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
查看: 3775|回复: 18

中医妙语122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9 14: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快乐人生w 于 2014-10-31 16:13 编辑

字号:大 中 小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5、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扇火炽,而炽乱神迷,外窜经脉则成痉。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60、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6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65、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6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67、形寒饮冷伤肺。
68、木扣金鸣,土中泻木。
69、耳聋宣肺。

70、胃喜清凉,脾喜温。
71、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72、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73、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74、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75、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76、淋属肝胆,泻属脾胃。
77、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7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79、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80、足太阴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81、内不坚则善病风。
82、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86、阴平阳泌精神乃滞。
87、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88、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89、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90、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9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9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9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95、牙痛长,腿痛短。
9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9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0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0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0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0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05、四季脾旺不受邪。
10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07、气症饮水,血症不饮水。
10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0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11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11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11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11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11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1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1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1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18、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如血室。
119、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20、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121、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122、内侵膻中则为厥




点评

真的很好! 谢谢了。  发表于 2013-8-19 15:48
太好了些谢  发表于 2013-8-19 15:06
 楼主| 发表于 2013-8-19 14: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5、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扇火炽,而炽乱神迷,外窜经脉则成痉。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60、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6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65、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6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67、形寒饮冷伤肺。
68、木扣金鸣,土中泻木。
69、耳聋宣肺。

70、胃喜清凉,脾喜温。
71、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72、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73、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74、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75、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76、淋属肝胆,泻属脾胃。
77、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7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79、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80、足太阴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81、内不坚则善病风。
82、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86、阴平阳泌精神乃滞。
87、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88、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89、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90、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9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9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9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95、牙痛长,腿痛短。
9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9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0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0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0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0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05、四季脾旺不受邪。
10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07、气症饮水,血症不饮水。
10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0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11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11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11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11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11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1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1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1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18、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如血室。
119、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20、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121、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122、内侵膻中则为厥


点评

老弟说得实在,有意去悟,受益良多,领会不到等于白痴。  发表于 2013-8-21 17:24
识者是宝,不识者如草,谢谢!  发表于 2013-8-21 07:00
发表于 2013-8-19 15: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中医妙语122句,有益健康。辛苦了。

点评

有益健康。辛苦了。  发表于 2013-8-19 21:11
谢老师关注鼓励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8-19 19:45
发表于 2013-8-19 15: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妙语非常有力,对健康有益处。学习了谢谢您!

点评

谢老师关注鼓励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8-19 19:49
发表于 2013-8-19 16: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仔细想思,好象自已也有过这样的症状,学习防病治病有益。

点评

谢老师关注鼓励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8-19 19:51
发表于 2013-8-19 17: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妙语122句好。有益健康!拜读了!
硕果累.jpg.thumb.jpg

点评

谢老师关注鼓励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8-19 19:50
发表于 2013-8-19 18: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王的收集妙句。中医的虚、实、寒、热很难分清,学习后有所收获。

点评

谢老师关注鼓励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8-19 19:52
 楼主| 发表于 2013-8-19 19: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翔云 发表于 2013-8-19 15:50
很好的中医妙语122句,有益健康。辛苦了。

                     {:soso_e181:}谢老师关注鼓励支持!
062608wqtwml8p8wabqokp.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8-19 19: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罗珊 发表于 2013-8-19 15:54
中医妙语非常有力,对健康有益处。学习了谢谢您!

                 {:soso_e181:}{:soso_e183:}谢老师关注鼓励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3-8-19 19: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乐山茶社 发表于 2013-8-19 17:09
中医妙语122句好。有益健康!拜读了!

                 谢老师关注鼓励支持!
081202ihaqqqjxhrpxrvik.gif
 楼主| 发表于 2013-8-19 19: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季姐 发表于 2013-8-19 16:21
仔细想思,好象自已也有过这样的症状,学习防病治病有益。

         谢老师关注鼓励支持!
075145g5x5o3owhwibjooo.gif
 楼主| 发表于 2013-8-19 19: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涛 发表于 2013-8-19 18:11
谢谢老王的收集妙句。中医的虚、实、寒、热很难分清,学习后有所收获。

  谢老师关注鼓励支持!
180505wjtwht8pnh8k0p3t.png
 楼主| 发表于 2013-8-19 20: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快乐人生w 于 2013-8-19 20:47 编辑


                 中医药性讲解温性药说
  少火生气,温之谓也。温药于人,温和宜人。诸邪得祛,诸虚得补,能不赞之?
  助读:人有生命,全赖体内一团阳气推动。故阳气常宜培补,不宜过度攻伐。体现在用药上,我们可以发现,常见的几种邪气,风湿寒热、气滞血瘀,除热邪外,中医驱散其他几类邪气的手段,多用温法。风邪得辛温而解,水湿痰饮得温则化,寒邪得温则散,气血得温则行。再看虚证,不但气虚阳虚多用温药来补,即便阴血的不足,也常以温药来治。寻思其理,补阴血之药多滋腻,若多用寒凉之性,恐不易行,难以为人所用,填补阴血。例如地黄,生用则性寒,用以清血分之热;若经酒炮制,反复蒸晒,则寒性大减,反成温性,用以补养阴血。我们还是举三味药为例,来体会温药。
  
  温性药举例
  1 防风
  顾名思义,防范风邪。防风最善行于肌表,辅助卫气,警惕外界风邪侵袭;譬若岗楼之哨兵。风为百病之长,凡有外邪入侵,总以风邪为先导。风邪既防,众邪无犯,平安得保。风邪未至,防风可防范之;风邪已至,防风可疏散之。实为治疗外风证不可多得的妙药。
  2 陈皮
  陈皮即干燥的橘子皮。之所以名之曰陈,是因为陈皮入药,是以辛燥为用。但过于辛燥,对人体正气损伤太甚。经久后燥性减,不致伤人。痰湿与两个脏的关系最为密切,一是肺,一是脾。脾主运化水湿,脾气无力则水湿停聚为痰。肺主通调水道,肺气不利则水壅上源而为痰。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陈皮性温燥善行,入肺脾,治疗湿痰,尤为所长。
  3 熟地
  地黄生用性寒,经酒蒸晒后成为熟地,寒性渐转为温,为养血填精之要药。与防风陈皮同属温性,但前二者主以解表行气,所治在气;而熟地则补益在阴血。
       热性药说:
  人有大寒,因用热药。冰寒禁锢之地,非熊熊烈火无以消其阴翳。寒凝在脾,则需干姜温中以固守;寒聚于肾,必经肉桂温下以培元。其寒气大盛于一身之内外,抑或阳气将脱之危重大症,非附子孰能力挽狂澜?
  助读:治热以寒,治寒以热,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思路。凡人体出现阴寒内盛的征象,寒邪盘踞,坚守不去时,即需大热之药来辅助回阳驱寒。人体五脏六腑皆可有寒邪停留,但在脾肾两脏更为常见。温中焦者,干姜最佳;暖下焦者,肉桂尤良。如果遍身内外寒邪皆盛,或者阳气暴脱欲绝,就必须选用“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附子了。大热之药,总量并不很多。我们下面就以这三种最常用的热药为例,来体会热药之用。
  热性药举例
  1 附子
  附子为热药之最,大寒稽留,阳气虚损,必选之药。善于行走,一身上下内外,无所不能及。寒在外,关节痹痛难忍;寒在上,胸痹喘息心悸;寒在中,脘腹冷痛便溏;寒在下,腰膝冷痛小便清长,皆赖附子之大热来温阳散寒。附子如此刚猛的热性,不但表现出如此卓著的功效,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伤害性,也就是毒性,严重者可以危及人的生命。所以中医处方用附子,常常在右上角标注一个(先)字,表示此药需要先煎煮半小时左右,以减少其毒性。不过随着今天中药材质量的大幅下降,以及火神派的兴起,让医生对附子的忌惮化解了很多。有些医生用附子,起手就是三十五十。无疾对此不作评论,不过对于本文的读者,爱好者朋友们,强烈不赞成学习此法。人的生命何其宝贵,中医治病的方法有很多,何必常出险招制敌。
  2 干姜
  生姜晒干后即为干姜。物虽同,性却异。生姜性温,可发散解表,民间有用姜糖水来治感冒的方法;还可温胃止呕,被誉为“呕家圣药”。干姜性热,最善入中焦,温补脾胃,散其寒邪,是温补中焦阳气的主将。干姜与附子相配,可以进一步加强附子的热性,用来挽救阳气将脱的患者。
  3 肉桂
  肉桂就是我们日常炖肉时常会用到的桂皮,不过入药用的肉桂,成色更好些。与干姜相比,肉桂最擅长温补的部位在肾。有一种病有意思,上面口舌生疮,咽干鼻干,下面却腰冷疼痛,小便清长。上面一团火,下面一盆冰。中医称为“上热下寒”。上面的火,原本该在下面;但是由于下面寒邪盘踞,把异己的、虚弱的阳气赶了出来,阳气无家可归,浮游于上,才出现了上面的火象。肉桂的作用,就在于入下焦温散寒邪,让阳气来复。中医形象的将肉桂这一功效称为“引火归源”。

       凉性药说
  气有小寒,谓之性凉。凡热不甚,用寒则伤正者,凉药之所为也。风热之袭表,则需凉散;阴血损而燥热生,则宜凉润;凡血有热,不宜寒冰太过,常用凉血。
  助读:如果热证本身不是很严重,或者患者体质偏于虚寒,用大寒的药来治疗,往往可以导致人体的正气受损,疾病难愈甚至加重,此时就需要选用性质仅次于寒的凉药来治疗。临床常见的凉药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辛凉解表,以解在表风热之邪;甘凉清润,以治阴血不足所致的燥热内生;凉血宁血,以治血热躁动。以下我们还是举三味药为例,来体会凉药功效。
  凉性药举例
  1薄荷
  薄荷以其清香宜人的气味,经常被加工成各种饮品,在炎炎夏日为我们带来凉爽。薄荷这种清凉之气,也被医生用来治疗由于外感风热邪气所导致的疾患,用以疏风清热。风热之邪本性轻浮,所袭肌表亦属轻扬之地。凡欲解此处此邪,非轻清之品不得。若治以大寒,总难免卫阳被厄,毛孔闭合,而邪走无门。
  2麦冬
  有小热伤及阴津,或是热病后期邪气渐去而阴液受损,最适宜除此小热,益此津亏者,非麦冬莫属。我们常说的阴,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较浅的一层,称为阴津,主要来濡养肺胃大肠等;阴津受损,主要表现为口渴、咽干、舌燥、干咳、大便干燥等。较深的一层,称为阴精,主要藏于肝肾,称为一身阴之根本;阴精不足,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无力,夜尿频多,心虚胆怯,耳聋耳鸣等。我们留意麦冬的形态质地,白白胖胖的像个蚕宝宝。其性情温和,轻浮在上,而又质稠明润,故最善疗小热阴津之不足。
  3丹参
  丹参色赤入心,善于理血。与气相比,血有形,流动有一定的路径。如果用大寒药来清除血分之热,就非常容易造成血行的凝滞。譬如河流遇寒凝结成冰,再要破冰恢复水流,就是一个比较浩大繁重的工程了。所以除非遇到血中热象非常明显,出现各种出血的表现,如流鼻血、大量吐血,尿血等,中医一般不主张用大量寒药冰覆血液。而是代之以凉而能行的一类中药,比如丹参。丹参功能凉血、活血、养血,且性情平和,不燥不滞。古人盛赞曰“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四物汤是养血第一方)。

       寒性药说:
  药性有寒,以泻人体火热之邪。烈日炎炎,火邪可从外而侵袭;烦怒焦躁,火邪可内生于五脏;膏梁厚味,火邪可积于六腑。凡此诸种,大火熊熊,能拯危救难者,非寒冷不行。或以冰冷直折其火势,或以泻下抽薪于釜底,或以清透之力还热出肌表,皆寒药之功也。
  助读: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的身体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感染到火热之邪。火邪主要的来源有三:外感邪气,饮食积热,情志化火。而热邪一旦形成,从其部位来看,可在表,可在里;开在气,可在血;可在脏,在可腑。虽然热病总需寒药治,但随其部位不同,治法也相应的有所区别。在表则清透,在里则清泻;在气则清气,在血则凉血;在脏则清脏,在腑则通腑。下面我们以三味药为例,来体会下寒性药的特点。
  寒性药举例
  1 大黄
  大黄素有“将军”之名,最善攻下,斩关夺门。凡热邪隆盛于体内,而腹中有大便不通者,必选大黄攻伐。试想腹中积热停滞,身上高热不退,神志躁扰不宁。遍身热象,皆由腹中积热所致;譬如一锅沸水,滚滚蒸腾,清凉求解,恰似扬汤止沸,唯有大黄,釜底抽薪,方可去除热病之根源。
  2 黄连
  黄连至苦至寒,是苦寒直折类药的代表,最善清脏腑热。所谓直折,譬如以冰水浇灌柴草之火,可令火势骤减。一般来讲,清脏腑热的药,多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即某一种药擅长清某一种或几种脏腑热证。黄连最擅长的,一是清心火,二是清胃肠热。夏季炎热,人容易烦躁,是热扰心神之象;饮水时稍加一点黄连,心火得以清泻,即可神清气爽。感受暑邪,或饮食不洁,导致腹泻痢疾,泻下黄粘臭秽,或见脓血,后阴灼热疼痛,是湿热客于胃肠,可凭黄连之寒以清此热,为正治之法。
  3 石膏
  邪从外入,侵袭肌表,而导致高热不退。此时需要观察一点,就是我们在上一章辨证中讲到的,辨别表里的重要指征――恶寒。如果恶寒存在,说明病邪的位置尚在于表,需要用发散的药物来治疗。如果恶寒消失,甚至出现不恶寒、凡恶热的表现,也就是说,患者从起初的怕冷喜多盖衣被,变成怕热喜掀开衣被时,即说明病位已经在里,需要用清热药来治疗。但这种情况下的清热,还与以上的两种情况不同。用大黄通腑,腑中本无积滞,下之徒伤正气;用黄连清泻,热邪未至脏腑,清之亦损真阳。此时唯有生石膏,能清能透,而不损脏腑正气,方是正解。
讲解:天下无疾


发表于 2013-12-19 10: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转了、谢谢。

点评

谢关注鼓励转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19 18:0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1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光闪烁 发表于 2013-12-19 10:32
好贴,转了、谢谢。




                                  谢关注鼓励转帖。
59.png
10.png
untitled献花.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5-8-23 08: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