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有节选)
来源:网络
看电视连续剧《楚汉》有感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文/张明华
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这实在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统一之时,秦王召开了一次常委扩大会议,在总结灭六国的经验教训后,又专门讨论了秦王的尊号问题。李斯等的提议得到了一致通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朕、秦王尊号为皇帝。散会之时,秦皇帝赢政总结说,我就是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秦始皇的功绩真的很大,他周围的人都认为超过了三皇五帝。所以,统一中国后的他神采飞扬,用了相当多的精力以使自己开创的事业不朽。刻石颂德,就是他企图不朽的方法之一。 秦始皇一生中命人所刻的石刻,仅《史记》中提及的就有六七处。 秦始皇把视察郡县作为显示天威的一种方式,大多石刻,也是在视察途中所为。第一块石刻是在邹县的峄山,石刻的具体内容已经不详。第一块有详细碑文记载的是泰山石刻。秦始皇登泰山,目的是封禅和祭祀山川。期间有一小插曲,说在下山途中突遇暴风雨,秦始皇只好在一松树下躲避,风停雨止后,兴致颇高的他还把这树封为五大夫。
在秦始皇视察的郡县中,琅邪是他两次临幸的地方。当时镇守琅邪的官员是个极会阿谀逢迎之人,听说皇帝要来,早早地就整修道路、修建宾馆、准备特色歌舞,还组织了专业船队出海捕鱼,以便能让皇上吃了一顿海鲜大餐。秦始皇自幼在关中长大,从来没见过海的他“大乐之,留三月”。当初越王勾践曾在琅邪筑台,始皇登临时只问郡守一句,朕之功与勾践孰大,聪明的郡守马上明白,立即组织人马重筑琅邪台。当然,新筑的琅邪台要比旧台宽大高大了许多。新台筑成后,秦始皇“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
秦始皇最后一块石刻是会稽石刻。此次巡游的目的是祭虞舜和大禹。几年前,秦始皇曾渡湘水,过湘山祠时遇上了龙卷风,秦始皇就很生气地问身边人,这湘山祠供奉的是什么人啊。当听说供奉的是舜帝的两位妻子时,他就雷霆大发,命令三千囚徒,把山上的树全部砍光, 使湘山红壤血一样裸露着。而始皇过钱塘时,水波凶险,又把所有的人吓出了一身冷汗。虞舜和大禹都是上古圣贤,连续两次遇险,也许冥冥之中暗藏着天机。
果然,在会稽立了石刻之后,秦始皇就在回京的途中病死了。为了稳定朝局,赵高和二世等密不发丧,还在途中篡改了诏书,逼着公子扶苏自杀。当时正值三伏天,为了掩人耳目,赵高等还在秦始皇的专车上摆上一担鱼,让鱼的臭气把尸腐味掩盖掉。
秦始皇为了不朽,可谓是绞尽脑汁百计千方。但机关算尽,“至于万世”成了美梦,大秦还是被几个布衣点燃的星星之火覆灭。 秦始皇的刻石记事,如果没有身边人的逢迎,也许会点到为止。据说,在秦始皇所有的刻石中,大多碑文出自于李斯的手笔。李斯是个人才,为秦朝的统一作出了大贡献。但李斯也是个刻薄寡恩之人,焚书坑儒这样臭名昭著的事情,都是他的杰作。他所撰写的碑文,堆砌了大量华丽艰涩的词藻,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实在可以名列御用文人千古第一。且看他亲撰的会稽碑: 皇帝伟烈,平一宇内,德惠修长……群臣颂功,本原事迹,道追高明……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体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道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在李斯笔下,秦始皇的完美无以伦比,天下太平无以伦比,人民安康无以伦比。一句话,秦始皇简直就是大秦朝鲜红鲜红的红太阳。 按照市场法则,只有供求双方同时存在,才能成为市场。秦始皇有不朽的需求,那些御用文人们才会按照定单去满足这个需求。有趣的是,想附带不朽的李斯除留下些刻石让后人作为书法样本外,也很快在名利的角逐中身亡。更有趣的是,儿皇帝秦二世也学他父亲的样,“巡行郡县以示强”,在碣石会稽刻石“以彰帝盛德”。二世做这些的时候,他绝对没有想到,他却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之一。 诗人臧克家《有的人》说得极好: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人民永远记住他。
是的,从来就没有人万岁万万岁过。想不朽,还是修德为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