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从汉朝时候传入中国,尽管在历史上多次势衰,但后来却是发展得越来越好,尤其是其中的禅宗,更是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在漫长岁月里对于中国人们精神世界的构建,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问道参禅”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人们追求智慧的代名词。
哪怕是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的人对于禅宗高僧大德的教诲心存敬畏,甚至于曾经被人们称为“李超人”的李嘉诚,便是将禅宗著名高僧慧开禅师所写下的一首诗,奉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此来时刻勉励自己。
慧开禅师出生于1183年,是宋朝时候临济宗杨岐派的得道高僧,他在世俗的时候姓梁,字无门,所以人们又将他称为无门慧开。慧开禅师本来是杭州钱塘的富家子弟,只是年少的时候就对“道”有著极其深刻的认知与追求,一心想要求得那最为高深的智慧。
为了能够求得智慧,慧开禅师在幼年时候便广泛地学习各家典籍,从中汲取古代先贤的智慧,等到他年纪稍微大了一点以后,便独自跑去了南峰的一间石室中进行禅思。经过长达六年的冥思苦想以后,慧开禅师终于迎来了他的顿悟,于是出山行游四方,到处传播佛法。
在绍定元年(1228)的时候,慧开禅师来到了福州永嘉的龙翔寺,这里的学子非常热情,在他讲完以后还是觉得不够,于是又请他将自己的思想智慧写在书中,于是慧开禅师写下了一本《禅宗无门关》,这本书被收入了《大正藏》的第四十八册,可见确实具有非常高深的智慧。
慧开禅师在这本书中记载了自己所写的一首诗《无门关这首诗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春歌》,全诗仅28字但是却道破了人生的真谛: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閒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首诗的语句非常简单,哪怕是没有太多文化修养的小孩子也能够听懂,意思就是说春天的时候有百花盛开,夏天的时候凉风习习,秋天的时候有明月高悬,冬天的时候有雪花飘飘,这些不同的季节里有著不同的景象,但是只要自己的心中没有甚麽忧虑的事情,那麽不管哪一个时候,都是人生最好的时候。
其实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只是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却很少,人活在世界上往往会极其在意各种各样的事情,自然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萦绕在心中,让自己沉重苦闷不得解脱,而且这种烦恼基本上还是从小就有的,小时候就为学习为升学的事情烦恼,后来就是为工作为婚姻,再后来为养老为子女。
好像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无法从这样的一个圈中超脱出来,很难有真正感受到轻盈幸福的时候,自然也就很难有平易的满足感,李嘉诚作为商界的超级富豪,寻常的金钱早就已经不是他的追求,反而对于这种生活的本质有著更加深刻的洞彻,也就难怪他都会将这首诗当做座右铭了。
李商隐咏雨诗,没有雨字却句句写雨
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绩,万世流传,而少有人知李世民其实还是位诗人,写出来的诗并不少,内容也涵盖各方面。有谈及大臣的,比如《春日玄武门宴群臣》、《赐房玄龄》,写有“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有谈及边塞的,如《伤辽东战亡》、《饮马长城窟行》,写道“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还有写景的诗词,如《咏风》、《咏雨》,写: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蒙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不过唐朝史上,还有一首经典的咏雨诗,全诗无一个雨字,却句句写雨,淅沥沥下了千年,这首诗便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微雨》,全诗如下: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虽然这首诗没有一个字是直接刻画微雨,但从林霭、夜凉、灯、水声,向大家呈现出了傍晚时分微雨的景色。
李商隐的童年经历也有些坎坷,父亲在其不到十岁时便去世了,因此李商隐只能跟着母亲回到老家,又因是家中最大的儿子,所以得背负起撑持门户的责任,李商隐年少时也是靠着为别人抄书赚些钱,补贴家用。不过在837年,李商隐考取了进士,但彼时的唐朝,还是很看重一个的出身,不及李商隐学识才华的令狐綯因父亲令狐楚为任太尉,便早在7年前就考取了进士。
《微雨》便是创作于829年,李商隐参加进士科举初试失败,后入令狐楚幕府,担任了巡官,当时的李商隐应该心有不少感慨,一场雨后,他便写下了此诗。后来科举屡次失败,李商隐不免烦躁,因为他落榜的原因只源于他的出身。
而寒门子弟考取进士已是不易,可官场更有诸多不易,权贵们自成一派,没有背景的官员也得为自己的前途找一条出路,另外官员和宦官还得争斗一番,至于唐文宗,却形如傀儡。
李商隐在令狐楚去世后做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对方非常欣赏李商隐的才华,便将女儿许配给了李商隐,但其中也有政治原因,此时牛李党争已拉开序幕,王茂元属于李党,值得一提的是,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
李商隐因此遭受过批评,甚至没能顺利通过授官考试,即使后来顺利通过,但远离权力的中心,因此还是过得非常不顺,最终愤而辞职。
后来李商隐得到很好的机会,可跻身权利阶层,但偏不巧母亲离世,古时又重孝,如果不回去守丧,李商隐的仕途肯定也会变得不顺,而回去守丧,李商隐也就失去了机会。
唐武宗、王茂元相继离世后,李商隐的仕途就更为坎坷了,851年妻子王氏病逝后,李商隐就无心再去追求仕途的成功,7年后,李商隐便
《十面埋伏》是赞歌,《霸王卸甲》则是挽歌
公元前202前,楚汉双方会战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县南),三十万汉军围住了十万楚军。汉方为瓦解对方军心,就叫兵士们唱起了楚歌。楚兵大多离家已久,早已厌倦了连年征战,楚军中有人开始唱和,军心彻底动摇。一看大势已去,项羽无计可施,逃到乌江边,面对滔滔的江水,拔剑自杀。
后人根据垓下之战的历史,作了两支著名的琵琶套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的前身是明代的琵琶曲《楚汉》。明朝王猷定在为明代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撰写的《汤琵琶传》中,生动的描述了这支曲子。
此曲一开始便是两军决战垓下,一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此起彼伏,然后一阵沉寂。胜负已见分晓,一片哀怨的“楚歌声”响起,英雄末路的项羽发出“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后有“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等等。
《楚汉》后来演化为两个不同的版本,即《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虽然反映相同的历史题材,但两支曲子的立意完全不同。《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和汉军,重点内容是“十面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等,乐曲高昂激越、气势磅礡。
《十面埋伏》是中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优秀代表作。它结构精致绵密,旋律层次分明,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因而,琵琶曲《十面埋伏》气势雄伟激昂,风格旖旎壮美,艺术形象生动鲜明,是古典音乐的瑰宝。
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和楚军,重点段落是“楚歌”、“别姬”,乐曲沉雄悲壮,又悽楚宛转,重在描述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与虞姬诀别的场面。
《霸王卸甲》乐曲沉闷悲壮。传说虞姬在项羽听到楚歌声而自为诗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十面埋伏》是赞歌,《霸王卸甲》则是挽歌。
杜牧《题乌江项羽庙》诗云:“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很为项羽惋惜,他认为胜败“不可期”,是兵家常事,假设项羽渡江,也许会像当年兴兵抗秦那样卷土重来。
而王安石则反其意而行,他在《叠题乌江亭》中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谁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与杜牧的看法恰恰相反,为史家正论。但杜诗表现了一种死中求活的心志,读来更令人荡气回肠郁郁而终了。
古代政权都用“朝”而不是“国”
国是地理维度的,没有时间属性。朝有时间属性。比如清朝称唐朝时,如果称唐国,会有一种与清并立存在的感觉。所以要用朝。但清面对俄罗斯等国时,则应该称大清国。因为时空内是同时存在的。
夏之时,国家不称国称氏,比如夏后氏,当时的城市称邑,君主君主的城邑称国,所以夏后氏也被当时的其他氏称其为夏后国。
商国灭夏后国后,商人自称为帝,所建国家称帝国,其他氏族或未臣服国家称某方。周人君主称王,在周原定居后做了商帝的臣子,封为西伯,国家不称国称方。
周灭商后,朝才出现,因为周王分封诸侯到各地,诸侯建国,周王居住的地方称周国,各地诸侯要定期来朝贡,所以也叫朝周或周朝。楚国不叫楚朝,是因为大多数华夏诸侯国都不朝贡于楚。
其实为什么叫朝代,而不是国代?就是因为朝有时间属性。而国是地理属性。说唐朝,指的就是唐帝国从建立到灭亡的时间段。而且只有大一统的正统才称为朝,比如三国时期,如果称魏为魏朝,东吴叫吴朝,听起来就怪怪的
为什么,因为国号为魏的时代同时还有吴蜀,他不能代表整个时代,那样别的国也不会同意。那为什么宋辽金不成为三国呢?宋还是称宋朝呢?那是因为宋是正统,辽金只能称国,宋把辽金视做外族外国,就和唐朝时的突厥吐蕃一样。而魏蜀吴都是自己人!
又比如要讲民国时期世界上别的国家的事,你就不能说民国时代,你要用国际通用纪年规则,一提民国时代我们一定是要讲中国的故事,因为民国没有统一世界!那我们把范围缩小到华夏大地,三国时期魏只能代表他自己,因为他没统一。
包括南北朝也是一样的,为什么叫南北朝,因为那时候没有一个国能代表整个华夏。宋朝地理上没统一,但是汉族汉文化他是唯一政权!
雍正只用三招,吓破天下贪官胆
惩治贪官是历朝历代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因为每一个朝代总会出现大批的贪官,例如宋朝的秦桧,明朝的严嵩,清朝的和珅,对于贪官的态度,历朝历代的皇帝也是各不相同,有的皇帝对贪官深恶痛绝,有的则对贪官十分包容。
历史上有几个著名的反贪皇帝,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据不完全统计,朱元璋在位期间大约杀了15万的贪官。前赴后继的贪污,整个明朝,贪污受贿成风,连朱元璋都没整下来,后世皇帝更是没办法!
在中国历史上,要说哪个皇帝谁最痛恨贪官,朱元璋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为了遏止贪腐,朱元璋采取了极为严厉的手段,甚至设计了剥皮的酷刑,让贪官在死前饱受折磨;不过,朱元璋为了整治贪腐,杀了十多万贪官,却发现贪官越杀越多,根本无法遏止腐败的蔓延。
朱元璋深知贪腐的危害,所以用死刑酷刑作为威慑,但朱元璋驾崩后,继任的皇帝们便渐渐松懈了对贪腐的惩治,到了明朝中后期,吏治完全沦为烂摊子,加速了这个王朝的衰亡。
但是这个问题,到了清朝雍正皇帝时期,却只用了3招就彻底解决问题。
历史上对于雍正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也称的上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了,但是总体来说雍正的名声还是不怎么好的,不过能够在众多王子中脱颖而出夺嫡成功也绝非偶然,定然有其过人之处。尽管雍正再心狠手辣,但他对贪官也是无法闭口不谈的。
雍正皇帝总结,历代反腐为啥没效果,就是因为不够绝,因为光仅仅杀贪官是不够的。于是,雍正时期,官员的噩梦开始了。
第一招,抄家。雍正治理贪官,第一步就是抄家。你不是能贪吗?让你竹篮打水一场空,所有东西全部搜出来充公。你的贪污所得不留一分一毫。
第二,首先罢官,然后再索赔,这样就堵死了贪官继续鱼肉百姓的可能。
不过,雍正在“火耗归公”的基础上,推出了“养廉银”这一创举。这项制度规定,官员每年根据政绩表现可额外获得“养廉银”作为奖励,数额之高甚至可以超过年俸。
这这一制度实行下来,不贪的人可以透过努力工作获得丰厚回报,而那些贪污的人,无论其职位有多高,也将受到严惩。如此,使得大多数官员都认为勤恳为民做事,比贪一时之财要来得更加明智。
第三,观斩。这个最狠,每到抓住贪官,满门抄斩时,雍正皇帝都会让官员都去观斩,你想啊,前几天这还是同事,一转眼他们满门被杀绝。而且在观看砍头时,还不能闭眼睛,这震慑力,可能会让你一下就看破红尘,贪再多,没命花啊!
因此,这三招一出,官员个个胆寒,雍正朝官场为之一清,永不敢贪,可以说是大清最为清明的时期。
雍正发明观斩,就是让满朝官员亲自目睹贪官行刑的过程,从心理上震慑住他们。正是雍正在位期间反贪取得的成效,国库从刚即位时的800万两迅速增加到了5000万两,这其中才短短五年,以致于后来有人对于雍正当政的评价有这样一种说法:雍正一朝无官不清,虽说有点夸张,但却是对雍正肃贪成效的一种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