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篇 (6)怎样当好小学班主任 积多年班主任工作之经验,笔者认为当好小学班主任须在以下八个方面作努力: 一、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注重教育的针对性。 对小学生的管理,应把握下列特征:(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缺乏自我控制能力;(2)感受性有较快发展、好奇,行为易模仿,易受暗示,对时间的延缓反应比较困难,言行有脱节现象;(3)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正处在形象抽象思维阶段;(4)向师性明显,对教师有着特殊的信任和依恋,等等。班主任就是要针对小学生的这些心理、年龄特点,在工作中注意启发他们的自觉性,教育内容、方式要生动形象、丰富多彩,以不断激发、培养兴趣;要让小学生在具体、感性的活动中提高观察力,发展语言;要特别强调正面教育,以表扬为主,充分重视榜样的作用;要防止和纠正消极模仿、反面模仿,引导他们向榜样学习,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从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从把模仿当目的到当手段,从模仿榜样的内心特征而产生独创性活动,消除学生言行脱节的现象。要真正做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体贴学生,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二、了解班集体特征,坚持教育的先进性。 有组织的班集体,共同特点是: (1)同一性。班级成员大体处于同一分钟阶段,年龄大体相近,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稍有差异,学习内容与要求相同。 (2)强制性。学生参加班集体,是无选择的,一经学校确定,就不能随便脱离这个班集体。 (3)活动的计划性、连续性与集体性。 (4)整体性。班级成员与班级组织是同时存在、同时解体,整个在校期间,成员基本不变。 (5)平等的伙伴关系与相对的独立性。学生之间完全平等,无领导与被领导之分,相互之间依赖性不大,这就易产生成员个体的独立倾向。 (6)班主任对学生班集体拥有巨大的权威和影响力。教师的品德、个性、能力及师生关系,对学生集体影响较大。 了解这些特征,好的班主任就能采用先进的方法管理好班级。 三、牢记班主任的职责要求,强化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责任性。 改进教育工作,优化养成教育,建设良好班集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关心学生的健康,搞好班级常规管理,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是当好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一个好的班主任应当以满腔的热忱、高度的责任感,在教书育人中带头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四、从实际出发,确定班级管理的模式,坚持管理方式的科学性。 班主任要学点管理理论,努力掌握管理科学;要真正熟悉班级学生,既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个性,又要能把握全班学生的共性特征。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确定班级管理的模式。无论是实施目标管理、感情管理,还是进行制度管理、质量管理或系统管理,都要正确处理好“他律”与“自律”、“他治”与“自治”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坚持主题活动的导向性。 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成员,必须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为核心,以“五爱”教育为基本内容,以养成教育为起点,以“三会一课”(晨会、班会、队会和思想品德课)为主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既要分阶段定好教育主题,在“三会一课”中围绕主题开展“组合式”教育活动,使之从班级向学校、家庭、社会延伸,形成多方位、多立面的育人格局;又要瞄准培养目标,从“三会一课”各自的特点出发,组织好“系列式”教育活动,形成向培养目标发展的轨迹,充分发挥主题教育活动的导向作用。 六、千方百计地做好协调工作,坚持教育层次、方位的立体性。 班主任要善于培养班干部,发挥小助手的作用;要通过班干会、班级科任老师恳谈会,搞好班级各学科老师及其与学生之间的协调工作;要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积极主动地搞好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工作,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发挥三方联合体的育人功能。 七、及时记载班级管理情况,善于积累有关资料,坚持资料管理的规范性。 现在,教育主管部门印制的《班主任工作手册》,从班级学生的情况分析到班级课程设置和任课教师的分工,从班务计划的制订到班级各项教育、管理活动的实施,从谈话记录、家访记录到好人好事记载和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分户记载......都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班主任及时记载这些情况,规范资料管理,使班级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环环相扣,就能使班级管理工作螺旋式上升、阶梯式前进。 八、加强自身修养,克服惰性,时刻保持育人的示范性。 班主任言传身教,影响深远。当前要积极参加“三学、三树、实施三项工程”活动,带头刻苦学理论、学科学、学技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施环境净化工程、质量优化工程、素质强化工程,以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真正做到学高、身正,为人师表。 (写于1996年春节,同年在江苏《小学教师培训》杂志第四期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