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查看: 165|回复: 2

【球人诗会】53/历史揭秘之二十九·四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23 20: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歌@ 于 2024-9-23 20:18 编辑
【球人诗会】53/历史揭秘之二十九·三则

中国最早的“身份证”——“鱼符
中国古代的身份证叫做“符”,是一种用木头或金属做成的小物件。隋唐时期,中国出现了最早的“身份证”——“鱼符”。这种“身份证”状如鱼,分左右两片,上面有孔,用来系挂。
“鱼符”是官员特有的“身份证”,普通老百姓还没有这份待遇。“鱼符”上面刻有持符官员的姓名、官职、任职衙门、官阶等。鱼符的材质因官阶的高低而不同:亲王、三品以上的高官用的鱼符是金子做的;五品以上的官员用的是银质鱼符;六品以下的官员用的是铜质鱼符。
为了方便官员们出门办事携带鱼符方便,朝廷还专门为官员们定做了一种装鱼符的“鱼袋”,而且要求是“符不离袋、袋不离符”。官员们朝见皇帝、会见同僚、外出办事,都得先亮“鱼符”,以“验明正身”,然后才能为对方承认和接纳。
明朝时,大概嫌金属符太重,携带不方便,也是为了体现改朝换代的新气象,官员们手中的金属符统统换成了“牙牌”。牙牌的质地有象牙、兽骨、木材等。牙牌像笏板一样细长,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单位,其详细程度类似于今天的超大号名片了。2004年,考古学家在南京明代宝船厂船坞遗址中,就发现了疑似郑和的“身份证”——一块“牙牌”,这是一块由朝廷特制,前宽后窄、轮廓浑圆的乌木牙牌,上面有孔,是用来挂系腰间的,所以也称“腰牌”。
从明代开始,“身份证”由官场向社会扩散推广了,社会上的一些显贵也开始视持有“牙牌”“腰牌”为一种荣耀。明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就有“凡在内府出入者,无论贵贱皆悬牌,以避嫌疑”的记载。可以想见,当时,“牙牌”像今天的智慧手机一样受到举国上下的推崇。
清代时,牙牌少了,腰牌多了,而且腰牌上的个人资讯更全面了:姓名、年龄、单位、职业、官衔等,高级点的腰牌居然还刻有持牌人的面部特征——即使腰牌丢失被他人捡到,也无法冒用!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时,身份证制度发生了一次大的变革,从腰间提到了头顶——官员除了“腰牌”作为“身份证”之外,还发明了另一种“身份证”——顶子也即帽珠。这当然和清代的服饰有关。顶子的材质有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阶层不同,帽珠的材质自然也不同:一品大员,帽珠为大红顶子;乡村秀才,帽珠为铜制顶子;普通老百姓无级无品,就用绸缎在脑袋上打个帽结。所以,人们在街上遇到了,一见对方头上的顶子,便知其“身份”了。为了抬高身份,一些富商便花钱“捐”个顶子
俗语“一日夫妻百日恩”下半句才是经典
古人发明了很多俗语,而一日夫妻百日恩便是其中人尽皆知的一句,不过下半句才是经典,只是知道的人很少。
古语是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蕴含了古人用几十年或者上百年才总结出来的经验,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不当回事。由于中华历史绵长悠久,很多古语已经无法追溯到具体的出处,而一日夫妻百日恩的出处据说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董永。
董永是家境贫寒,是当时著名的大孝子,父亲去世后,没钱安葬父母的他,便想到了卖身葬父。董永的善行感动了偷偷下凡的七仙女,于是便有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天仙配,董永有自知之明,他找到了很多借口拒绝迎娶七仙女。七仙女却不放弃,她说服了槐树来为自己的幸福证婚,董永感动不已,两人便在老槐树下成亲。
只不过两人拜完天地后,老槐树却将他们情定一生的“百年好合”,说成了“百日好和”,于是两人在度过了幸福的百日之后,王母娘娘便狠心棒打鸳鸯。
他们两人面对困难不肯放弃,将爱情刻进了骨子里,在崇尚美好婚姻的男女中,他们也成了榜样,被后世一直传颂,于是便有了“一日夫妻百日恩”的说法。
当然,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是人们勾勒出来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故事,只是人们都渴望有这样的爱情罢了。
此外,关于这句古语的来源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关汉卿的《救风尘》,其中有这么一句台词:可不道一夜夫妻百夜恩,你可便息怒停嗔。
后来由于《救风尘》的戏剧广为流传,渐渐地人们便将“夜”改为了“日”,继而有了一日夫妻百日恩
在很多人看来,这句古语中的“日”所指的就是天,一日就是一天,百日就是百天,所以理解为了当了一天的夫妻就有了百天的恩情。
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日”并不是表示“天”的时间概念,而是指短暂相处的时光。所以这句古语真正的意义是,一旦两人结为了夫妻,就会有浓厚的恩情,即便相处的时光很短暂,那也足以被刻骨铭心记一辈子。
在古代普通人的婚姻生活中,很多家庭的组成都是从“一日”作为开端的,他们在成亲之前,并没有相处的时间,而婚后短暂的相处便成了一生的挂念。只是在这种社会基调之下,幸福的婚姻何其之少,不幸的婚姻却比比皆是,而最痛苦自然是地位低下的女子。
她们一旦被休妻,那么就会被周围的邻里所嫌弃,迎接她们的无休止的指责和凄苦的生活。
所以古人为了让婚姻能够持久,让社会人口不断增加,便将夫妻之间的感情从生活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想要以此来拴住那些不安分的男性。
如果说“一日”是婚姻的开端,那么这句话的后半句则是对婚姻的升华,即:百日夫妻似海深
古代的婚姻是从陌生人开始的,短暂的相处之后,自然会暴露很多问题,即便是现在的婚姻也是如此,相当多的情侣都没能迈过磨合期的坎而最终分道扬镳。
不过当日子过了一段时间,等到磨合期安稳地度过了,那么自然也就期望美好的日子能长长久久。
所以说百日夫妻之间的感情已经非常浓厚了,像大海一样深邃,这就提醒了婚姻中的双方,不要轻易放弃一段已经开始了的这段感情。
茫茫人海中,偏偏是你我走到了一起,这就是缘分,一旦选择了分离,那么缘分就断了,再想着接上,那就难如登天。
夫妻之间的相处,并不是一方无休止的付出,而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让对方察觉到关心和爱,这才是长久之久。
夫妻相爱莫忘恩其实就是对长久婚姻的最好诠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感谢对方的陪伴。
相比较古代的婚姻,现在的婚姻自然幸福指数更高,毕竟在走进婚姻的殿堂之前,两人有着充分的相处时间,如果没有信心携手走到最后,倒不如早点选择分开。
唐代婚姻的开放风气,从法律上为青年男女的自由择配开了绿灯
唐代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属“开放型”社会,其开放特点不仅表现在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外交关系等方面,而且也反映在民间礼俗和婚姻制度上。当时,女性地位较高,贞节观念淡漠,使唐人婚姻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特点。
唐代婚姻的开放风气,首先表现在青年男女择偶相对自由和对美满婚姻的大胆追求上。《唐律.户婚》规定:子女未征得家长同意,已经建立了婚姻关系的,法律予以认可,只有未成年而不从尊长者算违律。这条规定,从法律上为青年男女的自由择配开了绿灯。
在唐代,离婚极为常见,再嫁不以为非,贞节观念的淡薄在整个封建社会都为罕见。《唐律.户婚》对离婚有三种规定:
一、协议离婚。指男女双方自愿离异的所谓“和离”,“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
二、促裁离婚。指由夫方提出的强制离婚,即所谓“出妻”。
《礼记》曾为出妻规定了七条理由:不顾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哆言、窃盗。《唐律》也大致袭用这些规定,妻子若犯了其中一条,丈夫就可名正言顺地休妻,不必经官判断,只要做成文书,由男方父母和证人署名,即可解除婚姻关系。但同时,《唐律》又承袭古代对妇女“三不去”的定则,即曾为舅姑服丧三年者不去,娶时贫贱后来富贵者不得去,现在无家可归者不得去。有“三不去”中任何一条,虽犯“七出”,丈夫也不能提出离婚。
三、强制离婚。夫妻凡发现有“义绝”和“违律结婚”者,必须强制离婚。“义绝”包括夫对妻族、妻对夫族的殴杀罪、奸杀罪和谋害罪。经官府判断,认为一方犯了义绝,法律即强制离婚,并处罚不肯离异者。对于“违律为婚而妄冒已成者”,也强制离婚。
《唐律》的这些规定,不言而喻,其本质是为了强化封建宗法制度,巩固家长制下的夫权。在强调女人从一而终的封建时代,能够以法律形式规定夫妻“不相安谐”即可离异这是前代和后代所罕见的。另外,对妇女离婚改嫁和夫死再嫁,法律也没有约束和限制,这就从法律上为婚姻的相对自由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唐代离婚再嫁也是较为容易的。离婚当然是由夫方提出离异者为多。然而由妻方提出离异者也不少。有因夫坐罪而求离婚者,有因本家有故而求离婚者,有因夫患病而离异者。还有民间女子因对婚姻不满意而离婚的事。这表明,唐代离婚较为自由;不仅为法律允许,而且不受社会舆论非议。
另外,再嫁也不为失节。这从唐代妇女不以屡嫁为耻中看得很明显。

奇闻秘史︱洪门“大佬”司徒美堂出身猪肉佬,获毛泽东邀请出席开国大典原因是……
孙中山曾言“华侨为革命之母”,可见华侨在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角色。当中在美国做过猪肉佬的广东华侨、洪门“大佬”司徒美堂,毕生致力救国,从辛亥革命、抗战到新中国成立,均积极参与,团结海外华人力量支持祖国,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更力邀这名“社团人士”回归故土,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
据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张秀明于2022年一篇访问中指出,辛亥革命华侨出钱出力,兴中会和同盟会首批骨干多为华侨,黄花岗72烈士中31人为华侨。
全面抗战时,华侨捐款总数达13亿多元;购买救国公债11亿多元,约占国民政府发行公债总数的1/3;侨汇达到95亿元以上,占当时中国军费的很大一部分。
贴身保护孙中山5个月这两次近代史上两次华侨爱国高潮,也有司徒美堂的身影。
1868年出生于广东开平农家的司徒美堂,14岁赴美谋生,做过厨师、猪肉佬等多种工作。至17岁时,司徒美堂加入当地的洪门组织致公堂。
1904年,孙中山以“洪门大哥”身份到美国波士顿筹款,期间由司徒美堂充任保镖兼私厨5个月,并全力支持孙的革命活动。
至武昌起义后,司徒美堂即通电支持孙中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来国民党北伐以谋结束军阀混战,统一中国时,司徒美堂亦大力支持。
组织北美华人捐款抗战
1937年,全面抗日后,已年过花甲的司徒美堂即在美国发动华侨捐款,自己辞去其他职务,组织了“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支援国家作战,仅“额捐”(即每月定额捐款)一项,便筹措到1400万美元。
1941年6月皖南事变后,司徒美堂通电蒋介石表示要“反对分裂、坚持团结”。
1945年初,洪门致公堂改称“中国洪门致公党”,司徒美堂被选为该党全美总部的主席。
国共内战时,司徒美堂于1948年10月26日回美前,在香港各大报刊发表《司徒美堂拥护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协的声明》。
毛泽东亲函邀请回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亲函司徒美堂,邀请他回国出席开国大典。同年9月,司徒美堂回到中国,并带头反对沿用“中华民国”的简称。
至10月1日,司徒美堂登上北京天安门城楼,见证了新中国诞生。
之后,原欲回美国度过余年的司徒美堂,在毛泽东及周恩来力挽下,结束70年的旅美游子生活,回到中国定居,至1955年,这名爱国华桥的楷模,病逝于北京。
2024-9-23



点评

为老师的【球人诗会】53/历史揭秘之二十九·四则精彩报道点赞!  发表于 2024-9-24 20:16
发表于 2024-9-24 20: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老师的【球人诗会】53/历史揭秘之二十九·四则精彩报道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5-7-12 14: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