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心极度满足的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故而称自己为“皇帝”,就此,拉开了秦朝的序幕。
自公元前220年起,他便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巡游”行动,足迹几乎遍佈全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进行巡游,路上甚至射杀了一“海神”,震惊世人,秦始皇自然颇为得意,但此时的他万万没想到,这会是他人生最后一次巡游。今天,我们便来说说这次巡游中发生了什么,以及秦始皇当年到底射杀了什么动物。
众所周知,秦始皇这个人大半辈子都在追求“长生不死”,为他炼丹求仙的方士不计其数,但我们都很清楚,生命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自然没有“长生不死”的办法,所以盛怒之下的秦始皇,也是杀了不少方士的,此时,一个名叫徐福的人出现了,他可不是一般人,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历史上,徐福算得上是“第一大忽悠”,毕竟能把堂堂秦始皇给忽悠住。
早在秦始皇28年,徐福就已经取得了秦始皇的信任,每年给他拨钜款,让他带着数千人出海求仙,寻找传说中的“蓬莱仙山”,结果可想而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徐福啥也没找到,但这不耽误他继续忽悠秦始皇,骗得巨款后又继续吃吃喝喝,消磨时光。
然而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实在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巡游找找“长生不死”之术,这可把徐福吓了一跳,但他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于是禀告秦始皇:“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
意思是,皇上,不是我无能找不到药,而是我们被一“大鲛鱼”袭击,所以才拿不到仙药,如果皇上你能派一些善射的人和我们一起出海,见到“大鲛鱼”后射杀它,便能拿到仙药。
如此拙劣的谎言,没想到秦始皇一听就信了。很快,巨大的连弩就制作完毕,秦始皇一行人一路从琅琊走到了荣成山,结果大鱼、蛟龙的影子都没看到,不过行至之罘(今山东烟台市北)时,事情发生了转机。
《史记》上书:“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非常简单的一句话,就是说秦始皇在之罘见到了“巨鱼”,然后乾淨俐落地杀了它,也有人称“巨鱼”就是“海神”或“蛟龙”。虽然海神已死,但仙药还是求不到,徐福是个狡猾的主儿,一听说秦始皇真的杀了“阻挠”他的海神,立马带着人跑了……没过多久,秦始皇也在巡游途中病逝了。
那么问题来了,秦始皇即使射杀的不是“海神”,也肯定杀了某庞然大物,那么它究竟是啥东西?
对此,学界早就做了相关讨论,一部分学者认为,秦始皇射杀的应该是一条大鲨鱼,因为中国很早就有关于它的记载了;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巨鱼”应当是鲸鱼,因为在《太平御览》中提到,此鱼死后,“膏流九顷”,鲨鱼自然没有那么多脂肪,按照目前所知的海洋生物来说,只有鲸鱼能达到这个程度。也就是说,秦始皇当年射杀的“海神”,十有八九是大鲸鱼。
而且在古人眼里,鲸鱼可是“神物”,它的肉可以吃,它的骨头可以做成器具,它的脂肪更是上等燃料,据说秦始皇陵中的长明灯,就是用鲸鱼脂肪制作的。
羌人不仅创造自己的语言,还创造使用过西夏文字
羌族是中国西部一个古老的民族。传说5000年前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大战,炎帝战败后率其大部与黄帝部落融合,形成华夏族(汉族);少部分西迁,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羌族、藏族、彝族等。
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松潘、黑水、九寨沟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四川西南,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略阳县,宝鸡市凤县部分地区等,共约309576人(2010年)。
羌族有自己的语言,称为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南部方言通行于茂县的沙坝、较场、凤仪、土门区,注川县的藏州、绵虒区,理县的通化、薛城区,松潘县的镇江区,北川县的坝底、小坝区。
北部方言通行于茂县的赤不苏区和黑水县的大部分地区。南部方言又分为大歧山、桃坪、龙溪和黑虎等几个土语。北部方言分为芦花、茨木林、麻窝、维古、雅都几个土语。羌语方言、土语内部差别较大,但南、北两个方言的基本词汇相同,虽在语音上有所差别,却有严格的语音对应关系。
现在,南部方言地区通用羌汉两种语言,在公路沿线,除了老年人、壮年人还能说羌语外,青少年中会讲羌语的已日渐减少。北部方言地区和偏僻山区,羌语还广泛使用。
岷江上游地区的羌族因与汉族民众的长期交往,他们很早就用汉文记事,至今仍通用汉文。羌族历史上曾有过文字。
早在远古的时期,羌人就曾有过文字创造。一些古文字学者研究认为,发现于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源头之一。这种刻画符号在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以及青海柳弯、甘肃马厂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都有发现。并认为有些符号在后来的甲骨文和金文中还能找到,大体可以释读。一些彝学专家认为,许多刻符均能用古彝文释读,它与古彝文有直接渊源关系。是一种以表音为特征的音节文字。
古代羌人在寻找不受时空限制的交际手段中,还创造和使用过西夏文字。西夏文字是根据西夏语的本质特点而创制的,自称“蕃文”或“蕃书”,属表意文字类型,共有六千余字。
西夏文字的字体构造有规律,有单纯字和合成字两类。其中又以会意合成和音意合成字最多,占西夏文字总量的80%左右。省形和省声现象比较普遍,极少象形字和指事字。西夏文字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被制定出来,促进了西夏文化的发展。
苏东坡诗讽诸葛亮,20字却入木三分
提及苏轼,无不令人惊艳于他犀利的文辞和富有深度的思考。这位北宋的文学巨匠,不仅作品丰富,而且他的思想视角以及对古今人物的评价都独具匠心,特别是他在一首讽刺诸葛亮的诗中,尽管只有二十个字,却写得入木三分,深有道理。
三国时代,曹魏坐拥中原,吞并了天下大半,而孙权则以长江为屏障,占据了东南一隅。此时,刘备正处在扭转命运的关键时刻,他怀抱着复兴汉室的大志,却力有不逮,苦无策略。诸葛亮以他的才华与智谋,提出了一份卓越的战略规划,建议刘备向西发展,夺取益州。
诸葛亮为刘备指点迷津,提出了夺取益州的策略,看似策略高明,但又遭到了道德层面的质疑。刘备所要夺取的益州并非无主之地,而是汉朝皇族刘璋的地盘。然而,诸葛亮却坚持认为,刘璋是个无能之辈,无法守护益州,即使刘备不出手,他的领土早晚也会被他人所得。
在苏东坡看来,这样的行为显然是有问题的。他认为,虽然刘璋可能软弱无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该被人任意宰割。这种看似明智的策略,实际上是忽视了人性和道义,令人感到遗憾。所以,他就这个事件写了一首诗,用深深的讽刺批评了诸葛亮的做法。
苏东坡的诗是这样写的:
先主反刘璋,兵意颇不义。
孔明古豪杰,何乃为此事。
他认为,刘备对刘璋的侵略,是一种不义的行为,而诸葛亮,身为古代的豪杰,竟然也助纣为虐,实在令人感到失望。这只是一首简短的诗,但却揭示了许多深刻的道理,深入人心。
在《后汉书》中,也记载了刘璋在刘备入侵之时,他并没有坚持抵抗,反而是出于对百姓生活的考虑,自愿向刘备投降。这无疑表明,刘璋虽然可能在政治角力中无法抵抗刘备,但他仍然是一个有心保护百姓的人。对于这样的人,用力量去夺取他的领土,无论从何种角度看,都不能被认为是公正和合理的行为。
在这个问题上,苏东坡并非唯一有此想法的人。《三国志》中记载,当刘备和诸葛亮成功夺取益州后,庞统也公开表示了他的反对:“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显然,即使是身处其中的人,也明白诸葛亮的这种行为是有问题的。
总的来说,苏东坡用短短二十个字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他批评了诸葛亮的行为,也指出了刘备夺取益州的不公。
他的这首诗,虽然简短,但却深入人心,让人们在思考历史事件时,不仅要从战略和利益的角度出发,更要关注人性和道义的维度。
成语“退避三舍”,源自春秋时期一段故事
“退避三舍”这一成语中的“三舍”,在古代是行军打仗时用于测量距离的专用词。根据古代的行军习惯,军队每行军三十里便会宿营休息,这一距离便被称为“一舍”。因此,“三舍”在古代便是指九十里的距离。换算成现代单位,大约为45公里。
这种距离单位的使用,不仅反映了古代军事行动中的严谨和规划性,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空间距离的精确计量。
在古代战争中,军队的进退往往关乎战争的胜负,因此,对于距离的精确把握显得尤为重要。
“退避三舍”这一成语,出自《左传》,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与楚国之间的一段历史故事。
晋文公姬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国君,晋献公之子,母为狐姬。重耳年少时谦虚好学,善于养士。然而,由于宫廷政变,即骊姬之乱,他被迫流亡至翟国,后辗转五鹿(卫)、齐、卫、曹、宋、郑、楚、秦等国,在外十九年,备尝艰辛。在这段流亡生涯中,重耳得到了许多诸侯国的帮助和支持,也结识了许多贤臣勇将,为他日后的复国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流亡至楚国时,重耳受到了楚成王的热情款待。楚成王不仅设宴款待重耳,还赠予他丰厚的财物和车马。在宴会上,楚成王问重耳:“如果将来你回到晋国,成为国君,你将如何报答我呢?”重耳想了想,回答道:“如果将来晋楚两国交战,我将主动后撤九十里地,以示对楚国的尊重。”这便是“退避三舍”的承诺。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即位为晋君,即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励精图治,使晋国国力大增。西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城濮展开了一场大战。
在这场大战前,晋国大夫子犯劝晋国君主退避三舍,以示对楚国的尊重,避免两国正面交锋。子犯说:“军队正面交锋,胜负取决于士气。楚国现在士气正旺,而我们晋国刚刚经历了内乱,士气低落。如果我们硬要与楚军正面交锋,很可能会失败。不如主动退让,示弱求和,这样既可以避免战争带来的损失,也可以保存实力,等待时机反击。”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建议,下令军队退避三舍。楚军见晋国主动退让,以为晋国害怕了,便放松了警惕。晋国则利用这个机会,整顿军队,训练兵士,最终在之后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退避三舍”这一成语,不仅是一段历史故事的记载,更蕴含著深刻的哲理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