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下豪杰 于 2023-2-11 15:57 编辑
教育篇 (2)学习行知其人 实践行知思想
外一首
生来喜爱写文章,
花出时间觅秘方。
妙处寻源多读写,
笔端自会闪祥光。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表现出崇高的师德修养。他把教育事业看作关系到祖国、人民和民族未来的一件大事,“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是人民解放、民族解放、人类解放的武器”。他怀着“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探索出路”、“为整个民族的利益造就人才”的雄心壮志,献出了毕生精力;他一生奉行“爱满天下”的格言,对祖国、对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对小孩和青年、对一切新的创造和光明进步的东西充满了真挚的爱;他把“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作为育人目标和治学、做人的标准,培养具有真道德、真知识、真本领的人,做“知情意”、“智仁勇”、“真善美”都得到和谐发展的人,而他自己也正是言行一致、行其所信的榜样;他一生勤奋好学,“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深信“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他从我国国情出发,艰苦创业、抬头乐干,“把没有钱的学堂办得有精彩”;他把开发人民大众和青少年的创造力作为生活教育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点;他要求教师并且自己首先做到了:要做有胆有识的第一流的教育家,去开辟创造第一流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这种献身教育、爱满天下、求真务实、勤奋好学、艰苦创业和开辟创造的精神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无愧人师的光辉典范,是我们学习行知其人、加强师德修养的精髓所在。 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正值国家多难、民族危难之时,他尚能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中华民族谋取解放,为中国教育探求新路、造就人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天,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确立,党和国家已经确立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战略方针,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及其领导下的各级政府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样的条件是陶先生所处那个时代无与伦比的,我们不仅应该学习陶先生的高尚师德,而且应该使陶先生的可贵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当前在国际上我们正面临两大挑战,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和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挑战,这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两大较量。要使我们的党和国家在这场严峻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民教师具有特别的历史重任。发展教育、办好教育,培养建设者、造就接班人,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向陶先生学习,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自觉觉人”,不愧人师。 近几年来,我们在市教育局的领导和市教育工会的指导下,引导教师学习陶行知的高尚师德,开展了“学校发展我发展,我与学校同荣辱”、“以陶为师,献身教育”和“三爱”(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事业如生命)“三讲”(讲职业纪律、讲工作责任、讲奉献精神)等系列教育活动。通过专题辅导、参观访问、教学竞赛和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帮助教师正确处理五个方面的关系,努力使教师具备三个方面的政治素质、五个方面的知识结构和十三种能力结构。 五个方面的关系是: 在处理自己同教育事业的关系方面要求教师做到爱岗敬业、献身教育; 在处理自己同学校的关系方面要求教师做到爱校如家、荣辱与共; 在处理自己同学生的关系方面要求教师做到爱生如子、诲之不倦; 在处理自己与同事的关系方面要求教师做到团结协作、和谐共进; 在处理自身关系方面要求教师做到严谨开拓、不愧人师。 三个方面的政治素质是: 第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第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第三、追求真理,要求进步。 五个方面的知识结构是: 第一、学历达到国家要求; 第二、懂得马列主义基本原理; 第三、具有扎扎实实的专业知识; 第四、具有比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第五、有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十三种能力是: 1、了解学生的能力; 2、分析教材的能力; 3、上课的能力; 4、语言表达的能力; 5、板书的能力; 6、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能力; 7、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8、开展课外活动的能力; 9、组织社会活动的能力; 10、获取信息的能力; 11、教育科研的能力; 12、教育机智的能力; 13、自我控制的能力。 学习行知其人,实践行知思想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把他的师德观和新的教学观、育人观变为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和实际行动的过程。几年来,我们全力推进这个过程,在办学条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使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合格率100% ,1名学生受省表彰,多名学生被评为市优秀三好学生。参加市小学语文、数学教学比赛,文艺汇演、歌咏比赛和中小学田径杯运动会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进入全市前列。学生罗一鸣参加奥数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教师初步共享到陶先生所说的“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的那种“先生之最大快乐”。现在,教学质量已稳定在全市上游水平。 我坚信:只要我们在学习行知其人、实践行知思想方面,坚持不懈,开拓创新,牢固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观和人才观,我们就一定能在发展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国家、民族、社会培养和造就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作出光前裕后的贡献! (本文系作者于1992年在全市教育局和教育工会联席会议上的演讲)
|