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的解释,号,指人的名、字以外的自称,又称别号。旧时给自己取号的,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具匠心,各有所爱,各有原因。
田园诗人陶渊明每于劳作之余,在亭亭如盖的柳荫下击节而歌,聊以慰藉,自号“五柳先生”,请看他在《五柳先生传》中的自述:“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也。”
有的以兴趣爱好为号。如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他解释说:“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这位文豪还有个“醉翁”的号,他在《醉翁亭记》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蒲松龄常去村边柳泉采风,写出了惊世之作《聊斋志异》,因与柳泉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号“柳泉居士”。以下简述号的分类。
以书斋名为号。书斋名本就是众多读书人心灵的寄托,所以多有用作号的。宋朝词家辛弃疾的书斋名稼轩,遂以“稼轩”为号。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尝筑室读书于阳明洞,号“阳明先生”。
小说家冯梦龙著书立说处取名墨憨斋,别号“墨憨斋主人”。书画家徐渭号“青藤道士”,因其书斋名为青藤书屋。又国民党元老何香凝工于丹青,取画室名为双清楼,自号“双清楼主”。
以居处籍贯为号。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是因为幼年随父迁居四川青莲乡,又喜与采莲人交往,教益甚多,故以为号。杜甫曾居住在汉宣帝墓地少陵域内,自号“少陵野老”。写下了千古绝唱《回乡偶书》的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以家在四明山附近。
北宋画家李公麟,因病老,退居龙眠山安度晚年,号“龙眠居士”。元代文学家陶宗仪在南村筑草堂以居,开馆授课,课余垦田躬耕,自号“南村”。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晚年居住衡阳石船山,号“船山”。宋代史学大家司马光是山西涑水人氏,自号“涑水先生”。
以志向为号。宋末元初画家诗人郑思肖忠贞爱国,南宋灭亡后自号“所南”,寓心向南方故国(南宋)意。陆游感于恢复中原遥遥无期,忧世愤俗,放荡形迹,自号“放翁”,示蔑视苟且偏安之昏君庸臣,誓不与之同流合污。
抗清义士屈大均兵败后,以“死庵”自号,宣示了至死不屈之心。郑板桥仰慕徐渭的为人处世,因徐渭号清藤,遂自号“徐青藤门下牛马走”。近代志士仁人以志向为号者亦不乏其人,如谭嗣同号“壮飞”,孙中山号“日新”,秋瑾号“鉴湖女侠”等。
清末民初的长袍马褂
清末民初,在北京大街上四处都可以看到穿长袍的人,它是昔日北京平民常穿的衣服。其衣料一般为棉布的,较好的为葛布或夏布的。高贵之家多穿丝质的。春秋时节穿夹袍,入冬后就要穿棉袍或皮袍了。
鸦片战争后,“洋布”大量输入,北京人曾用它为料制做棉袍。当时有一首题为《绵袍》的竹枝词中说:“绵袍洋布制荆妻,颜色鲜明价又低。可惜一冬穿未罢,浑身如蒜伴茄泥”。蒜伴茄泥,言下之意是全烂了。这是北京的一句歇后语,意在讽刺贪图便宜上了当的人。
长袍的特点是:袍长过膝,领子是圆的,带大襟有扣襻,袖子肥瘦适中,下摆留有开禊。长袍虽然原本为满族人所特有的服饰,但随着历史的演变,也曾有了某些变化。当初,满族人穿的长袍,袖子是窄的,同时在袖口上还带有“马蹄袖”(箭袖),所谓马蹄袖就是在本来已经很窄的袖口上,再接上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其形状酷似马蹄。
此外,原来的旗袍是四面开禊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两面开禊,甚至还有不开禊的。这种演变也与马蹄袖的隐去相仿。四面开禊的长袍无疑是方便驰骋,日后驰骋渐少,自然要四面开禊就没必要了。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般人就不再穿马蹄袖四开禊的长袍了。
由于昔日长袍是北京男女都要穿的服装,因此讲究装饰的妇女,每每在长袍的衣襟、领口、袖边处镶上绦子花边,作为美的点缀。清末北京时兴瘦长袍,长能覆足,袖仅容臂,形不掩臀,若猛然一蹲,就可能撕裂。据说当时这是仿西装而制。
说了长袍必然要说“马褂”。说到马褂,自然就会联想到马。实际上,它就是骑马时穿在身上的一种外罩衣。据说这种对襟、圆领、有开禊带扣襻儿的外罩衣,明代初年骑马时就有人穿,不过政府是禁止通常穿着它的。满族入关后就不同了,于是北京便四处可见穿马褂的人了。当时的马褂身长只到肚脐,袖长只到肘臂,开禊也是四面。它也和长袍一样,可做成皮、棉、夹、单以应四时的需要。康熙时,曾兴起一种身长至胯,袖长至腕的对襟马褂。后来曾在民间广泛流行,尤其是上了岁数的人更喜欢它。除了对襟马褂外,还有一种带大襟的马褂,其中“琵琶襟”马褂颇受人欢迎。所谓琵琶襟,就是马褂的大襟边不裁到膈肢窝下,而是从齐肩的第二个纽襻处直接向下裁,只是不裁到底,让下襟缺一小截。
马褂在北京为男子的一般服装,因此它和长袍不一样,大多数马褂是不镶边的。马褂多以绸缎织物为材料,颜色有蓝、紫、灰、黄多种,以黄色为贵,俗称“黄马褂”,一般平民不准穿。
桃花扇的爱情故事,竟这样悲惨
李香君是秦淮河畔媚香楼里最走红的姑娘。她从小就在李大娘身边长大,诗书琴画歌舞,被调教得样样精通,但她卖艺不卖身。李香君的相貌相当美丽。
李香君是在十六岁那年见到侯方域的。崇祯十六年,二十二岁的侯方域前来南京参加礼都会试。来到六朝金粉之地,他不免要涉足一番风月场所。
那一天,侯方域经友人杨龙友的介绍,慕名来到媚香楼,想一睹李香君的风采。见到李香君后,俩人一见钟情。
在当时,如果某个客人钟情于哪个风月场所的女人,那么就一定要出资举办一个隆重的仪式,以后这个女人就可以专门为这一个男人服务了,这个过程称为“梳拢”。
但侯方域因为是出来赶考,所以没有带太多的钱,杨龙友给了他大力资助。就这样,梳拢仪式很顺利地操办了下来,当夜,侯方域将一柄上等的镂花象牙骨白绢宫扇送给了李香君作定情之物,扇子上系着侯家祖传的琥珀扇坠。
不久天下大乱,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殉国,福王朱由崧在—帮旧臣拥护下,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新皇朝,阮大铖成为兵部侍郎。阮大铖与侯方域原来有仇,他掌大权后,立刻开始清除异己,侯方域得知消息后,只有远走高飞。侯方域到史可法身边做文书工作,为抗清报国效力。
当侯方域离开后,李香君征得李大娘的同意,洗尽铅华,闭门谢客。但李香君的名声太大了,佥都御史田仰督运漕粮由扬州来到南京后,他对阮大铖表示,久闻李香君艳名,想把她收为侍妾。
阮大铖立即派人携带重金前往行聘,遭到拒绝后,他直接叫人把迎娶的花轿抬到了媚香楼下强娶。李香君被逼得无路可走,只得纵身跳楼。
住在附近的杨龙友闻讯赶来,香君已被抬入室内,他只看到有侯方域送的的绢扇落在地上。杨龙友拾起带血的绢扇,感慨嘘啼,他带着绢扇回到自己家里,取出一支羊毫笔,就着扇面上的血迹稍作点染,画成了一幅桃花图,在扇面上题下三个小字——桃花扇,他等李香君伤愈后,还给了她。李香君经过精心调治,总算痊愈了,而此时田仰已离开南京。
阮大铖还是不想放过李香君,他亲自执笔撰写歌词剧本,然后到秦淮河畔挑选出色的歌妓,送入宫中给南明皇帝取乐。李香君伤愈后,阮大铖立即打着皇上圣谕的幌子,将她征入宫中充当歌姬。这一次,李香君躲不过了,就这样进了皇宫。
不久后,清兵入南京城,李香君随着一些宫人趁夜色逃出,在乱世街头,当年为李香君教曲的师傅苏昆生发现了她,带着她奔往苏州。其实,这天夜里侯方域也正在南京城里,只可惜命运弄人,两个人没有相遇。
李香君到了苏州后,住在昔日女友卞玉京的家里,但是因为身体非常差,病倒了。侯方域在南京未找到李香君,就回老家商丘去了。苏昆生得知消息后,立刻就给侯方域写信,告诉实情。侯方域得到苏昆生送来的消息,立刻赶往苏州。可惜,当他来到卞玉京的小院时,李香君已于前夜病逝,只给他留下一柄桃花扇,令他伤心欲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