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社区广播台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夏益民

七律.门球健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9 09: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诗欣赏!
发表于 2013-11-9 10: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ENGHUANAO 于 2013-11-9 10:16 编辑
夏益民 发表于 2013-11-9 08:14
不懂格律,谈不上七律.顺囗溜而己.谢谢指导!!


按新诗发。问好!

学格律很简单,上中华诗词网看看。格律就像作月饼的模具,把面和好放进去一压就成月饼。
发表于 2013-11-9 10: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创作简明教程

卢玉君
诗词创作是一门艺术,诗词是用来反映社会生活(包括个人的思想感情志向趣味等)的,但是这种反映并非纤毫毕露,万象罗列,把所见所闻的一切,都机械地描摹出来。
诗词反映和表现的社会生活,是富有诗意和哲理;充满感情和想象的生活,它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优秀的诗词,应该是真理的呐喊、历史的回声和时代的号角;应该是诗人心灵的歌唱、感情的火焰和思想的光芒。
诗词创作的方式,就是写眼前景;叙身边事;用书中典;抒心底情。如何进行诗词创作?其具体方法,有如下诸方面:

第一讲、重在立意
立意是诗词创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意”立得如何,从根本上决定了作品的优劣。因此,进行诗词创作,不能不重视“立意”。
“意”是指诗歌所集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永(咏)言。”郑玄注解《尚书》说:“诗所以言人之志,意也。”《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诗言志”(也抒情),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故写诗先要确定表达什么意思,也就是先要立意,立意就是确定中心思想。
写诗必须首先立意,“意在笔先”,是古人作诗的经验之谈。“意”是全诗的中心和统帅,在任何一首诗中都具有决定性的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先明确了所要表达的意,然后才能按照诗意的需要剪裁材料,谴词造句。如何剪裁?首先要对积累的素材进行分析,有所取舍,择取最合适的素材,然后还要把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语言也是写诗的材料,谴词造句,也要由所立的意来指挥调动。因此,“意在笔先”是不可违背的创作规律。
立意的要求是;一是正确,二是简约,三是新颖,四是深刻,五是高远。
一、立意要正确
正确,是诗歌立意最基本的要求,它决定着诗歌的指导意义和存在价值,正确,就是要符合客观事实,要有好思想、好感情。具体来说,就是一首诗要表现积极进步的思想,最好要有爱国、爱民或忧国、忧民的思想。(当然也可以表现个人健康的思想情趣,但是,起码不能低级下流。)
杜甫是个伟大的诗人,就是因为他的诗立意正确,表现了爱国、爱民或忧国、忧民的思想。
(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他的诗(大约有1500首被保留了下来)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其诗兼备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深远,备受推崇,后世诗人有“最尚杜工部之系心国民”之语,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
如他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爱憎分明,入木三分,鞭挞权贵,怜悯贫民。
    陆游也是个爱国诗人,他一生主张抗金,故他临死时写下了著名的《示儿》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还有文天祥的诗《过零丁洋》、岳飞的词《满江红》等等,都具有报国爱民的思想,所以能流传至今。

二、立意要简约
    立意要简约,就是说,立意要简明集中。这就要做到一诗一意,防止“二意两出”。一首诗,只能有一个主题,一个中心,才能集中全诗文字把主题鲜明、突出地表现出来。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品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应当先有一个焦点,所有的光集中在这一点上,或者从这一点发射出去。”
立意,一定要单一明确,这是立意的要诀。
    简约,不仅是对立意的要求,对诗的内容也要求简练。诗的篇幅短,字数有限,比其他文学体裁要更加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这就要求必须选取和提炼最能反映生活本质、最富有特征的事物,抓住由此激发出来的强烈感情,表达主题思想。如:毛泽东的《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集中和概括地反映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克服的艰难险阻,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抒发了作者伟大豪迈的情怀。这首诗的内容可说是对复杂事件进行集中、概括而达到精练、生动的典范。

三、立意要新颖
立意要新颖,就是在写诗时,立意新奇、脱俗。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别开生面,令人看了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心智为之一开。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只有传达出人们没有体验过的新的感觉的作品,才是真正上乘的艺术作品。”
求新就要创造,“言前人之所未言,发前人之所未发”,“脱世俗之见”。即诗中所表现的思想、见解、情感,应该不同于前人,不同于世俗庸俗的看法,给人一种新鲜感。
怎样才能使诗歌的立意新颖呢?关键是我们必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分析、比较,去发掘最本质的东西,去感受最动人的东西。这被感动的动人的东西是你自己的,不是别人的,这就是新意。你用这新意写诗,就能给人带来新鲜感,读者才愿意看你的诗,你的诗才会产生社会效应。
比如咏夕阳,因为各人观察不同,感受不同。故立意也就不同,各有各的表达:
杜  甫:“落日心犹壮。”
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梁晋竹:“晚晴颜色胜朝阳”
朱自清:‘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叶剑英:“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自宋玉写了《九辩》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后,写秋天的诗,几乎都离不开悲凉、寂寞、空幻、肃杀的基调,情绪是消极的。如:
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程颢: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多数诗人都这样写秋,不是“悲”,就是“愁”。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不一样,立意比较新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首先认为秋日胜过春朝,这是他与一般人写诗不同的立意。然后他抓住了一个突出形象----一只白鹤冲天而起,这种美好的景象,引起诗人无限高远的联想,飞扬的诗情也好似跟着白鹤飞上碧霄。这种形象,把秋天描绘得高爽开阔,昂扬向上,使人一读,倍感新鲜。
    立意要新颖,就要写出新意。就要在“共性”“普遍性”中写出“个性”“特殊性”来。只有融合了创作者与众不同的个人元素,作品才有生命力。比如同是写“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是李白之愁,以“水难断”引出“愁难消”,愁多,愁重,尽在其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李后主之愁,以“一江春水”比喻愁多难尽,深婉悲绝;“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是贺铸之愁,以博喻写愁之多与久,叫人读之不忍;“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是秦观之愁,虽脱法于李后主,却又写出新意,春江化泪,难尽心愁,其愁之多,其怨之苦,其情之悲,如在面前;“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是毛泽东之愁,其愁非春水可比了,如江海卷浪,不仅多,而且浪浪都要拍打着这个无眠之人,真可谓是“苦大愁深”了。这些例子不胜枚举,说明了创作要不落俗套,要写出新意,不要人云亦云。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要深刻,就是说,诗歌的立意要有较深的社会意义和较高的认识水平。深刻的立意来源于诗人对生活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深刻的立意,要求作品通过艺术形象,能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挖掘出社会生活的底蕴,言理是至理,发人深思;言情是至情,感人至深;即使咏物写景,也要形象鲜明。还要表现时代精神和历史发展趋势,并能用进步思想教育人们,给人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勇气。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运用浅显而朴素的语言,说明了深刻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事无止境,希望达到更高的目标,必须不畏艰难,勇于攀登。因景悟理,言寄深远,发人深省。
再如:林升的《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只四句话,就把偏安一隅的南宋君臣,沉溺歌舞,醉生梦死,不思恢复,忘记国耻的丑态描绘得惟妙惟肖,言外之意深矣。
五、立意要高远
写诗是为了抒发思想感情,如果就个人怡情养性来说,也是为了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精神修养;如果想发挥诗词的歌颂、鞭笞、劝世、育人等功能,则更希望能够感染读者,给读者以有益的激励或启发,所以立意要高远。
人有人品,诗有诗品,从诗品可以看人品。诗的品格,则首先是由高远的立意来决定的。
     思想境界不同,诗的品格也就不同。不同诗人因生活态度和对事物的见解不同,其作品的立意便不同,而作者思想境界的高低则决定诗的品格的高低。
    当然,“立意要高远”,并不是说写诗只能写政治性很强的诗,凡立意都要和社会政治运动有关。社会生活是宽广的,人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诗的题材是广阔的,无论你在生活的海洋里撷取哪一滴,都可以写出立意高远、不同凡俗的诗。
关键是诗人要善于从纷纭繁杂的社会生活中,从浩如烟海的素材中,从千变万化的感情活动中,经过观察体验,反复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提炼出一个能够反映生活本质的主题(意),作为贯穿诗篇的思想和感情。从而透过诗人内心世界的展示,来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面貌。反之,只凭一点粗浅的感觉,决写不出好诗来。
周恩来谈创作时,说过一句名言:“长期积累,偶然得之。”。“长期积累”,是指作者在生活中积累了许多材料,又逐步增加了感受,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产生了创作冲动,但一时又不知从何写起;“偶然得之”,是指作者突然间受到某种激发,掌握了事物的本质,抓住了情思的中心,明晰了创作的思路,于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完成了创作。古人说:“立意”和“创作”靠“灵感”,这里所说的“偶然得之”就是所谓的“灵感”,它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长期积累”好比“十月怀胎”,“偶然得之”就如“一朝分娩”。“长期积累”和“偶然得之”是一种前因后果的关系,从“长期积累”到“偶然得之”是一种由“量变”而引起“质变”的过程。
诗比任何其他文学体裁都要更加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它必须选取和提炼最能反映生活本质、最富有特征的事物,抓住由此激发出来的强烈感情,通过最有艺术表现力的形式来反映丰富的生活内容。

诗词格律简明教程》第一讲 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
    唐代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现代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仍然叫古体诗。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排律的句数是不限的,但它的句数必须是双数。

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绝句每首二十字,七言绝句每首二十八字。

律诗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律诗每句五字,每首四十字;七言律诗每句七字,每首五十六字。

绝句和律诗都是由两句组成一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四联中,第一联叫“起联”或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发表于 2013-11-9 10: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继往开来----《诗词格律简明教程 》 第二讲、押韵
一、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和谐。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所谓押韵,就是在一定位置(偶数句)句子的尾字都要用同韵的字。押韵是格律诗的重要特征之一,不论是绝句和律诗都要押韵。

所谓同韵,一般指韵母或韵母中主要元音及韵尾相同的字。如东(dōng)、公(gōng)、龙(lōng)红 (hōng)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这些字就可以押韵。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ai),
花木成溪手自栽。(zai)。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lai)。


这里“苔”、“栽”和“来”几个字韵母是相同的。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绕字不押韵,因为“绕”字拼起来时ra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是不同韵的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但要注意,“韵”和“韵母”不是一个完全相同的概念,韵母包括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而韵是不包括韵头的。 
在汉语拼音中,a、o、e等韵母的前面可能还有i,u,v,,如ia, ua ,uai ,iao ,ian, uan, van,iang,uang,ie, ve, iong, ueng等,这种i,u,v叫做韵头,如:韵母“uang”中,u是韵头,a是韵腹,ng是韵尾。不同韵头的字,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这就是说,同韵母必同韵,但是同韵不一定同韵母。
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a),
村庄儿女各当家。(jia)。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gua}。


“麻”、“家”、“瓜”的韵母是a,ia,ua,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的韵腹和韵尾相同,所以是同韵字,押起来时同样谐和的。



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烟”(yan)、“川”(chuan)、“天”(tian),它们的韵母是不同的,因为它们的韵头不同,但属于同一韵部。它们的主要元音和韵尾(an)相同,能在诗歌中相互押韵。


二、押韵规则
格律诗押韵的位置是逢偶数句必须押韵,首句原则上可押韵,也可不押韵。五绝,五律的首句以不押韵者为多,而七绝、七律的首句则以押韵者为多。
绝句、律诗、排律要一韵到底,不得换韵(古风可换韵)。也不许换邻韵的字,如果换韵或用了邻韵的字,就叫出韵。
用韵时要切忌重韵, 所谓重韵,就是在一首诗中,两次或两次以上用同一个字押韵。
格律诗必须用平声韵,不能用仄声韵;个别的诗押仄声韵,那是变格。


三、中华新韵(十四韵)
1、麻 a , ia , ua
2、波 o , e,  uo
3、皆 ie , ve
4、开 ai , uai
5、微 ei , ui (ui)
6、豪 ao , iao
7、尤 ou , iu (iou)
8、寒 an , ian , uan , van
9、文 en , in (ien) , un (uen) , vn (ven)
10 唐 ang , iang , uang
11 庚 eng , ing (ieng) , ueng , ong , iong
12 齐 i , i , er , v
13 支 (_i)  (零韵母)
14 姑 u
发表于 2013-11-9 10: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转“继往开来”帖:

《诗词创作简明教程》第二讲、合理取材
取材是诗词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材”取得如何,将决定作品是否能将“意”很好地表现出来。因此,进行诗词创作,不能不重视“取材”。

一、取材的原则

取材的原则自然是“合意”,符合作品所要表现的情感。如果所取的材料与情感无关或不足以表现情感,那么“意”的表现力将难以发挥出来。

二、取材的方法

笼统地说,就是从生活中取材。生活是诗歌的源泉,诗是随处都可写的。但是,要想写好,我们必须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并细致地观察生活,对生活充满感情,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诗来。凡是以自己亲身所经历、亲眼所看见的事物作为写诗材料,所写的诗才能真实、贴切、感人。如:宋代寇准七岁时写的《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若不是他的老师带他登上华山,饱览风光,心有感动,他能写出这样的诗来吗?
具体地说,就是写眼前景,叙身边事,用书中典,抒心底情。
司马迁在其《史记》中对屈原的创作作如是评价:“举类迩而见义远。”说明屈原在创作的时候也是很善于取材于眼前景,身边事的。用眼前景、身边事,熟中出新,小中见大,而能“见义远”。我们从唐宋诗词中随便举些例子就可以发现,眼前景、身边事无不可入笔端。像杜甫的《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苏东坡的“试上超然台上望,一壕春水半城花,烟雨暗千家”,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等等,无不取自眼前之景;而张籍的“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也就是通过一件小小的事情来展示浓浓乡愁。写眼前景,身边事,读来才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书中典故也是材料的来源之一。适当的时候用些典故,古为今用,会让情感的表达更贴切、深婉。当然,要用好典故,这要求创作者要有相应的阅读积累。

诗,短小精悍(尤其是绝句,只有四句话,即便是律诗,也只有八句),究竟如何表现丰富多采的生活呢?这就要求我们写诗不能象拍记录片,不能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只能摄取生活片段。有些小诗,就是生活的切片,好象照相,只能照一个风景最优美的角落,只能摄取一个人突出表现的镜头。如鲁迅的《所闻》:
    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装侍玉樽。
    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
这种曲折的情节,细致的描述,十分感人,使当时的许多人读了这首诗,无不深恶痛绝日本强盗发起的侵略战争,都怒发冲冠,义愤填膺,热血沸腾,壮怀激烈,一致为报仇雪耻而奋起抗日。

(三)巧妙取舍  以小见大
写诗和绘画一样,切忌琐细的描摹。必须对描写的对象有所取舍,或添或减,或藏或露,才能引人入胜,富有意趣。
“一滴水可知大海味”,“山僧不知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通过摄取一点,去反映全面,去说明一个问题,或表达一种思想。这就是诗的微言大义,即以点代面,以古喻今,以小见大的独特功能。
以小见大,必须从丰富的生活素材中提炼和概括出典型的事物。恩格斯说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对于诗词创作也是适用的。
所谓典型的事物,即指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事物,作为一种事物,它是具体的、个别的,其个性是有血有肉的、形象丰满的,但它本身对于同类的一般事物又具有代表性,它的特征又能够表现一般事物的共性。
以小见大的典型化手法,是共性和个性,或者说是概括性和具体性的辨证统一;这也就是歌德(德国大诗人)所说的:“诗应该从特殊中表现一般”。
李白的《静夜思》所以传诵千古,正因为它表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的心理活动。典型环境----逆旅月夜,典型的心理活动----思乡,对于众多有同类体验的读者,自然会引起感情的共鸣。它所以长期传诵不衰,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共同的心声。
一叶落知天下秋,这个“一”,必须各有其具体的、活生生的形象,有其特殊的背景和个人情感,然后才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典型不是概念化、抽象化的东西。
以小见大和一叶落知天下秋在理论上基本是一致的,也是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在读者脑海里唤起大的境界。
写小的景物可以显示大的景象,因为景物小,可以写得具体而有情味,能够引人联想。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就“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举例,如唐人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因为是顺风,所以才一帆高悬,这是小景,却显示出水阔潮平大江驶船的景象。
以小见大这种手法是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以小题材写大主题。
例如: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乔”是吴国的两位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孙策;小乔嫁给名将周瑜。这首诗是说,赤壁一战,如果不是东风帮助周瑜以火攻消灭曹操水军,二乔恐怕已被锁在铜雀台上供曹操享乐了。二乔没有被俘是细节小事,但二乔的命运同东吴一样都系于赤壁之战的胜负,这就从一个细节反映了三国兴亡的大主题。
又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借物言志之诗。表面看句句写石灰,但实际上又句句是写人。借助石灰从开凿到焚烧、使用的全过程,象征自己为报效祖国,甘愿经受劫难和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高尚情操。
再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这首诗明写梅花的形象,表现的是革命家的高尚品格,反映了革命先行者在艰难危险中奋不顾身和乐于奉献的无私精神。
巧妙取舍  以小见大要善于从生活中提炼题材,要注意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材料和具有象征性的事物。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16: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阅读后,深感格律知识可学,就是平仄搞不懂.谢谢老师旳诲人不倦!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