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夏益民 于 2025-7-20 12:27 编辑
传承抗战精神,助力改革发展 ——退休教师群体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担当 (征文)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淬炼出的精神瑰宝,它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为底色,以“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为风骨,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为脊梁,更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为灵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这种精神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因时代的呼唤愈发彰显其价值。退休教师群体作为亲历过时代变迁、见证过国家成长的特殊力量,正用自己的方式让抗战精神焕发新的生机,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永葆政治本色,为改革发展注入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一、讲台虽退,家国情怀不减: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 抗战时期,有位叫陶行知的教育家说过:“教育要为老百姓办,要为国家办”。这句话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教师。如今,退休教师们把这份家国情怀从讲台延伸到了社区、校园和街头巷尾。 为了让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头灶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将退休教师夏永喜、陈天杰、周井龙、夏益民、夏云保、徐仲林等人组成志愿者队伍,首先跑遍全镇各村采访头灶人民在抗战时期的英雄事迹,还多次深入大丰万盈和北沈灶等地进行采访,将采访来的材料整理成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抗战小故事,拍摄成几十个视频在抖音上发布,还编成《头灶人民英雄谱》和《红色诊所的故事》等小册子。镇关工委组织以退休教师为主体的“五老”宣讲组多次到本镇五所中小学学生中进行宣讲,把抗战精神里的家国情怀,变成了孩子们能听懂的“身边事”。用这些本地的红色“小故事”讲清了保家卫国的“大道理”。 退休教师们心里清楚,改革发展到了关键期,难免有人觉得“国家发展离自己太远”。在社区和各村进行宣讲时,他们就用亲身经历当“活教材”:讲自己年轻时怎么跟着国家政策搞扫盲运动,讲恢复高考时全村人凑钱供一个学生上大学的小故事,让大家明白“国家好,小家才好”的大道理。这种“接地气”的宣讲,比书本上的理论更能打动人心,让更多人愿意把个人小日子融入改革发展的大图景。 二、岁月虽老,奉献精神不松:用“老经验”破解“新难题” 抗战胜利不是等来的,是靠“小米加步枪”拼出来的;改革发展也不是敲锣打鼓就能成的,得有股子“啃硬骨头”的劲头和“乐于奉献”的精神。退休教师们把抗战时期的奉献精神,变成了解决当下难题的“金钥匙”。 退休教师志愿者们在镇关工委的带领下逐村逐户调查贫困家庭学生的情况并登记造册,逐一落实帮扶措施和责任人。努力为困境青少年提供物质帮助和精神关怀;尽力帮助黄尖村孤儿姐弟解决生活难题;多次资助永丰村读小学的父母双残的姚成林同学完成初中学业;协调资金十多万元 为困境儿童赠送课本和图书,建设“梦想小屋”;还帮助家庭困难的大学生申领助学金。 当得知本镇下舍村一名八岁的白血病患儿张文宗处于无钱救治的病危困境时,退休教师夏云保除及时向领导回报外,随即在全村干群中发起了“向小文宗献爱心”的捐款活动,一天就捐款近一万四千元,让小文宗及时就医,帮助解决了难题。 这些退休教师没什么“高大上”的办法,靠的就是抗战精神里的“团结”和“奉献”。他们知道,改革发展就像当年打仗,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遇到邻里纠纷,他们用“当年八路军帮老乡挑水种地”的故事讲互助;碰到工作卡壳,他们用“地道战里群众想的土办法”启发思路。这种把“老经验”用到新实践中的智慧,让改革发展少了些“磕磕绊绊”,多了些“顺顺当当”。 三、青丝虽白,传承责任不丢:用“好传统”培育“下一代” 抗战精神能传下来,靠的是一代代人的接力;改革发展能走远,靠的是年轻人接好班。退休教师们最上心的,就是把红色基因种进孩子们心里,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好日子从哪来,将来该往哪去。 退休教师陈天杰年过八旬,但老当益壮,他自购电脑和打印机,下功夫学习打印技术,他的宣讲资料和讲课教案都是他自己打印出来的。他以镇德育中心校为平台,办起了儿童诗词培训班,激发了中小学生学写诗词的兴趣,学生写的十几首诗词还被我市《东亭晚翠》诗刊录用呢。他举办的学生自作诗词朗诵会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东台日报》也作了报道。 镇“五老”宣讲组多年来运用“宣讲”这个“好传统”到镇五所学校和部分村德育分校分别宣讲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了我党的辉煌历史;宣讲了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宣讲了头灶人民抗战期间的英雄事迹;宣讲了抗战精神;宣讲了头灶、东台、盐城三级好人夏素红的感人事迹;宣讲了科技强国、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理想;宣讲了青少年要勤奋学习争当红色接班人的重大意义及奋斗目标。讲的内容不仅有筋有骨,而且有血有肉,学生听得全神贯注,受到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宣讲组成员陈天杰同志去年还被东台市委表彰为市第二届离退休干部“正能量之星”呢。 退休教师群体的经验和知识是宝贵的,优良传统是无价的,他们不是用空洞的说教,而是用特有的智慧,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播散种子,培育新人。有位退休教师说:“我教了40多年的书,知道教育的秘诀——你想让下一代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做什么样的人”。这正是退休教师群体用一生践行并传递的价值。 退休教师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让抗战精神变得可感可学。他们讲的故事里,有家国情怀;他们解的难题里,有奉献担当;他们带的孩子里,有未来希望。这些白发苍苍的身影,就像一座座活着的精神灯塔,照亮改革发展的道路。 改革发展需要速度,更需要温度;需要闯劲,更需要根基。抗战精神里的爱国、团结、奉献,正是今天我们破浪前行的底气。退休教师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红色基因不会因岁月流逝而褪色,政治本色能在代代相传中永葆鲜亮。当更多人接过他们手中的精神接力棒,就一定能让改革发展的脚步更稳、更远,让中华民族在精神的传承中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作者:夏益民,男,76岁,退休前系头灶中学教师,校长, 联系电话:15261949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