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6-12 22: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门球运动的起源,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门球起源于中国;还一种则认为门球起源于法国;再就是认为门球起源于日本。
源于中国说
门球运动是从我国古代的“捶丸”演变和发展而来的。早在我国三国时代,就有一种“击鞠”的活动。到唐代就出现一种被称为“步打球”的游戏,与现代曲棍球十分相似。2007年河南郑州出土了两件国宝级的文物,唐代青花塔形罐,其中一件瓷器的腹部非常明显地绘有一幅古代“曲棍球图”。图案中的人物叉腿而立,右腿微曲,左手扬弯形球杆,左侧有一圆球,非常生动(见图一)。专家介绍,这种中国“曲棍球”在唐代称为“步打球”。 证明我国古代的步打球比欧洲曲棍球的历史要早得多。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的《打球作》写的即是“步打球”:“坚圆净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无滞碍时从拨弄,有遮拦处任钩留。不辞宛转长随手,却恐相将不到头。毕竟入门应始了,愿君争取最前筹”。 大约在公元8世纪,中国的步打球传到了日本。保存唐代步打球形象的两条花毡现存日本奈良东大寺佛殿西北的正仓院北仓中,各长2.36米,宽1.24米,花毡的图案由花朵和一作击球状的童子组成,击球的童子左手执一弯月形球杖,正在弓身屈腿作击球状,在其左方绘有一球。整个图案生动地表现了唐代童子击球的生动场景。与唐青花塔形罐上的图案相似。说明唐朝步打球盛行。到了宋、元、明三代,这种步打球发展成“捶丸”。捶丸活动的最早记述,见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付锌的署名为宁志斋老人编写的专门论述捶丸的著作—《丸经》。根据《丸经·集序》中“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述,表明捶丸形成期在北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 在山西省洪洞县有一座水神庙,水神庙的应王殿建于元代,内有一副壁画绞“锤丸图”。在云气和树石之间,有一平地,几位身着朱色长袍的男子,手握短柄球仗。其中一人正面俯身做击球状,面前有一小球丸;另一人则侧蹲注视着前方地上的球窝。这幅图至少表明,“锤丸”是一项非身体接触的、以棍棒击球的体育项目;专用器具的使用,说明这项运动已经发展到较为成熟的程度;能够被艺术所再现,并绘于庙堂,足见它已较为流行普及,有一定群众基础。 捶丸的特点是设球穴,以杖击球,而且场地要有地形变化、凹凸不平,球穴旁要插上彩旗作为标记;捶丸所用杖(棒),有着不同的类型,有“撺棒”、“杓棒”、“朴棒”、“单手”等,供人在不同条件下选用,打出不同的球;捶丸之球,一般用赘木制成,这种赘木即指树身上结成绞瘤的部分。捶丸比赛时,即可分组,亦不可分组。以参加人数的多寡又有相应的名称,多人参加的叫 “大会”,七八人参加的为“中会”,五六人的则为“小会”,而三四人的称为一朋。最少的是两人,叫“单对”(见图二、图三)。 在13世纪由蒙古人西征时将“捶丸”传入欧洲。法国著名东方学者莱麦撒也根据大量的史料,考证出相同结果。后经改进和发展,一支为现代的曲棍球,一支为现代的门球,一支为现代的高尔夫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