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八、九亿农业人口,相当一部分学校办在农村。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城镇化的气息已经愈来愈浓烈,不知让多少人眉开眼笑。可一些农村初中的学生写到作文就愁眉苦脸,觉得该写的都写了:《我的父亲(母亲)》、《我的老师》、《我的同桌》、《一件难忘的事》、《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早已都写腻了、写烦了。怎样改变这种现状、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呢?我们的实践和思考是:
一要让学生有东西可写。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应当说改革开放的农村,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由于农村初中学生不善于观察,对不少事往往熟视无睹。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深入了解农村,善于透过现象观察问题。鲁迅先生说:“要写作,第一要观察。”大凡是有成就的作家都是很重视观察,并且善于观察的 。老舍生活在北京,他走遍北京的大街小巷,留心观察形形色色的北京人,所以他能够写出优秀的作品,像《骆驼祥子》、《二马》、《茶馆》《龙须沟》等。沈从文的家乡在湘西,他注意观察湘西的风土人情,才写出像《边城》、《湘西散记》这样优秀的作品。施耐庵为了刻画好不同的好汉形象,将人物画像挂在墙上细心观察、揣摩、思索。巴尔扎克熟悉巴黎的小贩、马车夫、妓女演员,也熟悉银行家、公爵、贵妇人,这都与他的细心观察分不开,所以才有了不朽的《人间喜剧》。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去看、去想,写作之前带学生去有意观察,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比如,要写一篇观察建筑物的说明文,校园内能写的都写过了,我们就带领学生去观察头灶绿化广场,里面内涵丰富、设计精美,学生越看兴趣越高,结果学生写出的说明文不仅行文流畅,而且孕育着对改革开放的赞美与惊喜。
我们还让学生节假日回家多观察农村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要求他们像契科夫那样自备笔记本,随时记下所看到的有意义的东西。这样,作文时学生再不用为没东西可写而犯愁,而且文章也写得有血有肉。
二要多读多写多积累。
读和写是紧密联系的,阅读有助于写作。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得多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如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陆游也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孔子韦编三绝,才成为世界文化巨人;司马迁读遍宫中藏书,才完成《史记》创作;马克思博览群书,将大英博物馆的水泥地面磨平了一层;一代伟人毛泽东年轻时在北大图书馆工作,得以读到大量的书籍,为他以后的革命生涯打下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农村学生能够读到的书报相对来说比城市的少,但我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能读到更多的书报刊物。除了认真学习语文课本外,自读课本也要认真读,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学好各门功课,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让学生经常借阅有益的图书。班级订的书刊,像《语文报》、《作文评点报》、《中学生世界》等都及时发到学生手中,并安排时间让学生阅读。同时在班级设立图书角,鼓励学生从家中带几本好书来,让大家交换着看,这样循环下来,一人就可以读到很多的书。我们还引导学生挤出零花钱到书店买自己喜欢的书籍看,学生的习作也相互交流阅读。这样一来,学生读的内容多了,积累的东西多了,写起来也就容易了。
学生作文往往是老师叫他们去写他们才写,为了培养出文学上的创新型人才,我们必须打破这种现状,让学生形成自觉练笔的习惯。许多有成就的作家往往都走了这样的路子。天才毕竟是有限的。华罗庚说:“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而写作中的所谓灵感也只不过是长期积累因某种机缘的触动而生发的火花。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未成名之前在老师福楼拜指导下不停地写,整整苦修了七年,以小说《羊脂球》而一举成名。当今有一位已有名气的年青作家,在文学路上不断开拓前进,完成的手稿已有好几百万字,他对自己的作品从不满足,仍然笔耕不已,正努力向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峰攀登。
教学中,我们注重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为他们提供多练的机会。
一是要求学生坚持每天写日记。记日记不受题材和内容的限制,学生的思想是自由的,随心所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拘一格,这样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流畅,富有真情实感,能体现学生个性,其中不少日记创意还是挺新的。同时写日记也积累了许多有用素材,作文时可以随时拈来,而不必绞尽脑汁。
二是鼓励学生课外练笔。这正如画家写生一样,是训练基本功的,不一定是很长的文章、很重大的题材,一朵花、一棵草、一弯明月、一泓清波,都可以成为练笔的内容。总之,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火花。外面下起蒙蒙细雨或飘起洁白的雪花,早晚瑰丽的霞光,天空奇形怪状的云朵......我们都及时让学生去欣赏去感受,然后写下来。这样,把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融为一体。课外练笔一旦形成习惯,便成了学生们的一件乐事!
三是组织学生参加征文活动,鼓励踊跃投稿。班级或学校要出墙报,向学生约稿,他们自然会积极参与;《银潮》杂志社和其他单位联合搞的尊老敬老书信大奖赛,也让学生参加,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被登载或发表之后,一定很欣慰与自豪,从而激发出更加旺盛的写作热情。
三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大凡是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都是极具价值的。归有光的《项脊轩记》读来令人潸然泪下;苏东坡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写出了对亡妻的无限深情;像郁达夫的《一个人在途中》、郭沫若的《喀尔美萝姑娘》、朱自清的《背景》、《给亡妇》哪一篇不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学生的心灵总是纯洁美好的,能被真情实感所打动,也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内容。相比较而言,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更朴实、诚恳,他们从祖辈、父辈身上传承了优点,鲁迅先生《故乡》中的少年闰土、《社戏》中的双喜、阿发都是非常可爱的形象。人类有许多种美好的感情,如亲情、乡情、友情......这些都是作文经常表现的主题,也可以说是永恒的主题。亲情如母子情、母女情、父子情、兄弟姐妹情,这些学生即使写过仍然值得写,人是同样的人,事情却不同了,且生活中新鲜事层出不穷。父母对子女都是爱的,但难免有方式不对,或误解孩子,或孩子不理解父母的情况,这些都可以写,要写得真实。母亲一生辛劳,任劳任怨、忙里忙外,在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家中伴着锅碗瓢勺交响曲,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她们用不同的方式爱着自己的子女,我们要让学生把这种爱表现出来;乡情也是人类的一种美好情感,说得大一点就成了爱国之情了。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死于异国他乡,在临死之前,还要求把他的心脏带回华沙。故乡是孩子们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这里有其美好的童年、美妙的理想与憧憬;家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河流,一草一木都凝聚着感情,这种感情一旦洋溢在学生作文中的字里行间,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也就自然得到了升华!
四要重视作文讲评与批改。
讲评时选择优秀作文范读,同时对较差的习作也指出其优点。这样不但提高了作文写得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保护了差生的自尊,促使他们奋进,努力向优秀者学习。
作文批改贵在及时、重在评点。既要有总批,又要有眉批,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师的认真,可以让学生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学生是十分重视老师对自己的评价的,好的评语可以让学生学会写作、学会做人,增强上进心,终身受益无穷。
(该作获中国百科优秀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