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曾国藩有著“六戒”,这“六戒”每一戒都有十四字,简单概括分别是“戒逐利、戒行恶、戒揭短、戒狭隘、戒懒惰、戒恃才”,这六戒是曾国藩在多年的人生经历中,用自己的亲身体会领悟出的道理。
其中戒色是包含在“戒行恶”之中的,因为在曾国藩看来,沉迷美色也是一种罪恶,不过曾国藩也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这般。在年少时,他还因为好色没少被好友取笑,直到成年后历经种种磨难后,才逐渐磨炼出了过人的品性。
在离家进入京城为官后,曾国藩常与友人喝酒作乐,共赏佳人,过得非常畅意快活。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曾国藩的父亲前来京城探望他,当时父亲来到京城后,见到儿子已经变了个样,愤怒之下只住了短短几天便离去,临别之时给曾国藩留下了一封信。父亲在信中告诫曾国藩,正值建功立业的年纪,不应该将光阴浪费在这等事情上。这句话让曾国藩幡然醒悟,此后便立下决心痛改前非,远离美色等一切“恶”。
不过此时的曾国藩不过三十余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想要戒色又谈何容易,为此曾国藩首先想到了一个办法,将自己与美色沾边的行为都记录在书中,随身携带查阅,以此来告诫自己。起初,这种方法起到了一定效果,比如曾国藩在一次宴席之上,见到了几名貌美如花的舞者,曾国藩本能地注视了过去。回到家后,曾国藩将此事记录在书中,并批评自己“耻心丧尽”,以此来警醒自己。不过这种方法贵在坚持,如果有一次没有记录,那么就会心生懈怠,并且此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曾国藩又另寻他路。
此时曾国藩逐渐在朝中有了地位,职务也得到了晋陞,因此需要处理的事务相比之前多了不少,每日的空闲时间也少了许多,曾国藩便打算利用这个机会,彻底戒掉美色。
此后,曾国藩开始有意识将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工作,就算是在闲暇时,他也会通过与人对弈、练习书法的形式来打发时间,总是保证自己时刻处于一项事务中,这样就没有时间去贪图美色。
相比于记录的方法,此法虽然也贵在坚持,但是它的成效却十分显著,因为对弈和书法能够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气质,会自发地驱使个体远离美色等物,实乃一举多得。
除了戒色外,曾国藩还在戒烟上下了很大功夫,曾国藩自十四岁便开始抽烟,此后嗜烟如命,常常手不离烟,以致于家人都连带着抽了不少的二手烟。
直到恩师欧阳凝祉发现其抽烟并严加斥责后,曾国藩这才意识到错误,此后开始戒烟,为了表明心志,曾国藩还把名字改为“涤生”。在日记中,曾国藩对于此次改名是这样记录的:“涤”意为清洗污秽,“生”意为新生,“涤生”连在一起便是表示“洗涤污秽,焕然新生”,也代表著曾国藩的决心和意志。
此后的十余年里,曾国藩始终和戒烟斗争著,期间曾经失败过两次,好在最后成功戒掉了烟瘾,从此摆脱了烟雾缭绕。
曾国藩戒色和戒烟,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能够同时戒掉两种恶习,这是一种何等坚韧的心性和自律。
曾国藩和原配妻子欧阳氏相伴多年,一直到欧阳氏步入晚年后,她为了曾家著想,主动要求曾国藩纳妾,这才有了妾室陈氏,如果不是欧阳氏主动提出,曾国藩此生都只会有欧阳氏一位妻子,这在普遍三妻四妾的时代背景下,是怎样的珍贵。
苏东坡常常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慨
苏东坡有个习惯,常常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慨,寥寥数语,即显示出惊人的文学、史学才华。后人读他写的《东坡志林》,会为他的奇情逸志所折服。他随手记下来的几十个字,最多百十来字,都极富才情,潇洒无以名状。苏东坡高徒黄山谷在《跋东坡〈叙英皇帖〉》中谈到《志林》的由来时说:“往尝于东坡处见手泽二囊……手泽袋盖20余,皆平生作字。”
苏东坡偶有所感,便随手记下来,就像如今的写微博,写完就发表在私人的微博上——“辄付诸郎入袋中”。这些内容,从朝廷政治到地方民生,从梦里作诗到神仙鬼怪,从养生到书法,无所不包,无所不及。
苏东坡本豁达高人,即在颠沛流离、危困苦厄中,也不改其妙趣真情。在东坡的“微博”《东坡志林》里,有“记承天寺夜游”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以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这时,苏东坡已被谪至黄州,困厄无着,却仍有闲情如此。寥寥八十二字,写尽洒脱情状。今日之写博文者,如果有此高情,何愁不成美文?
《东坡志林》所载,为作者自元丰至元符年间,共二十年中之杂说史论,内容广泛,无所不谈。其文则长短不拘,或千言或数语,而以短小为多。信笔写来,挥洒自如,体现了作者行云流水、涉笔成趣的文学风格。该书在宋时称《东坡手泽》,后人为他出版全集时,题曰《东坡志林》。
我们儒家老祖宗孔子早就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微博写好了,也是诗,起码是美文。
苏东坡到哪里都爱写一段。《游沙湖》时,求医于庞安常,疾愈,同游沙湖,作歌“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随意便惊艳。《记游庐山》五首,平白如话——“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另有“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苕溪鱼隐丛话》传下来第二句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大陆的教材里是后句,平淡乏味,不及前者洒脱。
苏东坡从江南被贬至岭南,艰苦行走近一年,来到惠州。在惠州,他照样吟诗作赋,真是“回也不改其乐”。他被政敌驱往海南儋州,在困厄之下照样豁达,《儋耳夜书》云:“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
居常思忧,已是智者;苏东坡却能居忧处常,情怀真是非凡。
东坡诗文,只要被人拿到,立即就会传抄,一时遍及大江南北。他的字画在当时就被人以高价收藏。据说,宋神宗进膳时,如果举箸不动,那一定是在看东坡的妙文。
苏东坡是个乐天派。他的伟大人格和千古妙文,照亮了他之后的1000年。他的这些千奇百怪、妙语连珠的短文,让今天的微博作者感到羞惭。
刘邦赶路斩杀白蛇,应该是“创意”
“蛇”的古代一种图腾,代表一种很神秘、很尊贵的事物,蛇象征著生命力、巫蛊、智慧,欲望诱惑,王权守护神等,含义很丰富;古埃及人认为蛇是君主的保护神。法老用黄金和宝石塑造了眼镜蛇的形象,并饰进皇冠,作为皇权的徽记。
“蛇”也代表著一种诡异的力量,可以超越生死的存在,十分神秘,《山海经》的“人首蛇神”、《山海经》离的轩辕之图,还有伏羲为华青与大蛇感孕而生等故事,都与蛇息息相关。
一开始蛇是吉祥物,跟人关系是极好的,那么甚么时候蛇跟人的关系开始紧张的?
我们首先从甲骨文说起,甲骨文的“它”,就是一条弯弯曲曲的“蛇”,上古时期人容易被蛇咬伤,蛇是极其危险的事物,所以甲骨文中有“有无它”的占卜辞,开始是问“有没有蛇”?后来是问“有没有危险”?
到了秦始皇时期,龙成了王权的象征,蛇同样也是一种代表王权的权杖,欧洲的魔法师用的权杖就是两条蛇交替缠绕的。
既然蛇代表王权,那么斩杀蛇的人,自然高于王权,或者是“天授君权”,古代杀蛇被认为是神异之士的能力,刘邦斩杀白蛇,给人们心中留下一个悬念,刘邦既是注定的天子,也是神异人士,理应是天子。
刘邦斩杀白蛇发生在民夫们为秦始皇修建陵墓的秦朝末年,当时很多民夫在行走的路上纷纷逃走,害怕死在那里,而刘邦于心不忍,就想将剩下的民夫也放走,他问谁愿意追随他做一番事业,愿者留下,不愿者可以回家,于是刘邦建立了最初的领导队伍。
刘邦与他们喝酒之后就赶路,路上遇到白蛇,刘邦说:“大丈夫独行天下,蛇有何惧怕的?”于是拔剑上前将白蛇斩成两段,后来他们发现一个老太太在哭,一问才知道,刘邦斩杀的白蛇是天帝的儿子。
其实古代的皇帝善于编造此类的神话故事,包括他们出生时,天降异象,种种的说此可能是建国后,专门负责占星的这帮异能人士,为帝王勾勒的“身分图腾”。
《史记高祖本纪》关于刘邦的身世是这样记录的: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又是龙又是蛇的,刘邦不当皇帝谁当呢?这分明是君权神授,是天命注定的真命天子。
刘邦斩杀的蛇有多大,是巨蟒还是条小蛇?这也无从得知,也许他真的斩杀了一条小蛇,这倒是有可能的,空穴不来风,他能想到这个“创意”,势必有一个事件的雏形。
至于刘邦那把“三尺斩蛇剑”,跟李世民常用“三尺剑”自诩如出一辙,成为平民帝王靠武功建立国家的象征,而刘邦则成为“天命所归”,他建立的政权也是“民心所向”。
王衍的保身之道
西晋末年,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极大纷争。晋武帝死后,惠帝即位,皇后贾南风掌权。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她先后杀死一批名臣。由此为契机而爆发了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一时间,朝野动荡不安,大权变动不已,官员们唯求自保。尚书令(宰相)王衍也不例外,他整日谈玄理,不以国家大事为重,考虑的只是自己日后的万全之计。
王衍任尚书令时,皇族之间争权混战,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匈奴贵族刘渊乘机举兵。王衍专谋自保。他的女儿是湣怀太子司马遹的妃子,湣怀太子被贾后所诬陷。王衍怕有祸患,就自己上表请求解除婚约。
贾后后来被废黜后,官员们上书弹劾王衍,说:“王衍给司徒梁王司马肜写信,抄录呈送皇太子亲手写给妃子以及王衍的信函,陈述被诬陷的经过。太子既被诬陷而获罪,王衍却不能拼死坚持正义,竟随即要求离婚。他得到太子亲手写的信函之后,收藏起来并不示众,一心只想苟且偷生,避免灾祸,完全没有忠诚正直的操守,必须给予公开谴责,以勉励直臣的气节。王衍身为大臣,应该进行议处。所以应该把他监禁终身。”
赵王司马伦及孙秀等人掌握大权后,大肆杀戮朝臣。孙秀曾为琅邪郡小吏,请求乡里名流为他品评。王衍开始不许,后来听从了王戎的建议,为他做了很好的品题。
孙秀得志后,对王戎、王衍自然大加照顾。但王衍素来轻视司马伦的为人,因此,在司马伦篡位后,王衍又装作颠狂杀死奴婢,而免于出来任职。司马伦被诛后,王衍官拜河南尹,转任尚书,又任中书令。
当时齐王司马冏有匡扶皇帝复位的大功,他专断大权,任意行事,公卿见到他都下拜,唯有王衍长揖不拜,因此得罪司马冏,王衍托病辞去官职。后来,王衍再任尚书令、司空、司徒。
王衍虽然担任国家重臣,但却不认真考虑国家的治理,只想方设法保全自己。他考虑的只是在纷繁变乱的局势中,如何能够使自己长久生存下去,因此他为自己精心营造了一个退路。青州和荆州都是当时的军事要地,物产也很丰饶。因此,王衍对东海王司马越说:“中原现在已经大乱,应该依靠各地的负责大臣,因此应该选择文武兼备的人才出任地方长官。”
于是,王衍便任命弟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并对王澄、王敦说:“荆州有长江汉水的坚固,青州有背靠大海的险要。你们两个镇守此地,而我留在京师,就可以称得上狡兔三窟了。”当时有见识的人都很鄙视他。
王澄是一个无赖子弟,王敦则有狼子野心。王衍任用此二人,完全出于任人唯亲的原则,不以国家大局为重。这一举措,对以后的东晋局势造成了重大影响。以后王敦渡江,为荆州刺史。荆州物产丰饶,王敦又手握重兵,与下游朝廷相抗衡。后来他一度攻入建康,逼死晋元帝。建立在这种势力基础上的琅邪王氏,在东晋声势显赫,一时号称“王与马,共天下”,不能不说跟王衍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