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社区广播台

楼主: 我是门球

门球技术-跳球之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4 1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学习!
发表于 2012-2-8 09: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soso_e182:}{:soso_e181:}{:soso_e178:}
发表于 2012-2-8 13: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soso_e179:}
发表于 2012-2-8 15: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贴在力学方面有错误。
门球、地面、槌都不是皮球那样的弹性体,不存在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运动关系。在球的顶部击球,球是不会跳起来的。
压顶法击球所以能使球跳起,是槌面和地面形成一个劈形缝隙,当此缝隙缩小的时候把球从缝隙里挤出,成为跳起。
当击球角度大的时候,由于摩擦系数的存在,球会自锁在劈内不动。常见的摩擦系数如0.2,则击球角(图一)在67度以上是自锁的。
(门球闪击时脚和地面也形成同样的劈,通常他能自锁,压力再大球也不跑。当地面是冰,或脚底抹油时 摩擦系数减少,球就不容易踩住,而从脚底滑出。)
为了使球灵活,在用此法击球时,槌面上加一点润滑剂,可能更好。

在劈内球的队运动规律有待研究。

这种击球法在槌面上留下一个椭圆形的痕迹,这个槌和球的关系符合推球定义。我以前曾说过,这是有推球之嫌的。当然目前不成问题,如果用普遍了,规则必须做出回答,要么特别说明,同意使用,不作推球论,要么认定是推球,不允许使用。




发表于 2012-2-8 16: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讲的很好要下功夫練。
发表于 2012-2-8 17: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门球后卫 于 2012-2-8 18:34 编辑

            烨鹤网友所言很有道理,有些习以为常的事,当我们用科学的理论来重新认识,并以实践的结果予以验证时,就会得出一些颠覆性的结论。打擦顶球不论用哪种方法,(用斜面槌头除外)有推球的嫌疑我完全赞同,这种击球方法类似于用反斜面的(斜面朝下)槌头打跟球,虽然自球可以跟进1米左右,但用击球的印迹验证,可以确认是连击或推球。究其原因是由于槌头对球向下的压力成为击球的阻力,延长了击球面与球的接触时间,造成击球点的偏移,击球印迹不是圆形而是呈现椭圆形就是证据。
    击球印迹验证方法:击球端面贴一片透明胶带,每次击球都会留下一个印迹,对不同击球方法的印迹进行对比,可以帮助我们的分析和判断。

点评

谢谢后卫的支持!  发表于 2012-2-8 18:24
发表于 2012-2-9 18: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写的很好
发表于 2012-2-10 12: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准备好好练习。
发表于 2012-2-10 17: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跳球在关键时刻能起到一杆定乾坤的作用,这是我的一个弱项,需要好好学习。
发表于 2012-2-10 19: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使用的机会不多,但是练好了关键时刻可是杀手。
发表于 2012-7-5 16: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学习了。太难掌握了,真是望尘莫及。{:soso_e127:}
发表于 2012-7-5 20: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擦顶球已经在发展了,我在小型比赛中用过多次,1m的两球距离擦顶全部成功。只是分量差一点。
    我打擦顶球是撞击中心击球点以下的部位,用平推式击球法。
发表于 2012-7-5 21: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讲解的很好,精典,体验后很爽!!!
发表于 2012-7-5 21: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学习了。{:soso_e179:}
发表于 2012-7-5 22: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跳球容易,自球跳距难控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