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12-30 12: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议我国门球多样性的必然性
我国门球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其表现:
一、打法多样性。
刚从日本引进时,都是按照国际规则打,即:双方各五人的旣限时又限分的25分制。这种打法节奏慢、运动量小、竞争不激烈。后来逐步出现了单打、双打和三人制的打法,这些打法就个人来讲,节奏快了,运动量也增加了,但仍是旣限时又限分的25分制。三人制的团体赛,去年十月份,郑伟、李兰贵、房邦杰和我在兵团党校议论这一赛事时,曾经设想增加两个球,双方的三人毎人都打两个球,这样做的好处是:平时打着玩毎人一球每场可以多上两个人,能够缓解球场紧张的问题;全国大赛毎人打两个球可以缓解组队难的问题,但是,要让厂家多做两个球,而且还要改制记分牌困难比较大。限双问题已经议论、试行了多年,全国各地五花八门,意见很不一致。归纳起来约有以下8种:1、不限形成,只限使用,比如09规则;2、只限形成不限使用,比如国际规则;3、既限形成又限使用,比如11规则;4、不限形成只限使用,例如双杆任意做,门前门后或角度形成的都承认,但不准利用多杆击打任何球,只能用来得分或做它球接应,即使借门过度也不行;5、还是不限形成只限使用,与4不同的是允许借门过度击打它球;6、只有击中对方球形成的双杆、多杆才有效,有一个己方球也不行;7、彻底取消双、多杆;8不限多、双杆。后卫搞了个”三界球“,似乎是门球衍生出一种新的球类运动,不过我认为它还是以门球为基础,属门球多样性中的一种。安利网友搞了个”双15“,我曾表示赞成。最近,门球狂人又搞出一个”三门一洞“,引起门球界的热议,有人赞成有人质疑。在我看来,高尔夫球和门球有相通之处,那就是角度和力度,只有掌握好角度和力度才能打出高水平的球。“三门一洞”就是把高尔夫球打球入洞这一精彩部分之一融入到门球运动中,使门球的难度有所提升,而且也很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兴趣,所以很值得一试。截至目前,能纳入到规则的,就是分数不封顶。
二、场地多样性。
我们不是只在天然草坪场打球,有沙场、人造草坪场和天然草坪场。沙场最多,人造草坪场为次,天然草坪场很少。规格也不同,有二十五乘二十的和二十乘十五的,最近还又出现了一种小场地门球。前两种只是面积不同,而最后一种在四个角增设了安全区,处在区内的球区外的它球不能打。
三、球棒多样性。
有木质的、尼龙的、金属的。球槌的形状有圆柱体和方形的,最近几年又出现了斜面锤头、船型槌头。
打法、场地、球棒都呈现为多样性,这有没有它的必然性?我认为有。
第一、这是门球自身发展内在的客观要求。
门球是一项正在兴起的新的体育运动,它还很年轻,不成熟,亟待改革、创新、发展和完善。各个国家在各个不同的时期,有人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改革,能够提出一些新的打法,增添新的内容,使门球呈现多样化,门球的发展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这同门球亟待发展这一内在的客观要求是完全适应的。
第二、是适应环境、条件促使自身更快发展的需要。
门球是泊来品,不是土生土长的。当它从英国传入日本时,日本人根据日本的国情和需要对它进行了改造,当它传到中国同样需要解决一个“水土不服”的问题。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地域辽阔、人口众多,9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东、西、南、北、中差异很大;13亿多人,起码有十来亿人需要体育锻炼,因此,门球必须要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才能吸引众多的人参与,如果只有从日本学来的那一种模式,不能呈现出既有康乐型又有竞技型等的多样性,它的发展是不会很快的。
我 国已是经济大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但人均产值和收入,同发达国家比尚有很大差距,如果只准用天然草坪场,不但北方不适应,而且会因费用问题搞得场地很少,即使有再多的人想打球也打不上,这样门球就不可能快速发展。
由于场地不同,我们的击球方式也不同,日本是依托地平面瞄准侧打击球,我们多是依脚为依托瞄准正打击球,因此,圆形、方形、斜面槌头我们都可用,而且方的最好,但是日本就不行,只有园型可以,方的不好用,斜面不能用。
总之,我国门球呈现出方方面面的多样性,既有内因(门球亟待发展的内在需求),又有外因(我国国情不同,即必须适应外部条件变化),应该说它是具有必然性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