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
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据记载,洪武初年,山西人口达400余万,比当时的河南、河北两省人口的总和还要多。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内,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18次。所迁之民遍及山西51县,迁往之地多达十省市。
据记载,明朝时,车马大道从山西洪洞城北的贾村广济寺的汉槐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鸹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逢农闲的晚秋时节,明朝政府就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发放“凭照川资”,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而此时的槐树叶已经凋落,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树冠和那醒目的老鸹窝。被迫登上不归之路的移民们,一步三回首,渐行渐远,不禁潸然泪下,不忍离去,直至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鸹窝。天长日久,岁月无情地冲刷去了寄居他乡的山西移民们对故土几乎所有的记忆,
只有那临别之时的大槐树和老鸹窝还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的心头。于是,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了在移民群体中唯一广为流传的故乡的故事,变成了故土的象征性符号,深深地融进了移民后裔们的血脉中。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或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