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故乡之感 花甲子 2023年7月20日是我值得记忆和留恋的日子。这是因为我们时隔多年终于回到了我曾经学习生活工作22年之久过的第二故乡。 所以称之为第二故乡,是因为是出生在山东省阳信县,1956年我十岁虽母亲到了东北的黑龙江查哈阳农场,继续了我的小学五年的读书生涯,1958年是当年大跃进的时代,农场办起了初级中学,我们成了首届毕业生,今年入学的算来是第65届了。 农垦系统有个传统,一般一两年就会组织离退休的老干部到农场参观考察,但这件事被严重的疫情全部打乱了,算起来我们已经有七八年没有机会再去农场看看。这22年正是人生的少年青年时期,越到晚年就对曾有过的对年轻时期的经历的畅想。 疫情过去后,农垦的转制工作也已完成,此时又激起了我们想念曾经的第二故乡。特别是在微信上看到了无人机高空拍摄的查哈阳鸟瞰的美景,令我的心激动不已,“这是我的故乡吗?”“这是我曾经生活过的农场吗?”这种信念使我一有管局主要领导开座谈会的时机,我就把我的梦寐以求的希望讲给新的领导听。一连二次,可能是我的愿望感动了上帝,这个上帝就是我们党的领导,这才决定今天去查哈阳参观。 由于时如流水,现在有几个健在的离休人员基本都不能参加这类活动了,退休的也多数是七老八十的了,为安全活动安排得很紧凑。早上七点半准时出发下午返回齐齐哈尔是五点之前,大家虽然觉得还不尽兴,但是依然还是心满意足的,这从大家的情绪上看得出来。 我回查哈阳还有我的打算:曾经在查哈阳农场读过书但早已退休的校友,生活在祖国各地,有的还移居国外,是网络把我们交流的空间极大的压缩了,在一个《老来乐》群里集中了一大群老同学,虽然隔开多年就没有见面的机会,但是查哈阳作为故乡成了大家的共同语言,一旦回忆起年轻时候的读书和几十年的阅历,有一种想念家乡成了即使不相识同学之间的公约数,于是纷纷写诗表达思乡、恋乡之情,结果这个几十个人的同学群成了诗的海洋。我是第一届傲娇和自豪的感觉使我成为了诗词整理工作的担当者。在群里遇到一首好诗,一般都是趋之若鹜,纷纷和诗,十几首甚至几十首和诗成了这个群的常态。 作为责任编辑我依据发帖的主题、内容的不同变成了十八个专题,在不收集图片、不收集和诗、不收集不入流的作品的原则下,竟然编辑成了360页的诗集《寒窗集》。 这次去查哈阳参观我暗暗地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就是要把农场学子们对农场的热烈、激动、感激、向往之情编成的这本《寒窗集》赠送给农场。在得知结束之前主要领导的见面会因他们有重要的工作无法举办,于是我就把这本书交给了一直陪同我们走访的党委副书记,她表示将会收藏于农场的博物馆供人们鉴赏。为了表达我对这个副书记的感谢,特地向她赠送了我的《花甲子文集》作为纪念,因为我在职时和她曾经有过交集,而且感觉很甜美。 为了表达我回家的感想,出发之前我准备好了一首小诗:
故乡之情 黑土地上稻花飘香, 教诲做人陪伴成长。 谁人没有老乡情愫, 那是我的第二故乡。
诺敏江水远远流淌, 塞北江南白米喷香。 二十二年留下岁月, 梦里笑醒倘然端详。
高楼丛立城市模样, 灯红酒绿路面宽广。 商品经济红红火火, 无处寻觅原来砖房。
年近八旬再回农场, 心心念念我的家乡。 农垦事业再次腾飞, 圆上梦中我的想象。
我有个老同学大我5岁,我从小就像跟屁虫似的,我们的交情很深很深,我把去查哈阳的计划告诉了他,他对我的小诗做出了评价,认为“工整、韵脚很好,但逻辑不清晰,感情不到位”,于是他写出了一首,我感觉激情、气场足、逻辑关系准确的自由诗,我决定把他的这首诗也发表出来。
我的感想 又一次走在故乡的路上 又一次感受故乡的阳光 又一次聆听领导的话语铿锵 又一次看见亲人的微笑脸庞
细思量总难忘 这片热土抚育我成长 让我的少年青年中年 渐次书写出华美篇章
我退休了 可我的心还在值班站岗 我愿诺敏江水更长 我愿查哈阳稻花更香
查哈阳啊我的故乡 你是共和国的粮仓 你是14亿人的力量 你是中国梦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