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门球推向社会产业化 四川内江市
廖忠明
在新世纪、新经济发展时期,门球运动如何使之与足球等球类一祥进入社会产业化的行列,发挥出它的巨大价值。笔者列示如下初步思索,供商榷。
树立品牌意识
门球运动自80年代初进入我国,至今虽仅20来年,但长期以来却被一些人误认为只是老年人玩玩的活动,加之宣传力度不够,而忽视了门球“大市场”的极大资源,看不到门球是一种“产品”,也须要打造“品牌”。所以只有把其资源充分发掘出来、实现它的巨大价值,只有走向市场进入社会化的轨道,其产业化才能实现,门球运动的发展才会有新突破、新局面。如笔者亲自参加过的“云松杯”门球邀请赛,有60支球队参赛。他们锻炼强身、自我消费,仅川南参赛的一支建筑队8人就共计花费了1.28万元(平均每人1600元);山东胜利油田队6人,从山东到云南花费就更多了。这次邀请赛,还为云南门球器材厂打了广告,促进了该厂的经济发展;对昆明市商贸、交通、旅游也是一个不小的促进。实践充分证明了门球这一体育运动“产品”的经济价值、它的含金量,就此要认识足。
开展形象宣传
在我国,社会各阶层了解门球、认识门球的人尚不太多,是可以理解的。但面对这一现实,门球人要与时俱进要在创新上大做文章、大造舆论,把门球这个“产品”形象推介出去。首先,积极主动与电视台、广播电台联手办赛,并力争他们有计划地安排直播赛况,以及信息、知识等方面内容,扩大辐射影响面。其次,积极组织稿件,向报刊投送,多角度多层面地宣传门球运动的性质、特点、强身健体的优越性与此同时,门球基层组织要办好自身小信息通讯,交流本地区情况。第三,多办赛事,以比赛本身做好宣传,除每年有计划组织的大型节日杯赛外,还组织多层次的门球比赛:多办基层赛,以求大量接触广大群众;多办跨地区性的邀请赛,以交流经验、扩大门球声誉;多搞“联姻”赛,主动与企业(公司)联办杯赛,以宣传企业(公司)、门球的形象,促进他们的发展,获取双赢。通过多种渠道、上下结合、持之以恒的宣传,完全可以达到使企业(公司)和各阶层广大群众认知、参与,支持门球这项体育运动。
致力产品打造
而今,门球在发展上虽有一定规模,但加强自身建设还是当前第一要务。首先,要狠抓技、战术的提高,组建专题研究组,研讨发展方向。同时,在抓普及的基础上,组建竞技性门球队,通过严格训练、严格考核,推动技,战术的提高,把门球竞技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其次,在抓巩固老年门球活动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发展中、青、少年门球队伍,以点带面、逐步推开,长抓不懈、发展壮大。这是门球运动的希望,是门球运动的潜在力,是门球运动发展的方向。第三,充分发挥现有场、馆功能。门球场地主要为满足门球活动(训练、比赛)使用,但必要时,也可为其它球类(诸如排球、羽毛球等)提供(比赛)使用,而体育馆除为篮球等球类使用外,也能为门球比赛提供场地(铺上塑胶地毯或人造塑胶草坪即可比赛)。在城市,场、馆的综合利用能解决多方面问题,既可克服场地不足的困难,又可节省(创收)一大笔资金。第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管理。在开展门球活动中大力弘扬正气,克服歪风邪气,使门球运动队伍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和改善制度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做到办事程序化,管理制度化,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第五,大力培训积极分子。除要培训足量的裁判员、教练员外,还要着力培训一大批专职或兼职的门协工作人员以及门球宣传员、通讯员、评述员,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从不同角度做好门球运动的工作,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
推介群体机制
门球这个新兴的群众性体育项目,要想发展出一个新局面,也就不能违背市场发展的经济规律:而朝着社会化方向发展,走俱乐部发展的道路,乃是实现其经济价值的必由之路。各地门球人,在各级门协的领导下,视条件地、逐步地以片区为主(含各企业、公司,各阶层广大群众),组建俱乐部。要积极争取企业、公司任主管:暂达不到此条件时,可自行运转,成立民管会,开展活动,逐步创造条件再发展。
多方筹划资金
当前,解决资金的渠道主要是:向政府及所在单位禀报门球活动意义,求得他们的拨款:积极走社会产业化道路:组建俱乐部,制定会费制度,作为开支和奖励使用;加强门球场、馆设施的管理,制定租用收费办法,作为补充经费;还可组织大型的跨地区门球邀请赛,与企业公司“联姻”,获得其经费支持,达到为其宣传创誉、开展门球活动,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三利”目的;等等。
总之,门球活动要有声有色,红红火火,经济杠杆不可缺少。因此,把门球推向社会产业化势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