在寻仙访道的八九年时间里,关注的全是道家学说,否则,他怎么可能一听歌词中有《黄庭》二字,即知道是“道德真言”?
  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是一个神秘人物。很多人为他到底是佛是道吵得不可开交,“菩提”一名属佛,但其本人及手下仙童打扮,却全是道家装束。他的讲义,则什么都有,“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他想教给孙悟空的“术门之道”“动门之道”全是道家功夫;而“流门之道”,则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只有“静门之道”,才是佛家参禅打坐的功夫——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斜月三星洞”就像黄埔军校,什么意识形态都有。所以,说孙悟空拜菩提为师即入佛门,是不合事实的。
被太白金星宣召上天,当上“弼马温”之后,孙悟空算是正式加入了道教一派。但他跟道派的蜜月期很短,在天宫发动政变未遂之后,被如来镇住,见识了佛家法力的可怕,五百年痛定思痛,为了重见天日,终于皈依佛教。
  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写孙悟空跟唐僧正式踏上取经路没多久,走到观音院,进了山门,唐僧诚心便去打鼓,“行者就去撞钟”,“祝拜已比,那和尚住了鼓,行者还只管撞钟不歇,这时有和尚问他怎么撞这么久,行者方丢了钟杵,笑道:‘你那里晓得,我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的。’”这虽是玩笑话,也透露出孙悟空的潜意识,并不是真心皈依,只是迫于无奈罢了。
  孙悟空弃道归佛,在书中好像是自然而然的事,因为很多时候,在利益驱动下,佛道总是联手对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毕竟,以曾经的道教身份成为佛教徒,还是会遭人诟病的。
  第二十六回《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孙悟空毁坏了五庄观的人参果树,无奈到蓬莱仙境求仙翁活树。碰到老寿星时,寿星第一句话就是:“我闻大圣弃道从释,脱性命保护唐僧往西天取经,遂日奔波山路,那些儿得闲,却来耍子?”寿星还算厚道老头,话没说绝,但言语之中,不乏揶揄之意。也可以看出,这位号称敢“大闹天宫”的愤青,为了“脱性命”而“弃道从释”,已成为仙道之间的笑话了。
  综上所述,从孙悟空的信仰史来看,说他是“儒教叛徒,道教弃儿,佛教鹰犬”当不为过。为利益而信仰者,其信仰随时可以动摇,这是天上人间的铁律。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中央编译局前局长衣俊卿,这位研究马列主义的专家,为何会跟情妇躺在床上探讨到底是五台山还是普陀山拜佛更灵了。
  且看下文《我来剥孙悟空的皮(二):权欲熏心》。
发表于 2014-1-7 05: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期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7 06: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新乡快乐人 于 2014-1-8 06:53 编辑

  确实没有读懂书,这发现好像以前读书的弊端,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看第评
二评孙悟空:权欲熏心
  孙悟空出世没多久,就想当王,其实这也是猴性使然。俗话说,不想当猴王的猴子不是好猴子,看过《动物世界》的人都知道,别说是自然界中的猴群,连被人捉来关进动物园里弄几堆假山石当“猴岛”的可怜猴子,也常常为争夺王位打个你死我活——“暴力最强者说了算”的法则,虽然不够文明,却还是要比世袭、禅让、钦定等公平些。当上猴王,就意味着对猴群中的母猴拥有绝对的性权利,其他公猴不得觊觎。但孙悟空不同,我们已分析过,他是只没有性欲的石猴,他想当猴王的原因,除了权力,还是权力。
  当花果山群猴发现大瀑布时,好奇心使然,都想知道背后有什么,但都因为对未知之境的害怕而不敢一探究竟。有一只猴喊道:“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这时,石猴就勇敢地跳进去吗?且慢,且看书中所写:“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为什么连呼了三声他才跳出来?就因为这是一场豪赌——以生命去博王位,所以他权衡了一下,三声过去,才决定押上生命去赌。
  可以想象,权力的诱惑,对这只石猴来说有多大。
                              
(资料图:1986年版《西游记》孙悟空剧照。编辑配图,图片来自网络。)
  闹龙宫闹地府之后,孙悟空终于再次引起天宫高层的注意。玉帝想派天将收伏他,最终依太白金星所奏,派他下凡招安。当太白金星来到花果山,道明来意时,“美猴王听得大喜道:‘我这两日正思量要上天走走,却就有天使来请。’”(第三回)请注意“大喜”这个词。
  在他第一次闹天宫打败托塔天王之后,太白金星再次下凡招安,孙悟空问天上是否有“齐天大圣”官衔,金星道:“老汉以此衔奏准,方敢领旨而来;如有不遂,只坐罪老汉便是。”此话一出,“悟空大喜,恳请饮宴……”如果说,第一次“大喜”尚可理解,被骗之后,天宫重施伎俩,他还“大喜”,那就只能理解为权令智昏了。
  一再的“大喜”充分说明,得到体制内承认,是孙悟空最渴望的。
加诸孙悟空头上的光环,有一个最牛逼闪闪的,叫“反抗精神”。而能够证明他有此精神的,有且只有大闹天宫这一节。但是,在这两次的闹天宫中,他到底“反抗”了什么?
  第一次上天,他被封为“弼马温”,让他管天马,他也就屁颠屁颠去“上任”去了,还干得挺欢的。只是在干了半个多月后,有一天,跟手下众监官喝酒,“正在欢饮之间,猴王忽停杯问曰:‘我这弼马温是个甚么官衔?’众曰:‘官名就是此了。’又问:‘此官是个几品?’”当得知“弼马温”只是个无品级、未入流的养马职位(相当于农业部畜牧业司里面的一个小公务员)时,他才勃然大怒,反出南天门,回到花果山。
  当时他说了一句话:“养马者,乃后生小辈下贱之役!”问题是,一开始叫他养马,他根本没觉得“下贱”啊!所以,关键还是官位太低。如果“弼马温”是一品或二品的官,那么,他也就乐于继续养马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第二次上天,闲逛了一段时间后,玉帝叫他去管蟠桃园,“玉帝道:‘朕见你身闲无事,与你件执事。你且权管那蟠桃园,早晚好生在意。’大圣欢喜谢恩,朝上唱喏而退。”(第五回)
说养马贱,管桃园不更贱?从马夫到农夫而已,可他又“欢喜谢恩”,为什么?因为这一次,他已经是玉帝封的“齐天大圣”了,有了这头衔,再低贱他也愿意干的。
  其实,站在天宫的角度来看,招孙悟空上天,已经是破例让一个既没背景也没功劳的低层级妖怪进入体制内了。虽然“弼马温”没品级不入流,好歹也是“在编”——你知道公务员多难考吗?你知道有多少大学生为了能有个“在编”的身份,挤破头也要进环卫局当清洁工吗?你知道天蓬元帅、卷帘大将等高层,要历经多少修炼、“三千功满”才能上天获封吗?
  既想进入体制内,又不耐烦循序渐进的游戏规则,一听说官职小就闹,这不叫反抗,而是撒泼。而当他在花果山前竖起“齐天大圣”大旗时,被镇压也就是迟早的事了。
如果说,第一次闹天宫,是因发现受骗而恼羞成怒,尚值得同情的话,第二次闹天宫,说起来就更令人不齿了——简单一句话,就是:国宴没他的份。
  七仙女来摘桃,说王母要开蟠桃宴。孙悟空问有谁参加,仙女回答,东西南北海陆空各路神仙都请了。这时,“大圣笑道:‘可请我么?’仙女道:‘不曾听得说。’大圣道:‘我乃齐天大圣,就请我老孙做个席尊,有何不可?’”还想坐首席呢!却不知,“齐天大圣”听起来牛逼,也就是虚职,离核心权力圈如此之远。而他的实权,也就监管特供农产品,最多偷吃几个特供桃也就是了,还想参加国宴?省省吧。
  这一次,他却没发火,“反抗”更谈不上。一开始他用下三滥手段骗过老实巴交的赤脚大仙,只想变成他的模样混进国宴骗吃骗喝。不料到了宴会厅,国宴没开始,他闻到特供酒香,受不了,变瞌睡虫放倒厨工,“放开量痛饮一番”。最后喝多了,却怕了,“不好!不好!再过会请的客来,却不怪我?一时拿住,怎生是好?不如早回府中睡去也。”回府途中迷了路,走到了太上老君的兜率宫,想进去探望老君,老君讲道去了,宫中无人,他却偷吃起老君的仙丹来。“一时间丹满酒醒,又自己揣度道:‘不好!不好!’这场祸比天还大,若惊动玉帝,性命难存。走!走!走!不如下界为王去也!”(第五回)于是逃回花果山。
瞧瞧,这就是孙悟空的“勇敢”和“反抗”。
  分析到此,已很清楚,孙悟空被迫和天宫的对抗,并不是自觉的“反抗”。当他闹得不可收拾,如来出场时,他和如来有了一段对话。如来问他为什么要闹天宫,孙悟空说了一句话,将他的真实想法说了出来,就是想当玉皇大帝。如来告诉他,玉帝并不是随便就能当的,他让孙悟空做一道数学题:“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受无极大道?”
  我替孙悟空算了一下,答案是两亿多年,也就是说,玉帝是从侏罗纪时代,混在恐龙堆里就开始修炼,两亿多年后才当上玉帝的。所以,如来骂孙悟空:“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
  这时孙悟空说了一句话,被很多人拿来作为他有“反抗精神”的铁证,他说:“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第七回)《史记·项羽本纪》载:“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即项羽)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孙悟空跟项羽一样,都想“取而代之”。这种豪情壮志,不是“反抗精神”,而是“取代精神”。因为他们都看到绝对权力带来的绝对威势,但并不反抗这种不合理的极权制度,只是想取代,想让自己拥有绝对权力。项羽若当上皇帝,很可能比秦始皇更坏;让孙悟空当上玉帝也一样。
  几千年皇权制度熏染下,国人或多或少都有如此德性:不恨特权,只恨自己没有享受特权;不恨贪腐,只恨自己没有贪腐能力。所以削尖脑袋也要挤进特权队伍。
话说回来,猴也好人也罢,有权欲是很正常的。只是,嫌进阶太慢,急功近利,想一步登天,下场往往都很惨。比如孙悟空,再怎么闹腾,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最后连法律程序也不走,就直接给判了个“无期”徒刑。
  在那暗无天日的几百年光阴里,孙悟空有没有对自己的权欲进行反思?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第四十回,悟空找太上老君讨要丹丸,救活了乌鸡国王,任务完成的假国王青毛狮子也被文殊菩萨收回。乌鸡国王对取经团队千恩万谢,一定要把王位让给他们。唐僧当然不受,国王又请孙悟空来当,“行者笑道:‘不瞒列位说,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万国九州皇帝,都做遍了。只是我们做惯了和尚,是这般懒散。若做了皇帝,就要留头长发,黄昏不睡,五鼓不眠,听有边报,心神不安;见有灾荒,忧愁无奈。我们怎么弄得惯?你还做你的皇帝,我还做我的和尚,修功行去也。’”
  我们可以相信,这是被关了几百年后,孙悟空对权力和义务关系的反思。虽然这里说的是人间皇帝,还受制于神佛,但天上皇帝也差不多,远不是权欲熏心时的孙悟空想象的那样——拥有了绝对权力,就可以绝对的逍遥快活。
且看下文《三评孙悟空:草菅人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7 10: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8 06: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评孙悟空:草菅人命
—— 西游解毒•我来剥孙悟空的皮(三)

  说一个妖怪草菅人命,那是废话,因为妖怪的本份就是吃人。本专栏《吃人事小,西游事大》一文已举证过,第八回观音领佛旨到东土寻取经人,路过福陵山,遇被贬的天宫前天蓬元帅,天蓬向观音哭诉被逐出体制的悲惨生活:“在此日久年深,没有个赡身的勾当,只是依本等吃人度日。”这“本等”二字,足以说明,当一个妖怪,就必须兢兢业业地吃人。
file:///C:/Users/zhang/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jpg
  孙悟空也一样,此前我们已说过,他曾两次向唐僧自曝吃人经历,头次是第二十七回,白骨精变美女被孙悟空认出,唐僧说这不科学,明明是个美女,于是孙悟空就笑道:“师父,你那里认得!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
  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到了第八十回,情节几乎一样,金鼻白毛老鼠精变一美女玩捆绑,孙悟空一眼看出,唐僧就像第一次遇到妖怪一样,还是不信,孙悟空又说:“师父原来不知。这都是老孙干过的买卖,想人肉吃的法儿,你那里认得!”
  孙悟空敢于一再炫耀他高智商吃人法,就因为他当时还是一个猴妖,吃人也是“依本等”。若因此就指责他草菅人命,那就是对一个妖怪的道德绑架。
  但是,如果在他成了佛教徒之后,还是拿凡人的生命不当回事甚至乱打乱杀呢?
  防卫过当
  众所周知,佛教从一开始,打的就是“慈悲为怀”的革命口号。这慈悲,不仅是“以人为本”,也是以众生为本。
  所以,“杀生”就是佛教徒之大戒。在第十四回里,唐僧就说过,“无故伤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唐僧说这佛门常识干嘛?因为,当时孙悟空刚被他解救出来,拜他为师,算是正式皈依佛门,第二天,他就一棍子把六个拦路抢劫的贼全打死。有人说了,劫匪可恶,死不足惜——先别说那六个贼只是“文明抢劫”,即无意取人性命,只是要他们“留下东西,放你过去”。连唐僧都知道,“他虽是剪径的强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该死罪;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
  那么,孙悟空有没有“手段”退贼而不用杀人呢?当然有,当时那六个贼已被他的金箍棒“唬得四散逃走”,犯罪行为已自动中止,孙悟空还赶上去扑杀——就算他不是佛教徒,只是普通人,说轻点这叫防卫过当,说重点,就涉嫌故意杀人了。
  这个时候的孙悟空,毕竟初入佛门,刚踏上西行长征路,妖性未改,观音作为他的入佛介绍人,也没时间对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拿人命不当回事,尚属情有可原。可到了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一节,同样遇到一伙三十几人的强盗剪径,孙悟空忍不住,又先杀了两个贼首;等到了杨老儿庄上借歇,群贼追上,唐僧警告孙悟空“切莫伤人,只吓退他便罢”,孙悟空充耳不闻,“把金箍棒幌一幌,碗来粗细,把那伙贼打得星落云散,汤着的就死,挽着的就亡;搕着的骨折,擦着的皮伤,乖些的跑脱几个,痴些的都见阎王”。
  这一次,他至少杀了十几二十个,不仅如此,还把好心留宿他们的杨老儿的贼儿子“割下头来,血淋淋提在手中”。那么,这次是不是贼多势众,非杀不可呢?当然不是,我们见识过他的神通,他完全可用定身法、放瞌睡虫等雕虫小技阻止众贼行凶,可这么做,哪有一棍撂倒一大片爽啊。
  请注意,这时候西游已过半,孙悟空加入佛门也有六七年了,他对佛家的宇宙真理已掌握了不少,唐僧革命意志动摇时他还反过来跟他讲佛经加强他的信心——饶是如此,他依然大开杀戒,这说明什么?
疯狂报复
  杀了二三十个贼,尚不是孙悟空杀人最多的一次。
  我们回头再看第二十八回《花果山群妖聚义 黑松林三藏逢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唐僧赶走,回到花果山,发现山上原有的“四万七千群妖”,只剩下“千把”。仅剩的猴群哭诉,自他走后,群猴被“二郎菩萨点上火,烧杀了大半。没花果养赡,难以存活,别处又去了一半。
  这两年,又被打猎的抢了一半去也”。按此说法,粗略估算一下,孙悟空被镇压后,二郎神对花果山实行种族灭绝计划,烧死了两三万;侥幸逃过的,因缺食物,又走了近万;因群猴无首被猎人抓了两三千。在猴子们的哭诉中,猎人们确有可恨之处,“他把我们中箭着枪的,中毒打死的,拿了去剥皮剔骨,酱煮醋蒸,油煎盐炒,当做下饭食用。或有那遭网的,遇扣的,夹活儿拿去了,教他跳圈做戏,翻筋斗,竖蜻蜓,当街上筛锣擂鼓,无所不为的顽耍”。
  如此凶残的猎人,按佛家的因果论,确是该遭报应的。但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打猎,是人类的第一件“本职工作”,存在千万年之久,就跟妖怪吃人是本等一样,猎人打猎,本是无可厚非的。而且,佛家宣扬的报应,就像李世民游地狱看到的一样,是在死后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或进入饿鬼道、畜生道,而不是由孙悟空来以恶报恶。
  孙悟空对猎人的报复,打的是一场有准备的埋伏战、阵地战。他先让猴群找来大量“烧酥了的碎石头”,“二三十个一堆,或五六十个一堆”,然后命令道:“小的们,都往洞内藏躲,让老孙作法。”当那些猎人靠近时,孙悟空吹气刮起一阵狂风,风卷石头,朝他们打去,直打得粉身碎骨,一个都逃不了。这场屠杀,死了多少猎人?一共是“千余人马”!大屠杀过后,孙悟空按落云头,鼓掌大笑道:“造化!造化!自从归顺唐僧,做了和尚,他每每劝我话道: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真有此话!我跟着他,打杀几个妖精,他就怪我行凶,今日来家,却结果了这  这么多猎户。”其酣畅淋漓完全溢于言表。
  杀人也是一种瘾,这瘾虽能被暂时抑制,却是难以戒断的,一旦失去监控,爆发之时,就是一场大屠杀。
  这只能说明,妖走千里,改不了杀人的本性;同时也再次说明,佛家的宇宙真理,洗脑效果非常有限。若没有利益诱惑(成正果)和安全威胁(紧箍咒),谁会乖乖地宣誓加入你?
  滥杀无辜
  如果说,以上被杀的强盗、猎户,都不能算无辜之人,那么,另一些被孙悟空所杀的,就实在是太冤了。
  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黄袍怪与百花羞公主所生的两个孩子,是最无辜的牺牲者。我们之前八过,黄袍怪与公主原是天上神仙结下孽缘,下凡后,一个是妖怪一个是凡人,其所生子女,最多有一半妖怪血统。再说,十来岁和八九岁的孩子,只晓得在洞门外“打毛球”玩耍,其父纵犯下弥天大罪,跟他们有何相干?就算“文革”时期,也就是“黑五类子女”,最多赶出学校,接受劳动改造,受虐待受歧视,一般是不至于杀掉的。
  可孙悟空为了将黄袍怪从宝象国皇宫里激将回山,竟想出一残忍的办法,叫八戒和沙僧将这俩孩子带到金銮殿上空,“莫分好歹,把那孩子往那白玉阶前一掼”。而八戒和沙僧这俩傻逼居然也就听了,真的就将俩孩子“掼做个肉饼相似,鲜血迸流,骨骸粉碎”。
  这一次,孙悟空虽没亲自动手,但杀害无辜小孩主谋这罪名,是逃不了的。
  再看第四十七回,车迟国,孙悟空与三个妖道斗法。这一节,本来颇为精彩,孙悟空的所谓勇敢、机智,也得到一定的表现。可是,他却因一句不中听的话,就把一个无辜的人给杀了。
  这个人,就是车迟国王派的监斩官。他的职责,只是将比赛过程呈报国王。在比过砍头、剖腹剜心趁机杀了虎力鹿力俩妖道之后,孙悟空又跟羊力比下油锅。在油锅里,孙悟空变成一枣核钉儿,监斩官看不到,以为他被滚油烹死了,就向国王禀报。不料悟空没死,油锅里现出原型,监斩官恐怕虚诳朝廷,又奏道:“死是死了,只是日期犯凶,小和尚来显魂哩。”
  就这么一句话,孙悟空“闻言大怒,跳出锅来,揩了油腻,穿上衣服,掣出棒,挝过监斩官,着头一下打做了肉团”。天可怜见,这监斩官何辜?他既不是妖道手下的妖怪,只是一个普通朝官,领了这差使没办法,只好把现场向国王汇报。只是被孙悟空误导了,报错他的死讯,等发现孙没死,想改口,又怕犯欺君之罪,于是乱说一通,这么着,就被孙悟空一棒打死!一个佛教徒,如此草菅人命,算什么英雄好汉?
  最后我想说,吴承恩如果真像后世那些人一样非要把孙悟空捧成正面英雄,他完全可以添上几笔,说黄袍怪那俩小孩在他父亲影响下作恶多端,小小年纪就是资深反革命;而车迟国监斩官则被仨妖道收买,在孙悟空跟他们斗法过程中助妖为虐,这就给孙悟空杀人以正当理由。可吴并没这么写,这说明,捧孙为英雄,完全不是他写作的本意。
  且看下一篇《四评孙悟空:欺软怕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8 07: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
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