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场到门球场的姚思忠
2013年6月28日 18:18  姚思忠
姚思忠,祖籍山东,生于1924年,离休前担任31军副军长,而今依旧保持着军人的姿态,身板挺直,行动迅捷。
姚老18岁参加八路军,硝烟沐身,出生入死,从战士到将军,四十年军旅生涯他身经百战,立过功,挂过“彩”,至今仍有弹片残留于腋下,是枪林弹雨中塑出的英雄。抗日战争时期,姚老曾多次参加反扫荡,克禹城、战津浦,作战英勇。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参加了中原突围战,拔济阳、陷邹平、取聊城、打金乡,冲锋在前;莱芜战役,痛歼李仙洲;激战孟良崮,消灭张灵甫;济南攻坚,活捉王耀武,身临其境;淮海之役,勇战无惧;渡江之战,解放大上海;进军福建,解放福州城,身冒矢石;抗美援朝,跨过鸭绿江;东山之战,置身前沿;驻军厦门,保境安民……他为共和国的创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退休后,姚老并没有赋闲在家享受天伦之乐,而是担任了厦门市老年体协的副主席。他脱下军装,换上运动服,投身门球场,为门球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求创新,图发展,建伟业一干就是近30个春秋。
1988年,姚老成为厦门市门球运动掌门人时,全市仅有24支球队(而1986年仅有2支球队)、百余名球员,为了落实原老体协主席肖枫同志提出的10年内厦门要组建200支门球队的目标,姚老主动挑起了这副重担。他们根据厦门城市小,农村人口多,经济条件较好等特点,把发展农村门球运动作为重点,狠抓不放,填补空白。姚老言传身教,抓骨干带一片,布点建队,争取了各级主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支持,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于1999年先后在马翔巷、高崎、集美、杏林、后溪、同安等广大农村组建起100支门球队,同时在城镇建队120支,还成立了14支“娃娃队”。目前,厦门市的门球队已经遍布岛内外,共有334支队伍,队员4000余人。
组织赛事是门球专委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任何项目都必须经历的重要环节,是活动循环往复向更高阶段发展的验证,也是全民健身健身成果的展示,没有经常性的活动与比赛,门球运动就不会鲜活。在以姚老为领导的门球专委会班子多年的努力倡导、组织下,目前门球运动出现了红红火火的景象,先后组织了多届等级赛、敬老赛、元老杯赛、女子赛、百队赛、双百赛等比赛,还组织了纪念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喜迎十八大等各种大型比赛几百场,共有几千支球队,数万人次参加。厦门市的门球队还曾经参加省历届等级赛、老运会,还曾多次代表省里参加全国比赛。
在姚老的辛勤耕耘下,门球运动已经成为厦门市群体活动的主项之一,球队综合素质迅速提高,已跻身全省一流行列,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门球赛中,摘牌夺标,这些骄人的战绩,无一不浸透着“老军长”的心血与汗水,劳苦与功绩。
门球场地建设是开展活动、训练和比赛的先决条件,解决不了这一问题,谈门球运动就会是缘木求鱼。姚老和他的同志们对此非常重视,常年努力筹措资金、争取场地, 经过不懈地努力,从过去只有一处标准门球场到今天拥有124个。在场地的建设中,门球专委会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在室内、室外、山坡、屋顶等因地制宜的进行建设,充分满足了逐步扩展的门球队伍开展活动的需要,也进一步激活了老、中、青各界人士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姚军长生活朴实,粗衣布鞋,清茶淡饭,却为事业的发展而奔走“化缘”,筹集社会资助数十万元,他和有志于此的门球专委会领导不但不索取报酬,还从个人的离退休金中拿出一部分垫付、补贴赛事,其中姚军长更是累积贡献近20万元,大家都说:姚老是我们门球专委会的“后勤部长”“政治部主任”“作战部长”。
在姚老的提议及支持下,初步整理出了厦门市门球运动简史:影响深远的30个战例,近百次比赛成绩表,1989—2012年每场比赛裁判资料。这些技术史料详实有据,便于鉴赏参考。在他的倡导下,门球专委会还专门研究并实践了多种全新的比赛规程,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姚老还非常重视门球裁判的培养工作,在姚老的大力推动下,厦门市门球裁判员的培训工作走上了良性循环轨道,裁判员总数达到208人,几乎做到队队有裁判,区区有裁判组。近30年来,姚老还坚持有计划的组织球队进行春训、冬训等一系列的训练活动,采取统一动作、分头训练、集中考核的方法,带出了一支又一支能征惯战的队伍,并涌现出80多个先进集体,480余名先进个人。
从战场到门球场,姚思忠同志不仅适应了位置的转变,并且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活跃在公益事业的舞台上,继续着新的战斗,为人民继续立新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