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查看: 165|回复: 5

【球人诗会】76期/历史揭秘之四十二·5则 (总200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8 21: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歌@ 于 2025-1-8 21:25 编辑
【球人诗会】76期/历史揭秘之四十二·5则(总200篇)
《荀子》思想概论
《荀子》是荀况的著作集。今存32篇。荀况,当时人尊称为荀卿。赵国人。他的生卒年,难于确考。他一生的主要活动,一般认为,在赵惠文王元年(公元前298)到赵悼襄王七年(公元前238)的60年间,他曾游学齐国稷下,齐襄王时被奉为最有声望的学者,三次担任祭酒。后来他去齐适楚。楚相春申君黄歇曾两次任他为兰陵令。终老于兰陵。
在《荀子》一书中,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他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荀况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
他认为,如其把天看得非常伟大而仰慕它,怎么不把天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如其顺从天而颂扬它,怎么不掌握和控制天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时坐等它的恩赐,怎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生产服务?荀况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把先秦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最高峰。
在《非相》篇中,荀况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彻底否定和批判了唯心主义相面术。他说:观看人们的相貌,不如研究人们的思想;研究人们的思想,不如选择正确的思想方法。相貌不能决定人们的思想,而思想却受一定方法的支配。方法正确,而且思想能遵循它,虽然相貌丑陋,只要思想方法对头,也不妨碍成为君子。虽然相貌好,但思想方法不对头,也免不了成为小人。人们的祸福与人的相貌无关,而是由人们后天选择什么道路决定的。这就揭穿了唯心主义相面术的骗人把戏。
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主要表现在《解蔽》、《正名》、《劝学》等篇中。在《解蔽》篇中,荀况首先肯定了人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和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这一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所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凝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偏也。”他认为,人们认识上的通病,是被事物的一个片面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人们纠正了片面认识,才能使认识符合正道,对正道三心两意则必然迷惑。
浅谈苗族的6种工艺美术

中国的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后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人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人多才多艺,其民间工艺美术不仅丰富,且历史悠久。一般分为女制工艺和男制工艺两大类,每一类下又有多种工艺。本文简介如下。
1、刺绣。苗族刺绣流传于各地苗区。刺绣方法独特,有平绣、凸绣、绉绣、辫绣、结绣、缠绣、卷绣、堆花、贴花、抽花、打子等,一般多使用平绣。图案有麒麟、龙、凤、蝴蝶、鸟雀、鱼、虫、花、果等。妇女制作时,有的先贴剪纸,照纸刺绣;有的能信手绣出。刺绣常用作妇女的鞋花、衣襟、腰带、围腰以及小孩的背扇、帽子等等。
2、挑绣。挑绣流行于苗区各地,以贵州省的贵筑、织金等县最负盛名。挑绣的针法与刺绣不同,它虽也以平布作底,但挑制时先勾出轮廓,再按图案隔纱插针,不能插错,背面挑,正面看;湘西还有两面一样的挑绣奇技。挑绣的花卉多呈几何图形,色彩鲜艳、美观,多用作妇女衣边、袖口、肩部、胸围以及小孩背兜、衣、帽等等。
3、织绵。在苗区各地织布的基础上盛行织锦。织锦是在织机上织成的。织锦分宽窄两种,最窄的只有几分到两寸,通常用作苗区有名的花带;宽的可根据用途不等。贵州省丹寨县一带流行黑白色素锦,古朴大方;台江县一带流行彩锦,用红、黄、青、紫各色线织成以龙凤为主的各种图案,锦面对比强烈,绚丽典雅。近年已向时装、座垫、壁挂、提包等工艺品上发展。
4、蜡染。蜡染是苗区的印染工艺,流传很广,以贵州省丹寨、安顺、郎岱、普定最有名,其作法是:用铜刀蘸熔化的蜡液或枫树胶,在白布上绘出花、鸟等图案,然后将其放入蓝靛浸染透,再放入清水锅煮沸,蜡化上浮,布上便渗出绘制的花纹。用这种蜡染工艺制作的花布,可作衣物、床单、提包等。
5、剪纸。苗族剪纸工艺流行于贵州台江等县,常作刺绣底样。剪纸的种类很多,有围腰花、衣袖花、背带花、衣边花、小孩帽花和鞋底花等。剪纸花样多为花、鸟、鱼、虫、人物、各种瓜果、几何图案等。
6、银饰制作。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等,均由苗族男性银铁匠精心制成,巧夺天工。
揭秘元明两代的道藏发展史

道藏,是道教书籍的总称,也是道教书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
大规模编藏道书始于北周。周武帝时,“以沙门邪滥,大革其讹”,召道士王延至京,住在玄都观,并精选道士八人,与王延共同收集道书。北周天和五年(570)玄都观道士上《玄都经目》,共6363卷。建德年间,周武帝下令把该整套道书收藏于玄都观,令王延负责保管。
那时,这一整套道书并不叫道藏,只称道书。至唐代,道教书籍再被编纂、刊刻,取名《开元道藏》,这是道藏首次命名。宋代相继出版了《宝文统录》、《大宋天宫宝藏》和《万寿道藏》。随后宋金乱起,终南宋之末,再未出版道教书籍。到金代才做了一次编纂。
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诏以南京(今河南开封)的《道藏》经板付中都(今北京)十方天长观。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诏令十方天长观提点孙明道搜求遗书,重修《道藏》。
孙明道分遣道士访遗经于天下,得一千零七十四卷,以补《万寿道藏》残存经板二万一千八百余册,共积得八万三千一百九十八册,并依三洞四辅,品详科格,商校异同而编成一藏,计六百零二帙六千四百五十五卷,题曰《大金玄都宝藏》。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因天长观火灾被焚毁,今不存。
元太宗九年(1237),道士宋德方、秦志安搜求遗经,计划重刊《道藏》。历时八年,完成于元朝乃马真皇后称制的第三年(1244),共七千八百余卷,取名《玄都宝藏》,经板存于平阳玄都观。
元世祖至元八年(1281),诏令焚毁除《道德经》以外的其余《道藏》经文印板,《玄都宝藏》刊板遂遭焚毁,藏经因此亡佚许多。今不存。
明成祖即位之初(1403),曾令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重编《道藏》,永乐八年(1410),张宇初去世,又令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继续主持编藏。到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始行刊板,又令道士邵以正督校,增所未备,于正统十年(1445)校定付印,名《正统道藏》,共五千三百零五卷,四百八十函,每函各为若干卷,印刷后颁之天下,藏于各名山道观。
到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命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续补《道藏》,仍以《千字文》为函次,自“杜”字号至“缨”字号,凡三十二函,一百八十卷,名《万历续道藏》。与《正统道藏》合计共五千四百八十五卷,五百一十二函,即现存明版《正统道藏》,这是中国现存的唯一官修道藏。
宋朝女子既可离婚也可改嫁

在宋朝时期,古代女性的婚姻观念与实际情况相比,呈现出了一些有趣的差异。虽然传统观念中认为古代女子再嫁难,但实际上在北宋时代,尤其是对于有财富的家庭而言,女性再嫁并不是难以实现的事情。这一点在北宋时期的一桩富贵之家的离婚案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柴氏,她是北宋宰相薛居正的义子薛惟吉的寡妇。柴氏的丈夫死后,引来了两位宰相的“关注”:张齐贤和向敏中。在这个情节丰富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两位宰相竟然争夺一个寡妇,着实令人咋舌。不仅如此,向敏中甚至还强迫薛家卖给自己一套宅院,使得整个案情错综复杂。这一切都展现出了北宋时期对于再婚现象的开明态度。
在婚姻观念方面,虽然《周易》中提到“从一而终”,强调女性应当忠贞不渝,但在北宋理学家程颐看来,“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更是强调贞节的重要性。然而,通过上述案例,在实际生活中,这一原则并未被严格执行。宋朝女子改嫁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时候很抢手。
进一步追溯到古代,我们发现在汉朝时期,刘邦、汉景帝刘启等历史人物也曾纳妾再婚,显示了封建社会对于再婚的宽容态度。即便在唐朝,尽管理学大师朱熹表示对于女性婚姻的不满,认为女性失节比饿死更为可怕,但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等皇室成员都曾有过再婚的经历,使得唐代女性在婚姻问题上更为自由开放。
宋朝继承了这一传统,从皇族到官员士大夫,再嫁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就连着名的范仲淹、王安石等名臣,他们或亲历亲为,或主持亲属再婚,都为后来的女性离婚再嫁树立了榜样。即便是岳飞的第一任妻子刘氏,也两度改嫁,展现了女性在婚姻问题上的灵活性。
清代皇帝大婚都有哪些流程

清代的皇帝在紫禁城里住,他办婚礼也应该在紫禁城吗?其实不然。如果皇帝在紫禁城举行大婚典礼的话,一定得具备这样一个前提,他当皇帝的时候年龄很小,到了成婚年龄,才可能在皇宫里举行婚礼。如果他在当皇帝之前已经结婚了,那么他在继承皇位以后,就不办婚礼了。
在清代,只有顺治、康熙、同治和光绪,这四个皇帝的婚礼是在紫禁城里举行的,叫“大婚典礼”。
上面说的四个皇帝,他们即位时都非常小,康熙最大,只有8岁,光绪最小,才4岁。不过大家比较熟知的雍正皇帝,他成婚年龄在文献上并没有明确记载。
清代皇帝在真正的婚礼之前,有一个特殊的环节,就是选秀女。选秀女在清代是作为一种制度流传下来的。比如明宫廷,在民间也选一些比较俊秀的女子,但它不是制度,是非常规的。而清代皇帝在结婚之前,每三年都举行一次选秀女的活动。
之所以举行选秀女,是因为清代皇帝认为,他拥有天下,所以他希望在他的统辖范围内,最优秀的女子都应该纳入后宫,让她们去母仪天下。清代的统治者是满族,所以他只是把旗人的女子,认为符合条件的选入宫中。
旗人当时有三种: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汉军八旗挺特殊的,他们实际是汉族,但归顺了满族,当时努尔哈赤、皇太极,把他们也编成了旗民,所以他们也算旗人。每种是八个旗,一共是二十四个旗。
清代规定每三年,二十四旗里适龄的女子都要参选。当时管理户籍的部门是户部,它既管理户籍,也管理当时全国的财政。户部给这二十四个旗的都统发文,通知要选秀女。
如果第一轮被刷下来了,叫“撂牌子”,这些人就可以随便嫁人了。
如果要是初选给记名了,作为记名秀女可以指配给亲王。如果皇帝不在当年成婚,也可以一直在户部记名,等待复选。进行复选的时候,就会有人被选为皇后,有的人被选为皇妃。光绪皇帝结婚,从他选秀女开始就画了一个《大婚图册》,有很多页,整个成婚过程都画了。选定了皇后以后,还只是个前奏。
选上的皇后,要先回娘家,等待相关的仪式举行之后再迎娶到皇宫。像光绪的皇后那拉氏出神武门回娘家的时候,可以坐皇宫的轿子。她回去的时候,也不是她一个人回娘家。当时选中的还有瑾妃和珍妃。光绪那个时候是一后两妃,瑾妃和珍妃也跟着回到那拉氏的娘家,等待着下一步的婚礼程序。
皇后,也就是那拉氏的父亲是八旗的副都统,是个高官,他们家有很多房子。他开辟出一个院子,叫西所。皇后和皇妃们就要住在这,住下之后,皇后娘家的人不能再来接触了,由皇宫派太监、侍卫去给她们服务。
婚前礼,皇帝挑个黄道吉日,举行“纳采礼”。“纳采礼”就是皇帝钦定了具体的纳采使节到皇后家,为皇帝说媒。
仪式之后,皇帝要办纳采宴,答谢皇后的父亲。等于说,他们这样一个家庭,给大清王朝养育了一个这么好的女儿,皇帝要答谢老岳父。然后就是举办大婚典礼。

点评

点赞荀况“人定胜天”的思想,把先秦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最高峰!  发表于 2025-3-30 17:40
点赞荀况“人定胜天”的思想,把先秦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最高峰!  发表于 2025-1-13 10:29

评分

参与人数 1票数 +2 收起 理由
天下豪杰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5-1-13 10: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荀况“人定胜天”的思想,把先秦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最高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3 12: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王歌@老师《【球人诗会】76期/历史揭秘之四十二·5则 (总200篇) 》的报道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30 17: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王歌@老师《【球人诗会】76期/历史揭秘之四十二·5则 (总200篇) 》的报道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5-7-12 05: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